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父母離婚,怎樣能不傷害到孩子?看完離婚的3個影響,你就有答案

父母離婚,怎樣能不傷害到孩子?看完離婚的3個影響,你就有答案

文|花鎮諮詢師·林曉純

這個社會說到離異單親,還是有偏見的。比如:

單親家庭的孩子不會處理婚戀關係。

大部分性格肯定有缺陷,未來家庭肯定不幸福……

很多父母也會反對自己的孩子找破碎家庭的伴侶,像有一些人的擇偶要求裡面就強調,原生家庭幸福.......(看完了再吐槽喔)

這些評判似乎有些武斷,太絕對也不合理,可是說沒有影響有些人也不相信,那父母離異,在哪些方面可能會對孩子有影響呢?

01

離異對孩子可能產生哪些影響?

1)心理上:選擇哪一方父母,都會對另一方有愧疚感

記得小時候父母有時爭吵,媽媽抱著我問:

「如果跟爸爸離婚你跟誰?」

記得當時第一反應是害怕,第二反應是為什麼不要我了,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

不管父母是因為什麼原因分開,家暴也好,出軌也罷,在孩子的內心他們會認為是自己不好,因為不管哪一方的離開,都意味著自己被爸爸或者媽媽所拋棄了。

在孩子的本能里,父親母親也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兩個人的分量同樣重要,所以在當選擇一方的時候,會對另一方有愧疚感。

這種選擇通常是哪一方更弱,我就選擇哪一方來保護。

在諮詢中也很常見,比如有位來訪者,父母離婚的時候,爸爸失業在家,而媽媽是一個很有魅力優秀獨立的女性,爸爸性格則比較軟弱逃避,屬於從小被家裡保護得很好的。

但是她選擇跟爸爸,因為覺得媽媽比爸爸強大,爸爸比較可憐,實際上她更喜歡媽媽。

單單一個離異的決定就在孩子內心引發這麼多波動了。

首先是害怕,這種害怕會留在潛意識裡,會非常沒有安全感。

其次,面對一方父母對自己的拋棄,會非常不自信,很難真正肯定自己的存在,這樣內心深處的自卑感非常難擺脫,然後不管選擇哪一方父母,都會對另一方有愧疚感。

我們會看到有一些孩子在父母離婚後明明告訴他。

離婚不是不要他,還是認定就是被父母拋棄,因為愧疚感讓人太難受了,所以用憤怒來表現,但這樣內心又會很衝突,而且對離開的那方父母想念,又會覺得對不起跟隨的這一方。

特別是如果有一方說另一方不好,就更加衝突,因而,這種小孩會有非常敏感的特質。

家庭本身是個平衡系統,但因為一方父母的缺失,隨著長大開始慢慢明白父母的苦衷,孩子本能會去替補缺失的那個角色。

比如,跟了軟弱的爸爸,那麼家裡就缺一個女主人,所以孩子會變得懂事獨立。

她要讓自己強大去代替媽媽保護家庭的穩定,成了強勢的「媽媽」;可能孩子會變得聽話,逆來順受代替母親去關懷父親……

這種孩子越來越懂事,但實際他們的內里有個沒有長大的小孩,渴望愛,渴望關注,渴望真正做一回小孩。

2)擇偶上:連父母都可以拋棄自己,很難相信別人不會拋棄自己

我們對婚姻的理解基本上來源於原生家庭。

如果父母關係和美幸福,我們就會認為婚姻是好的;

如果父母衝突不斷,我們就會認為婚姻是很緊張的;

如果父母拌拌嘴卻又能和好,我們會認為婚姻就是這樣波波折折需要堅持的;

如果父母爭吵最後離婚了,我們會認為婚姻不是那麼牢靠的也是可以放棄的……

有不少離異家庭的孩子,對傳統婚姻家庭生活不會很渴望,但人可以不要婚姻,卻不能沒有親密關係。

那他們對感情的態度也容易走極端,要麼把愛情的重要性上升到非理性的高度,渴望尋找一個完美的爸爸,完美的媽媽。

要麼不太相信婚姻的好,更渴望完全自由的生活。

比如缺失父愛的女孩子,他們幻想的父親應該是強大有力不會拋棄她的,但同時又能夠溫柔細心呵護她們內心的脆弱,會把自己心目中父親的樣子投射給伴侶,忽略伴侶真實的樣子。

這樣的話對另一半的期待會很高,會造成對方壓力太大,我們都知道,真實是,沒有完美的人。

也有不少離異家庭的孩子親密關係比較難穩定。

因為拋棄感帶來的不安,不能認可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而外界的偏見跟內心的防禦那種自卑感帶入到親密關係里會很麻煩,更棘手的是這是潛意識裡的。

信任的建立首先是跟媽媽,如果親生父母都可以拋棄自己,那更難相信別人不會拋棄自己了。

因此,在感情裡面會演變為試探,不斷地懷疑試探,害怕被遺棄,怕對方變心,你愛不愛我,你會不會離開我。

因為會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更早成熟,獨立,也容易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甚至分不清自己的感受,過度索取或者過度付出;

因為難信任別人,長時間的自我保護變得不會示弱,遇到衝突容易心口不一,渴望卻不會表達嘴頭上逞強。

然後偏偏因為敏感的特質心思細膩又特別會找事,渴望有一個特別愛自己懂自己的人,伴侶容易不知所措一臉懵逼。

父母對感情採取的策略是放棄,對於作為離開方的父母,孩子採取的策略一定是追逐。

那麼,在戀愛出現問題容易選擇放棄的方式或者放不下過度糾纏,幼兒時的無力,長大了希望全能,永遠希望自己有退路。

3)行為上:與人的距離很近,但心的距離卻很遠

內心最傷痛的部分是最需要保護的。

離異家庭的孩子一般不輕易和人提起自己家裡的事,出於本能的自我防禦,會有兩種為人處世的方式。

一. 有的人會迴避掉人際交往,把自己圈起來;

二. 有的人則特別重感情,會有討好的行為,總想把最好的給對方,小事情上習慣以他人感受為主,忽略自己,不過在大事情上也會理性,會考慮自己的得失利益比較多,這是童年的生存本能。

在處事上通常比同齡人成熟,更會察言觀色,與人的距離很近,但心的距離確是很遠的。

因為出於對童年的補償,希望每個人都喜歡自己,哪怕內心對一些人不知道是翻了多少白眼,所以你很難在他們的外表下看出他們內心的真實情緒。

所以比起說他們更擅長傾聽,因為敏感讓他們更有同情心,能為別人著想。

強調個人的獨立空間,哪怕一行熟悉的人在一起,也會有自己的邊界。

大部分比較獨來獨往,很多事情靠自己解決,能不麻煩別人就不麻煩,要強又倔強。也比較看重事業,更把物質作為自己的安全感。

我在諮詢中一些離異家庭的來訪者包括我身邊的朋友,總結起來,不是在事業的路上就是在學習的路上。

02

面對離異,父母方或孩子怎麼做能讓影響變小?

如果你是離異家庭或許不和睦家庭中的孩子,我想和你說:

你肯定也曾深深的羨慕完整家庭的孩子,內心那份對於溫暖的渴望無法用言表;也曾怨恨過你的父親或者母親,儘管你說現在理解他們……

也許當外界給你們帶上有色眼鏡的時候,你自己也在看,是不是像他們說的那樣……

儘管當時極力反駁,也許你已經受了影響,已經像上述說的那樣了,你也覺得自己有「缺陷」,但是我想和你說,你沒有錯。

我們都是第一次做人,人生沒有綵排,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哪一個人的人生就一定是絕對的好,與不好,但是,我們走的每一步路都是生命的軌跡,這就是對的。

原生家庭的影響,遠遠小於我們對原生家庭解讀程序的影響,影響我們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的看法。

這也是為什麼長大了還要去處理原生家庭, 正視自己,接受這樣的遺憾,你才能更加幸福,因為只有到達,才能離開,重新出發。

你對自己的態度就是別人對你的態度。

心若在流浪,到哪都是流浪,愛人先愛己。

如果把自己當成一個特殊的人,別人也會對你特殊,自己認為自己沒問題,別人也會覺得你沒問題。

感情能不能幸福,一方面取決於你能不能遇到一個合適的人,這不分單親還是完整家庭的孩子;

另一方面,取決於經營能力,這也與家庭出身無關,想要愛與家,勇敢去創造吧!

如果你是已經離異或是面臨離異的父母,我想和你說:

也許因為某些原因不得不結束你的婚姻,也許留在孩子身邊,也許離開孩子,但是不管怎麼樣,離婚只是妻子離開丈夫,或者丈夫離開妻子,卻不是孩子離開父親跟母親。

請無論如何讓孩子知道他的父親跟母親都是愛他的,就算可能他父親在你眼裡糟糕得像坨屎,也不要去貶低。

努力生活,對自己好。

你對自己是怎麼樣的,孩子對他自己就是怎麼樣的。你心態好,孩子就快樂。

誠然離異可能在撫養上、心理上都會有一些壓力,但離婚是個人選擇,是你自己的追求,不要牽扯上孩子背負你的情緒。

多給孩子鼓勵,關注,陪伴,肯定,恰當的教育。孩子可能會比較懂事或者敏感,多給一些耐心去傾聽孩子的聲音,疏導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融入社會關係。

作者 | 林曉純 持有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花鎮情感諮詢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愛 的精彩文章:

讓男人願意把錢交給你管只有一個原因
不被所有人看好的感情,一定不會有好結果嗎?答案會讓你很意外

TAG:冷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