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一年只能出國一次、一次不超五天,大學校長成了啥?

一年只能出國一次、一次不超五天,大學校長成了啥?

記者 陸琦

「我每年只能出國一次,而且從踏出國門到回國不能超過5天。一個國際大學校長論壇,要不參加開幕式,要不參加閉幕式,沒法全程參會。」眼前的這位大學校長顯得很無奈。

一年只能出國一次、一次不超五天,大學校長成了啥?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在小組會議上發言。陸琦攝

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直言,高等教育領域的「放管服」改革還需要更加精準、更加創新。

兩年前,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的「放管服」新政為高校擴大辦學自主權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新的發展空間。

不過,熊思東告訴記者,目前師生對高校行政管理還是有不滿意的地方,感覺還有些不順暢。在他看來,「放管服」是一個大的概念,而高等教育有很多特殊性,要針對高等教育的具體需求來設計高教領域的「放管服」。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在管理上,高校需要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自主權,要能夠根據多元的社會需求去設定專業、引進教師、制定培養方案,進而形成特色專業,以此來構築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一年只能出國一次、一次不超五天,大學校長成了啥?

「可實際上,大學真的要新設一個專業或者撤銷一個專業,程序還是很複雜的。」熊思東說。

說到科學研究方面,熊思東坦言,儘管這兩年國家相關部委出台了很多好的政策,科研人員「買醬油的錢可以買醋了」,可是部門間的協調還是不暢通,科技部出台的政策管不了審計和財務部門。

「又如科技成果轉化,科技部、知識產權局給了很多政策,但是這些政策推行不下去。科研成果是國有資產,作為職務發明,科研人員究竟能佔多大的份額?」熊思東無奈地說,這些政策看上去很美,但是執行起來很困難。

「政策之間的協調,就需要更加精準的『放管服』。」他說。

大學是學術單位,行政管理是為了實現大學的教育和科研目標。「然而,現在基本上簡單地把大學當成一個政府機關來管理。」熊思東說。

一年只能出國一次、一次不超五天,大學校長成了啥?

以大學校長為例,按照規定,副部級的大學校長每年只能出國一次。但在校長身份之外,熊思東還要從事教育和科研活動。這讓他感到困惑:「教育要跟同行交流,科研要參加學術會議,可這些我都做不到。」

一校之長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師生。作為地方高校,蘇州大學師生的出國手續都要去省會南京辦理,這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情。熊思東粗略估算過,每年為了出國交流辦手續而奔走在路上的師生超過5000人次。

對此,熊思東建議,對於規模比較大又不在省會城市的學校應該給予部分外事事務權。

「大水漫灌式的『放管服』階段已經過去了,接下來就是要結合單位、行業的具體實際,進行精準、創新的『放管服』。」熊思東說,「所謂精準,就是針對具體問題;所謂創新,就是對過去『放管服』框架性政策沒有覆蓋的方面允許部分單位進行嘗試。」

「蘇州大學很願意作為試點單位,來探索真正適合於高等教育領域的『放管服』改革創新。」熊思東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自然》揭開「大科學」背後沉重真相:團隊規模與顛覆性創新反相關
「數學大賽中國隊全軍覆沒」?你要的是「數學」還是「大賽」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