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顫抖吧,看國博十年入藏重器

顫抖吧,看國博十年入藏重器

近十餘年來,國家博物館新入藏青銅器、佛造像、書畫碑帖、陶瓷、傢具、漆器、玉器等珍貴文物藏品達40多萬件!這些曾散落民間或流失海外的文物很多是國之重器。

▌宗邦重器

作為禮器,青銅容器是貴族地位的標誌,家族永寶的聖物,國運昌祚的象徵,以其別緻多樣的造型、獨特的裝飾紋樣及鐫鑄在器身的文字,成為中華文明熠熠生輝的瑰寶。

士山盤

西周中期

2001年徵集

水器,盤內底鑄有銘文8行97字。該形制的盤流行於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根據周代歷譜,考證其紀年為懿王十六年。士山盤銘文為研究周代服制提供了重要史料,可知西周王朝派遣使臣巡戒征察南土諸侯和方國職事貢獻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銘文記載諸侯、方國國君饋贈使臣禮物的史實,可補西周賓禮之缺。

衛簋

西周中期

2006年徵集

盛食器,衛簋共有4件,形制、紋飾、銘文、規格基本相同,分別為博物館和私家收藏,屬於同時製作的成套器物。這件簋蓋內和器內底鑄有對銘12行123字。從銘文可知,衛與為兄弟關係,為兄,衛為弟,他們在王朝任不同官職,因此歸屬不同的職官系統管轄。作為小宗宗子的衛雖然有權獨立鑄造祭祀父親的禮器,但在表達自己作器意圖的銘文上,完全追隨大宗宗子,表明西周宗法制度在當時貴族家族內被嚴格執行,在同一宗族之內,大宗在祭祀活動上以及相關的禮器製造方面具有主導權與決定權。

蓮蓋蟠螭紋壺(2件)

春秋晚期

2015年徵集

盛酒器,兩壺基本相同,蓮瓣形器蓋,圈足。壺身紋樣以4條綯索紋為界欄隔出5條裝飾紋帶,口部和近圈足部各裝飾一周填充蟠螭紋的波帶紋,器頸肩部位裝飾兩周蟠螭紋,器腹部裝飾一周饕餮銜龍紋,圈足裝飾一周綯索紋,為東周三晉地區流行的裝飾紋樣。

形制和裝飾紋樣基本相同的壺出自太原金勝村墓地M673,同墓地M674出土的蟠螭紋壺上的饕餮銜龍紋與這對壺相同。此對銅壺應出自三晉地區,鑄造精美,裝飾繁縟華麗,是極其難得的青銅禮器精品。

王子臣俎

春秋晚期

2014年徵集

切割承載器,祭祀時常與鼎、匕配套使用。俎面兩端共鑄有鳥篆銘文8字,帶有楚文化風貌,器主「王子臣」是楚國王室的一位公子。東周時期發現的青銅俎數量較少,此器是現存唯一的帶銘銅俎,彌足珍貴。

▌文人翰墨

中國書畫在收藏界備受青睞,成為拍賣市場的寵兒和炫目天價的創造者,給博物館的書畫徵集工作帶來重重困難。國博近藏書畫作品是在相關政府機構支持下克服書畫徵集難題的成果體現。

《楓林愛晚圖軸》

藍瑛

清順治九年

絹本設色

2010年國家文物局劃撥

藍瑛(1585~1664或1666年),字田叔,號蝶叟,晚年號石頭陀,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藍瑛將各家之長和自然造化熔於一爐,自立門庭,與文徵明、沈周並重。此幅畫作是藍瑛晚年之作,描繪的應是北方深秋山林景色。整幅畫仿范寬筆意,筆墨嫻熟而大氣磅礴。

《山水圖軸》

髡殘

清順治辛丑年

紙本設色

2010年國家文物局劃撥

髡殘(1612~1692年),字石谿,一字介丘,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在清初畫壇上,與石涯並稱「二石」,與程正揆並稱「二溪」,與原濟、朱耷、弘仁並稱「四僧」,藝術上主張抒發個性,反對陳舊,作品感情真摯,風格獨特。此畫作於辛丑年(1661年)十月,畫家時年49歲,筆意已日臻老辣嫻熟,有「奧境奇辟、緬緲幽深」之境。

▌出世神韻

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內陸地區,在與本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逐漸形成了有中國特點和王朝風範的漢傳佛教藝術。7世紀佛教傳入西藏,融合當地文化信仰、風俗習慣,匯聚了佛教顯宗、密宗和藏地苯教等內容,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藝術。漢傳佛教藝術和藏傳佛教藝術交相輝映,展現著中國佛教藝術的輝煌成就。

砂岩佛半身像

北魏

2014年國家文物局劃撥

造像窄長臉,高肉髻,面帶神秘的微笑,具有雲岡三期秀骨清像的典型特點。北魏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孝文帝遷都並推行漢化改革之後,佛教造像出現了反映中原文人清瘦高逸、超凡出塵的精神特點,一改胡貌,開始體現中國化佛像的特點。此像風格與雲岡石窟曇曜五窟的造像迥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雲岡石窟流失雕像雖多,由於砂岩材質容易風化,留存至今的非常少見,且雲岡三期作品目前存世完整者極少,此像更加珍稀。

夾紵菩薩坐像

2014年國家文物局劃撥

夾紵器即脫胎漆器,大約始於漢魏,流行於唐代。以夾紵方法製作佛像據說始於東晉,夾紵佛像的流行大概是因為銅荒和佛教節日行像的需要。這種乾漆夾紵佛像,經久不蛀,光澤如新,不易開裂。此菩薩像仰面向上,當是面向主佛,呈遊戲坐姿,是宋代流行的菩薩坐姿,生動而親切。此像歷經千年,雖有殘破,仍然光亮如新,是難得的夾紵佛像精品。

▌傳世良工

瓷器、瑪瑙器、青銅器、金製品等,它們攜帶著豐富的物質文化信息,展現了我國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和高超技藝,是我們了解已經消逝的古代社會的一把鑰匙。這些徵集來的珍貴文物從製作工藝與創新發展的角度向觀眾展示了古人生產和生活的多彩畫卷。

鴟鴞形馬胄飾(2件)

春秋早期

2011年郭焱捐贈

兩件造型、紋樣基本相同,以金箔剪切成鴟鴞形,通身捶揲出象徵翎毛的變形竊曲紋,每件在喙、首、背、尾、腹、爪等部位分布有9對釘孔,應是馬胄上的飾物,張家坡西周墓地M196和M198出土有類似尺寸的銅馬胄飾。它們出自遭群體性盜掘的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盜出後被販賣至歐洲,歷經幾次轉手終於回到中國。這兩件富麗堂皇的馬胄飾製作精美,不僅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對認識和研究早期秦文化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錯金銀雲紋鼎

戰國中期

2012年徵集

炊煮器,由蓋、器兩部分組成,除蓋頂飾三瓣花紋外,通體裝飾錯金銀雲氣紋。錯金銀是在青銅器表面鑄出淺凹的紋飾,或用硬度較大的工具在銅器表面鏨刻出有淺槽的紋飾,然後在淺槽內嵌入細薄的金銀片或金銀絲,再用厝石將所裝飾的銅器表面打磨平滑,從而使金銀與青銅映襯出各種不同的紋飾色彩。錯金銀工藝約始於春秋晚期,盛行於戰國中晚期至西漢。此鼎紋飾疏密有致,色彩美觀,反映了戰國時期高超的錯金銀工藝水平,較為少見。

彩繪雁魚釭燈

西漢

2010年徵集

作大雁回首銜魚站立狀,由雁首及長頸、雁體、燈盤、燈罩4部分套合而成,可以拆裝。器表施紅、綠彩繪,以墨線勾勒出翎羽、鱗片和夔龍紋,形象生動,裝飾華麗。煙塵通過雁脖頸導入雁體內,融於水中,科學環保。漢代青銅燈造型多樣,有雁足燈、卧羊燈、朱雀燈、牛燈等,這件雁魚釭燈彩繪保存完好,設計構思巧妙,做到了實用功能和形式藝術的完美統一,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青花纏枝花紋菱花口盤

明宣德

2010年國家文物局劃撥

十二瓣菱花折沿口,弧腹呈瓜棱狀,盤心繪纏枝番蓮紋,內壁繪卷枝四季花卉,外壁繪折枝四季花卉。纏枝紋在明代也稱「轉枝」,是在圓弧線上綴以葉子和花朵。這種紋樣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多作主題紋樣出現。

▌回歸國寶

近代中國先被西方列強欺凌,後被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在那段屈辱的國難歲月里,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遭到踐踏和蹂躪,加之猖獗的盜墓及文物走私,不計其數的珍貴文物流失海外。那些客居海外的國寶何時才能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這是一條漫漫長路,也是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子龍鼎

商 商後期 商末周初

子龍鼎重達230公斤,通高1.03米,比著名的大克鼎和大盂鼎都高。造型雄偉,紋飾精細優美,在商末周初時期重器中,子龍鼎是商末周初已知的最大圓鼎。它與著名的國寶後母戊方鼎一方一圓,合稱商代重器雙璧。它也是目前所知的帶有「龍」字最早的青銅器。子龍鼎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流入日本,此後銷聲匿跡。直到2004年,日本一位企業家在大阪舉辦了一次私人藏品展,子龍鼎在展覽中露了面,並引起轟動。2005年負責承辦國家重點文物的專家前往日本,追尋子龍鼎的下落。當對方得知我國要追回子龍鼎時,竟開出了上億元的報價,當時不得不暫時放棄買回子龍鼎的想法。幾個月後,子龍鼎神奇地出現在香港,專家馬上前往香港。經過六七次的洽談,子龍鼎終於回到中國。

博物館是徵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實物的場所,尤其是國家博物館的這些瑰寶,讓更多人看到和珍視將是全民族之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悠小魚說書 第145篇 雲藍閣制 文徵明畫 竹石箋
悠小魚說書 第141篇 雲藍閣 修竹千竿水一潭 箋紙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