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付巧妹:她正在解密人類演化,讓亞洲重回進化史「C位」

付巧妹:她正在解密人類演化,讓亞洲重回進化史「C位」

2019年1月21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公布了2018年「35歲以下創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中國區榜單。從榜單中,我們看到更多中國創新科研力量的崛起,也看到跨學科、跨領域、並且對落地應用有更強烈企圖心與使命感的科研創新,這其中涵蓋人工智慧研究與應用、NLP、腦科學、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學、生物科技、自動駕駛等多個不同領域。我們將陸續發出對35位獲獎者的獨家專訪,介紹他們的科技創新成果與經驗,以及他們對科技趨勢的理解與判斷。

關於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榜單

自 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會推出「35歲以下創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榜單,旨在於全球範圍內評選出被認為最有才華、最具創新精神,以及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 35 位年輕技術創新者或企業家,共分為發明家、創業家、遠見者、人文關懷者及先鋒者五類。2017年,該榜單正式推出中國區評選,遴選中國籍的青年科技創新者。新一屆榜單正在徵集提名與報名,截止時間2019年5月31日。詳情請見文末。

「人類從哪裡來,人類又將到哪裡去」恐怕是人類最渴望知曉的一個答案之一,為了回答這一「千古謎題」,科學家們不得不從古人類化石中去尋找答案。而我們今天的主角付巧妹則是古人類遺傳學研究的領軍人物。

在我們採訪過程中,付巧妹直言從本科畢業後轉到古DNA研究也是機緣巧合,因為從小就對生物學比較著迷,所以希望自己未來的研究領域也能屬於生物學範疇,因此在博士期間她毅然選擇了古DNA研究。付巧妹認為她之所以能夠取得現在的成績,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受到外界的干擾,唯有專心的去做科研,才能實現領域內的突破。而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研究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只有秉承對研究的濃厚興趣才能不斷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兩點也是她對當前年輕研究者發自內心的教誨。

(圖片來源:付巧妹)

如何獲得內源古DNA一直困擾著考古學家以及古人類遺傳學家。科學家在獲得古生物DNA的時候,一般需要從幾千到幾萬年年前甚至幾十萬年前的骨骼中提取DNA,但是這些骨骼中存在非常高「背景DNA」—微生物DNA。 付巧妹教授表示,將含量僅佔0.03%的人類DNA成功從高達99.97%的微生物DNA辨識提純出來,是非常有難度的。在她開發大量古DNA捕獲技術前,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013年付巧妹與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Svante P??bo教授團隊的Matthias Meyer共同開發了這套古DNA捕捉技術並成功從田園洞人腿骨提取核DNA,使田園洞人成為首個獲得核DNA 的早期現代人,並自此得到美國哈佛醫學院、德國馬普研究所、美國華盛頓大學等學術機構的廣泛應用。此外她參與的研究項目成功地從40 萬年前非冰凍層中提取到古DNA,將人類DNA 破譯的時間向前推進30 萬年。這一技術和研究結果為最大限度獲取早期人類的遺傳信息開闢了新道路。

或許有人會問研究古生物究竟會對現代人帶來什麼益處。付巧妹在接受採訪時給我們舉了幾個實例。首先是我們平時常見的疾病,比如2型糖尿病。在整個人類演化過程中,2型糖尿病的發病在東亞人的發病率較高,而歐洲人較低,這其中就與古人類尼安德特人有關,因此研究古尼安德特人的遺傳改變可能會對當前的糖尿病提供相應的啟示。此外,我們熟悉的歐洲人藍眼睛,並不是在人類進化的早期就形成的,而是自1萬4千年前才有的。目前,她所開發相關捕獲技術的應用,使得相關研究在近三年Nature、Science等頂級雜誌中的論文數量佔到該領域相當大的比例,是中國在人類演化領域的先鋒代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eepTech深科技 的精彩文章:

生存期20年0進展「詛咒」打破,這種癌症終於迎來最新藥物
張如范:造「天梯」材料,清華引領的下一個國之重器

TAG:DeepTech深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