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威脅論」的最好回應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威脅論」的最好回應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威脅論」的最好回應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2015年11月,在馬里東部城市加奧的中國二級醫院,中國維和醫療分隊醫護人員為一名患者準備手術。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卜衛軍):每年「兩會」,一些外媒都要以軍費問題為由頭炒作一番「中國威脅論」,堪稱年度「最佳」保留節目。這不,一聽2019年中國國防預算總額將增長7.5%,達1.19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776億美元),他們又坐不住了。路透社特意強調,雖然中國的國防預算增速低於去年,但仍然高於經濟增長速度,又別有用心地暗示,東海、南海地區領土糾紛日益升級,中國的軍事建設令鄰國感到緊張。彭博社則早在軍費預算公布前就拋出了問題:「有的國家認為,中國軍費不斷上升對外造成了威脅,對此如何回應?」

回應很簡單,那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對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的回應,也是對「中國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的回答。

坦率地講,對於信奉「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的部分西方政界人士和媒體來說,「中國威脅論」及其新變體(如「新帝國主義論」、「打樁者論」、「銳實力論」等)都是基於零和博弈和地緣政治基礎上的既得利益憂慮症。尤其令西方擔心的是,中國釋放出來的勃勃生機,中華文明釋放出來的非西方願景,代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另一個走向,代表著構建一個新世界的另一種可能,這是新一輪「中國威脅論」的要害所在。面對中西方力量對比的歷史性變化,有些人企圖通過在國際社會鼓噪「中國威脅論」,進而掩蓋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利益格局,掩蓋漸漸力不從心的軟硬實力,掩蓋日薄西山的霸權地位。這樣看來,所謂「中國威脅論」倒是頗有些「賊喊捉賊」的意味在裡面,折射出了某些國家妄圖永霸世界的「帝國心態」和不安情緒。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威脅論」的最好回應

2015年11月,在南蘇丹首都朱巴,執行城區巡邏任務的中國維和步兵營官兵與當地民眾交談。

與某些國家「國強必霸」的陰暗邏輯相反,2015年9月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讓「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了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的藩籬,打破了舊有的國際關係窠臼,順應了世界和平發展的潮流,明確宣示了中國和平發展的決心和意志,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積極形象。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下,中國公開承諾,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下,中國再次主動裁減軍隊員額30萬,國防預算連續4年降至兩位數以下。3月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發言人張業遂表示,中國去年國防費佔GDP的比例約為1.3%,而同期一些主要發達國家的比例在2%以上。從人均國防費來看,每個人才800多元人民幣,只有美國的1/16。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威脅論」的最好回應

2016年5月14日,在馬里加奧,中國第三批赴馬里維和部隊士兵向當地學生傳授中國功夫。新華社發(韓立建攝)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下,中國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維和攤款出資位居前列,展現出中國的大國擔當與國際責任。據統計,自1990年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以來,中國已派出3萬多人次參與24項聯合國維和行動。2018年4月,美國《外交學人》(The Economist)刊文稱,中國正在超越美國,成為聯合國維和行動的領導者,並在國際社會中樹立起「和平、文明和強大」的形象。

大道至簡,行勝於言。判斷一個國家是不是威脅,不能道聽途說,而要聽其言,觀其行。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是著眼於人類發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國理念、中國方案,是對未來世界做出的獨特的中國貢獻,也是對各種「中國威脅論」最有力的回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國台辦:「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藝術代表團與泰國民眾共慶元宵節

TAG: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