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破除「四唯」怪圈,人才評價指揮棒有了新方向

破除「四唯」怪圈,人才評價指揮棒有了新方向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改革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機制……善聚善用各類人才,中國創新一定能更好發展」……改革完善人才評價機制,被寫入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事實上,過去一年間,改革和完善科技評價制度的硬招、實招頻出,清理「四唯」(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做法就是其中之一。

  「開展清理『四唯』行動的出發點很好,半年來,感覺分類評價有了明顯改善,但科技評價體系猶如生態系統,需要時間慢慢修復涵養。更重要的是人才評價是多種因素環環相扣,要達到最終治理,還得從根上去解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現實是很多單位也想改,但究竟怎麼改,大家都在摸索。比如我們單位現在就有人建議從之前獎論文轉換為獎成果。」一位不願具名的科研人員表示。


  破除「四唯」後,人才究竟該如何評價?


  設立學術委員會 開展綜合定性評價

  「破除『四唯』勢在必行,我們單位已經不存在這個問題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所長劉中民說,所里評價的主導思想是不數論文、不看經費,而是看綜合評價,基本原則就是看研究成果是否頂天立地。比如,基礎研究是否代表世界最前沿的方向,有沒有產出創新性的成果;應用研究則看是否進行了產業化,是不是切實解決企業需求。



  劉中民表示,化物所研究人員都採用統一的評價平台。「核心是學術委員會,成員從所里200多個研究員中選出35人,45歲以下青年要佔一定比例,涵蓋不同年齡階層和學科領域。」他說,高水平科學家組成的委員會,評價時更多是定性的,看研究是否更具前瞻性和潛力。


  據該所人事處處長孫軍介紹,所研究組組長每兩年考核一次,排名最後將被調整。「其實,有些研究組研究經費還可以維持基本運行,有的調整是因為研究方向不對,有的是即使研究方向正確,但一直沒有產出重大成果,那就把倒出來的科技資源用於支持其他人才。」孫軍說。


  孫軍表示,這種調整也不是隨意的,會組織學術委員會專家進行二次論證。對於搞應用研究的,成果產出周期比較長,需要鼓勵「冷板凳」精神,如果論證結論是研究組雖然運行困難,但處在發展關鍵期並有很好的發展勢頭,所里仍會給予穩定支持。

  基礎研究重視小同行評審


  「對科研人員的評價要回歸到小同行評審上來,這才是科研評價的核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古生物學家徐星說。


  徐星表示,同行,尤其是小同行,是最了解科研人員科研工作、能力、價值的,他們不需要看職務、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外在東西,而是通過論文內容、口頭報告和其他形式,就可以對科研人員進行定性評價,結果也相對真實。



  「但由於小同行評審一般是定性的,有時也會出現問題,比如,可能給關係好的人更高的評價。」徐星說,小同行評審還有另一個問題,即無法解決包括經費等科研資源在不同學科之間的分配問題。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定量的評價指標存在的原因之一。

  「基礎研究有其自身的規律,過度競爭不利於潛心研究。建議對基礎研究的科研機構和人員採用5至8年的中長期考核評價為主,鼓勵科研機構以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為目標,自主部署研究方向、組織研究團隊。」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何建華建議,對取得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的科研機構和科研團隊給予重獎,一般性論文成果及擁有各類人才和承擔課題的數量僅作參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地球大氣延伸超越月球軌道!探索系外水星球的新希望
火星存在大型地下水系統,火星或曾是一片海洋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