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金剛般若,紹隆佛種」—— 《金剛經》研習(103)

「金剛般若,紹隆佛種」—— 《金剛經》研習(103)

「金剛般若,紹隆佛種」—— 《金剛經》研習(103)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研習——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學習

經:【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科題里講「約經功校顯」,就這一部經的功德來做個比較,顯示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功德不可思議。

這一段開示,世尊先用比喻來說,比喻得好,我們一般凡夫想不出,這一個大的數字比較我們想不出。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可以說大部分的時間在恆河流域,凡是講到數目字多,數目字很大,他老人家就用恆河沙做比喻,大家都懂,恆河沙很細,確實像麵粉一樣,跟我們一般這個沙灘的沙要細很多,佛常用這個比喻。這一條恆河有多少沙?我們一般人講不計其數,太多太多了,沒法子去算。佛在這個地方用的比喻巧妙,把恆河的沙,每一粒沙變成一條恆河,恆河沙數的恆河,那裡面的沙有多少?這個數字,我們今天用天文數字都沒有辦法來形容,簡直是無法形容。所以尊者他這個想法代表我們凡夫,要是一粒沙變成一條恆河,那恆河數量就無量無數,何況那裡面的沙?先用比喻做一個前提,做一個大前提,然後佛再說明他自己真正的意思。

經:【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

實在說,老老實實說。

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諸位要記住這個數字,把恆河裡面的沙,一粒沙變成一條恆河,恆河沙數裡面恆河沙,再以一粒沙比喻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真的是無量無邊無數。第一次世尊給我們校量功德,是用一個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一個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有沒有人能做到?有,大梵天王可以做得到。大梵天王是娑婆世界福報最大的,他有這麼大的財富,但是肯不肯布施另當別論,就是說他有這麼大的福報。此處所說的,大梵天王也望塵莫及,不敢想像,這麼大的福報。

講義:【實言告汝,說在此而意在下文。】

這個並不重要,這是前提,真正的意思是在底下一節。佛是真的說、實在說,決定不是虛假的。「使知所說、持說之福,更多於此,是真實語,不可不信。」用意在下面。

講義:【恆河無量,河沙無邊。借有為法之極大福德,作一比例。以顯持說之無為法,福德更大於此。】

但是這一段經文裡頭,有一個字我們一定要注意,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字,《金剛經》的經文,後面比前面深,後後深於前前,因此善的標準,後面善的標準比前面的意思要深。最前面那個善男子、善女人,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那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經講到此處,這個善像那個不行了,一定要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是這個地方的善男子、善女人。雖然是一個字,同樣的一個字,擺在哪個地方意思不相同,這是我們讀《金剛經》決定不能夠疏忽。

經:【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前面的實言告汝,用意就在此,怕你不相信。前面這個布施,那還得了,不得了!剛才說過,大梵天王也望塵莫及,也不能跟他比。我們能不能修這個福報?佛告訴我們是肯定的,能修,不但能修,你修的福報還超過他,比他還要大。用什麼方法修?受持,這裡頭最重要的是受持,因為你要是不能受持,你怎麼能演說?不能受持,就是這個經義你沒有真懂,你沒有真懂,你怎麼能說得出來,說得叫別人聽懂,所以關鍵在受持兩個字,這個是要明了的。前面雖然說,屢次都在講,唯恐我們疏忽了,顯示出佛的苦口婆心。我們常講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佛不止三而四,在《金剛經》上講了七、八遍。這樣屢次重複,這是顯示出佛的苦口婆心。

講義:【四句偈等,極言持說極少之經,尚福德勝前,則持說全經,其福更勝,不待言矣。】

經上舉的例子,都說四句偈,四句偈是經中任何四句。古印度人的習慣,四句叫一首偈,長行文也是如此,四句就算一首偈,不論句子的長短,所以經中講的四句偈是任何四句經文,這是說少分。由此可知,要是能夠受持全經,那個福德就更不可思量。

講義:【受持,則能自度。為他人說,則能度他。自度度他,是菩薩行。故福德極大也。】

這不是世間任何財布施所能夠相比的。《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裡面說得很好,「一切布施當中,法布施為最」,任何的財寶布施比不上法布施。向下還有詳細的說明。

講義:【布施知離相,是福慧雙修。】

離相是修慧,布施是修福,布施一定要離相,才能夠符合無住生心。如果不懂得這個意思,與無住生心就相反了。我們現前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搞錯了,我們不曉得無住的重要,起心動念心有牽掛,這很糟糕。有一絲毫的牽掛,念佛都不能往生,何況修其他的法門,你怎麼能證果?

講義:【又能深信因果】

深信因果非常重要,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因是起心動念,果就是業報的相續變化,這個道理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透徹。《華嚴經》上所說的,所有一切現相,包括一真法界、十法界,唯心所現;十法界的依正莊嚴,唯識所變。識是什麼?妄想、執著。所以要知道,起心動念就把那個相轉變了,這也正是世尊所謂「一切法從心想生」,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心想生。只要你心裏面有想,就有十法界;妄想沒有了,一真法界現前。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所以不能帶著妄想去往生,要用清凈心去往生,所謂心凈則佛土凈。凈宗法門比其他一切法門要來得殊勝,殊勝的原因在哪裡?其他法門要真的清凈心現前,明心見性,才算是成就。凈宗不必,凈宗只要把一切妄念暫時停下,把這個念頭集中到阿彌陀佛就行了;所以他的清凈不是真清凈,相似的清凈。其他法門相似的清凈還是不能出三界,唯獨凈宗,相似的清凈就能往生,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所以一切諸佛讚歎。因為這個程度,我們努力是可以做得到的;達到真正清凈,我們做不到。因此凈宗稱之為易行道,是相對的,其他的法門是難行道。這個是易行道,我們走這個路子,的確是快速穩當。要深信因果,念佛是因,往生不退成佛是果,這個法子妙極了。

講義:【信心清凈,老實念佛,求生凈土,則能了生死、出三界,永脫輪迴,不退成佛,殊勝果德不可思議。】

這是一切諸佛所稱揚的,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下面再為我們解釋,為什麼恆河沙數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受持演說《金剛經》的四句偈,這個話確實是叫人難以相信,這不得不說。

講義:【財施不及法施,具含多義。】

實在這個「多」是無量,裡面真的是無量義。無量義太多了,此地是略舉七條,略舉七條來說明。

講義:【一、財施,施受未必有智。】

施是布施的人,受是接受布施的人,未必有智慧;這個智慧,大家懂得了嗎?未必是無住。布施的人著相,接受布施的人也著相,著相就沒有智慧,心有住就沒有智慧,不見得布施跟接受的人他心是無住。

講義:【法施,非有智不能施,亦非有智不能受。】

這話是真的,如果沒有智慧,他決定不能修法施,法布施需要智慧,特別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受持是你真正做到,佛教你無住,你真的就無住了,你做到那才算數,沒做到不算數,沒做到你沒有智慧,你也沒有能力修法布施。接受的人沒有智慧,這個法的意思不懂。我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金剛經》是無上妙法,我現在還有一點錢,有一點能力,我印一千本去布施,《金剛經》什麼意思我也不懂,我印經布施,學布施的樣子,樣子學得很像,其實是不是真的法布施?不是,財布施,我花錢印經,財布施。我懂得《金剛經》是法布施,我不懂《金剛經》,印《金剛經》去布施還是財布施,這個要知道。我為什麼印《金剛經》布施?聽說印《金剛經》布施會得大福報,你看,他的心裡有住,他心有住,這個有這麼大的福報我才肯印,如果沒有福報不印,一分錢也不出,你看,布施的人沒有智慧。接受布施的人,天天在讀誦《金剛經》,他心還是有住,聽說念《金剛經》福報很大,住在福報相上,住相。希望同修們在這個地方去領略它的意思,你才真正有所體會,你把這個原理原則應用在你生活上,我常講的,你的生活會過得快樂自在、幸福美滿,你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比神仙還要高。

講義:【二、財施,施得大福。】

布施的人得福報,跟大家結廣大的法緣,他將來得財富,這是佛在經論上常講的。我們看到世間發大財的人,這些大企業家,億萬的財富,這財富從哪來的?過去生中財布施所得的果報,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不要以為他很能幹,他的主意很多,手段很高明,他能夠發財。聰明智慧比他高的人很多,那個手法靈活的人,超過他的也很多,為什麼人家不發財,他發財?一定要知道果報,財布施的果報。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所以世間人都想,我要財富,我要聰明智慧、我又要健康長壽,那麼你就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全是住相!全是住相,所以不是無住生心,你是住相生心,搞的是這一套,所以比不上無住生心。無住生心,高!

講義:【法施,施受皆得大福。】

得清凈心。清凈心是自性,沒有見性的人不曉得,見了性的人,像六祖給五祖提出的報告,雖然話不多,可是說得很清楚,「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本來具足就是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圓圓滿滿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那就是有求必應。佛法里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到什麼時候有求必應?到見了性之後,能生萬法。你沒見性,「我求,求都沒有應,佛菩薩講的話不靈」。不是佛菩薩講的話不靈,你沒有達到那個標準,你達到那個標準就有求必應,沒達到那個標準嘛。你求是用妄心求,人家求是清凈心現前。佛經沒說錯,你把意思會錯了。再看底下一條,

講義:【三、財施但益人身命,法施則益人慧命。】

益是利益、幫助。財布施是讓你物質生活能過得好一點,幫助你健康長壽,你生活過得自在。法布施能夠長養慧命,跟前面不一樣,慧命裡頭一定有身命,身命裡頭沒有慧命,這就是法布施的殊勝。

講義:【四、財施伏貪,法施斷惑。】

這在功德上講,那個利益不相同。財布施,減少慳貪的慾望,慳貪是最嚴重的煩惱,使這個煩惱減輕,不能斷惑。惑是什麼?愚痴。貪瞋是粗重的煩惱,愚痴是微細的煩惱,很難斷。般若度愚痴,沒有般若智慧不能斷愚痴,不能斷愚痴就是不能破無明,你就不能成就究竟圓滿的果位。

講義:【五、財施,雙方不出輪迴。法施,雙方可了生死。】

這個功德利益怎麼能比?一個再大的福報,像大梵天王,他也是在六道輪迴裡面,福報享盡了,還是墮落。我們講前面經的時候跟大家講過,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過去都當過大梵天王,這都不假,一定當過大梵天王,也墮過阿鼻地獄,統統都是事實。

講義:【六、財施,雙方受用有盡。法施,雙方受用無窮。七、財施,施小則所益小。】

財布施的這個福報,是施跟報成正比例,多施果報就多,大施果報就大,施跟報比例是相等的。

講義:【法布施不一樣,小施可得大益。】

像佛在本經所說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四句偈是小施,所得的福報超過前面恆沙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得的福大。

講義:【菩薩攝受眾生,財施不可無。但宗旨在行法施,不以財施為究竟耳。】

世尊在般若會上,尤其是在金剛般若這一會,特別為我們強調無住的重要,無住,必須要舍,必須要一切放下。在這樣教誡之下,財施實在說是第一個項目。諸佛菩薩要想幫助眾生,眾生是凡夫,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斷,也就是說貪瞋痴的念頭沒斷,幫助他的方法一定要能恆順眾生。《華嚴經》行願品裡面所說的,在恆順裡面完成隨喜功德,這也是佛家有個俗話說,「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眾生有慾望,先要滿足他的慾望,然後誘導他開智慧,這是佛門的善巧方便。只是善巧方便而已,可以用這個方法,但是不能執著。因此財施就非常普遍,不僅是不可無,很普遍。我們就佛法住持在世間來說,佛在大乘經上,教給我們修學,必須是以戒為師,要嚴持戒律;又告訴我們,一定要以苦為師,為什麼佛要說這一句?我們冷靜的觀察就明白了。學佛的同修都知道戒律重要,都知道要嚴持戒律,為什麼做不到?怕吃苦,不肯吃苦,於是就不能持戒,要想嚴持戒律,一定要明了以苦為師。而這個苦,世間人以為苦,世間人以為這是苦,物質生活的條件很差,以為這是很苦。而初學也的確以此為苦,可是真正依教奉行必得受用,得什麼受用?得樂的受用。

苦裡頭有真樂;反過來說,世間人以為樂,樂裡頭有真苦,這個很少人知道。樂裡頭有真苦,苦裡頭有真樂,沒有契入這個境界的人不知道。怎麼說苦裡頭有真樂?它樂在哪裡?它樂在自在,你看,心裏面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多快樂!心自在了,身就自在,雖然粗茶淡飯,甚至於衣食不全,但是人家健康長壽、精神飽滿、體力充沛,快樂!這叫有真樂在裡頭。反過來看看世間這些富貴人家,有多少人來伺候他,一不小心得了痴呆病、老人病,半身不遂,要死不死,要活又活不好,樂裡頭有大苦。

凈空法師:我學佛這些年,就看到不少大富貴人家、豪門貴族,沒享幾年福,以後就躺在床上享,一天三班護士伺候他,躺在那裡享福,那是樂裡頭有大苦。而這種苦,佛在經上說得很明白,這叫花報,果報一定在三途。學佛的人,以苦為師,苦裡頭有樂,現前身心自在、健康長壽,花報。果報要不是往生去作佛、作菩薩,來生也必定得人天福報,決定不墮三途。所以苦裡頭有樂,真樂;樂裡面有苦,是真苦。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

佛教我們要修布施波羅蜜,而布施裡面特別教導我們要財施。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五欲裡面,第一個就是財,財色名食睡,這是世間最不祥之物,我們要認清楚它,它不是好東西。縱然現前了,要知道舍離,要知道跟它遠離,它不是好事情,怎樣舍離它?布施。財來了之後就施掉,不可以積,經上說得很好:「積財喪道」。這是佛對我們的寶貴教訓,你要是積財,錢多了,道就沒有了。道沒有了,麻煩就來了,現前給你帶來的是煩惱、憂慮、牽掛,來生果報在三途,你被誰害了?被錢財害了。所以來了就施,絕對不存,這樣就對了,可是這裡頭有因果。愈施,財來得就愈多,愈多愈要施,要記住這個道理,要明白這個事實,萬萬不可以起慳貪,被五欲六塵所迷惑,那就錯了。

佛法傳到中國,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佛的道場在過去確實是名實相副的富麗堂皇,這是屬於財施。為什麼要建立莊嚴的道場?佛教給我們以苦為師,為什麼自己建立莊嚴道場?那是為了接引眾生,眾生看到這樣金碧輝煌、莊嚴燦爛,他就進來了,接引眾生的方法,不是出家人貪圖享受。出家人如果貪圖享受,那就壞了。在佛戒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果報是阿鼻地獄。雖然道場建得富麗堂皇,但是出家人的生活,還是過一種很清苦的生活。出家人的住處,住廣單,廣單就是現在講的通鋪,不是一個人一間房間,許多人睡在一起。可見得他的生活還是簡單,還是很樸實,吃的依舊是粗茶淡飯。由此可知,富麗堂皇的建築,是供養佛,是供養一切眾生,決不是出家人貪圖享受,一切都是為了攝受眾生,是為這個,這些財都用在這上面。這些建築,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硬體的設施,裡面更重要的還得要用軟體的設施。軟體的設施是什麼?在古時候寺院裡面天天講經說法,弘傳大乘,這是如來家業,菩薩的事業,他做什麼?他在教學。現代的軟體比過去又要充實,隨著科技的發達,我們印經、做錄影、做錄音,不僅僅是對一個道場信眾提供法布施,還能夠對其他的地區,乃至於對世界其他的國家,廣泛的行法布施,希望一切有緣人,都得到佛法的利益,這就是宗旨在行法布施。我們自己的生活能多忍受一點清苦,把這個錢財留下來修法布施,佛弟子要常存此心。時時刻刻記住,我們在生活上能少用一分錢,攝受眾生就多一分錢的力量。不但出家人要記住,在家人也不例外,這才真正是如來弟子,才是一個真正修菩薩道的人,所以一切財施是為了法施鋪路而已。底下這一段說:

講義:【金剛般若,直指本性。若能見性,便可成佛。】

這一小段說得不錯。《金剛般若》的宗旨,就是在無住生心。直指本性,本性是什麼?我們學《金剛經》,本性有沒見到?當然沒見到。見到你就成佛,你就不是眾生了。雖然沒見到,總得要曉得什麼是本性,假如這個經念了多少遍,什麼叫本性還不知道,你這個《金剛般若》叫白念了。證都沒法子證到,總得曉得。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說,無住跟生心是一,就見性了;無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無住,這就是本性。無住跟生心是兩樁事情,那不是本性。知道本性是什麼,就有見性的可能,本性是什麼都不知道,那個見性是沒有可能性,見性成佛。佛跟凡夫的差別在哪裡?佛用真心,凡夫用妄心。由此可知,性就是真心,會用真心的人就是佛,不會用真心的人是凡夫,真心是一心,妄心是二心,你明白了嗎?無住跟生心要是二,是二心,是凡夫,哪裡是真心!無住跟生心是一,那就是真心。知道無住跟生心是一,才樣樣都是一,萬法歸一。眾生跟佛是一,生佛是一,真妄是一,性相是一,事理是一,乃至於邪正是一,因果是一。宗門所謂「識得一,萬事畢」,畢就是成圓滿究竟佛。由此可知,凈土宗修行的目標就是一,一心不亂,只要你證得一心,你就曉得一切萬法無不是一,這就是所謂的萬法歸一。那個歸是「就是」,萬法就是一,一就是萬法。用心在一切法裡面,離一切妄想執著,這就歸了一。我們今天歸不到一,就是因為有妄想執著,妄想執著是分別心,不是一心,多心。佛法裡面所謂三心二意,凡夫用的是三心二意,三心是阿賴耶、末那、意識,叫三心。二意是意根、意識;意根是末那。凡夫人用的是三心二意。若用一心,地位最低的也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大乘經上常,住地菩薩,也是諸位看到有這麼一個名詞,叫住地菩薩;住地菩薩是什麼?圓教初住、別教初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叫法身大士。他用真心,不再用妄心,法相宗裡面所謂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剛剛轉過來,就是住地菩薩。這在天台家講是分證佛,便可成佛,成的是分證佛,他不是假佛,是真佛,但是不是究竟圓滿佛。究竟圓滿必須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他才破一品。

講義:【豈但自己了生死,令眾生了生死而已。】

不只自己超越三界,永脫輪迴,也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超越六道輪迴。

講義: 【直可度無量無邊眾生,皆令成佛。】

實在講,經的功德不只於此,還要大,大到能夠度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眾生,能令一切眾生成佛。

講義:【紹隆佛種,莫過此經。】

紹是繼續的意思,就是我們常講,續佛慧命;隆是光大,把它發揚光大。這一句,真正為佛弟子不能沒有此心,不能不認真努力去做,盡心儘力就是圓滿功德。無論在家、出家,四眾弟子都有這個責任,都有這個使命。這部經在整個佛法裡面,是屬於修學指導的綱要,指導的原則;不僅僅是宗門重要的一部典籍,實在上說所有大乘,無論哪一宗、哪一個法門,都不能夠離開《金剛經》所講的原理原則,即使念佛法門也在其中。我們這個佛號念不好,功夫不得力,原因都在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徹底放下,所以佛號念不好。假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做到無住生心,往生決定有把握,可見得《金剛般若》對於念佛人幫助是很大的。

◎文據:

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

凈空法師「金剛般若研習報告」講座

「金剛般若,紹隆佛種」—— 《金剛經》研習(103)

「金剛般若,紹隆佛種」—— 《金剛經》研習(10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絲毫著相,便是分別心,不出六道輪迴—— 《金剛經》研習(83)
釋舍罪福品第一——《百論疏》卷上(三)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