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菩薩的神通 漏盡智通

佛菩薩的神通 漏盡智通

佛菩薩的神通(26)

漏盡智通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

神通威力

六、漏盡智通

云何諸佛菩薩漏盡智通?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九(之下):「漏盡通中,先明智境,後辨業用。前中有三,初有三句了知四諦。初雲了知煩惱盡得者。景云:此知所盡漏即緣苦集。基云:了知漏盡得即無漏得,得漏盡之得也。二又知漏盡已得未得者,此緣滅諦。三又知方便者是道諦,非方便者是苦集,即八邪也。」

什麼是諸佛菩薩漏盡智通呢?

延伸閱讀:

《四分律》卷第五十三(第四分之四):彼以定心清凈,乃至無動地,一心修習無漏智證。彼如實知苦聖諦集盡道諦,如實知有漏、漏集、漏盡、如實知趣漏盡道聖諦。彼如是知、如是見,從欲漏、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生。譬如清水中,有木石魚鱉水性之屬,東西遊行。有眼者觀之,見木石魚鱉:『此是木石,此是魚鱉東西遊行。』比丘亦復如是,以定心清凈至無動地,得無漏智證,乃至不復更生。此是比丘得第三明。斷無明,明法生、闇法去,明曉法存,是為無漏智明。何以故?由不放逸精進不懈,念無錯亂樂處寂靜故。」

六、一、辨差別

六、一、一、於漏盡得等

謂佛菩薩如實了知煩惱盡得;如實了知若自若他,於諸漏盡已得未得,如實了知若自若他所有能得漏盡方便。如能如實了知方便,於非方便,亦如實知。

「謂佛菩薩如實了知煩惱盡得」,謂佛菩薩真實地知道眾生的煩惱盡得到了,就是滅除煩惱了,成就這個境界了。「如實了知若自若他,於諸漏盡已得未得」,真實地了知,或者自己,或者他人,他的漏已經盡了,或者沒有盡。「如實了知若自若他所有能得漏盡方便」,「漏盡方便」,滅除煩惱的方便就是戒定慧,就是道諦了。

「如能如實了知方便,於非方便,亦如實知」,如佛菩薩能真實地了知是得聖道的方便。「於非方便」,於不是得聖道的方便,「亦如實知」,也能正確知道,他現在是什麼個情形。

六、一、二、於有增上慢等

如實知他於漏盡得有增上慢,如實知他於漏盡得離增上慢。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九(之下):「第二雲如實了知於漏盡有增上慢離增上慢者。景云:此緣假人及以四諦。測云:謂凡夫前三果有增上慢,第四果無增上慢,佛菩薩了知有慢。」

「於有增上慢等」。

「如實知他於漏盡得有增上慢」,真實地知道眾生對於漏盡這件事,「得有增上慢」;「於漏盡得」就是得到漏盡了,心裏面有增上慢,「你還沒有斷煩惱,我斷煩惱了!」那麼這地方有增上慢的問題。或者說有增上慢就是:沒有得初果,認為得初果了;沒有得禪定,認為得禪定了。「如實知他於漏盡得離增上慢」,知道眾生對於漏盡得離增上慢了。

韓清凈《披尋記》:「如實了知煩惱盡得者:謂心於彼煩惱究竟解脫,證得畢竟種性清凈,是名煩惱盡得。亦名漏盡得;漏,即煩惱之異名故。

「如實了知煩惱盡得者:謂心於彼煩惱究竟解脫」,究竟地解脫了煩惱。「證得畢竟種性清凈,是名煩惱盡得。亦名漏盡得;漏,即煩惱之異名故」。

六、二、顯最勝

又諸菩薩,雖能如實了知一切漏盡功德,能證方便,而不作證。是故菩薩於有漏事及與諸漏,不速舍離,雖行種種有漏事中,而不染污。如是威力,於諸威力最為殊勝。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九(之下):「第三又諸菩薩已下明緣四諦而不作證故行有漏而不染。」

「顯最勝」。

「又諸菩薩,雖能如實了知一切漏盡功德,能證方便」,「漏盡功德,能證方便」,能成就,證悟阿羅漢的聖道,叫做能證方便。「而不作證」,菩薩知道這件事,但是他不去成就這件事。「是故菩薩於有漏事及與諸漏,不速舍離」,所以菩薩對於有漏的事情,就是貪瞋痴的煩惱的事情。「及與諸漏,不速舍離」,「及與諸漏」,各式各樣的漏,這些有漏法,他不急速地棄捨這些事情。「雖行種種有漏事中,而不染污」,菩薩雖然在種種有漏事裡邊活動,但是他內心是清凈的。「如是威力,於諸威力最為殊勝」,菩薩成就了這樣的威德力,在其它的一切威力之中,是最殊勝的,菩薩的威力不可思議。

六、三、明作業

又佛菩薩由漏盡智,自無染污,亦善為他廣分別說,壞增上慢,當知是名此所作業。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九(之下):「辨業用中二緣四諦,此又即說漏盡知通於十方不唯緣滅。如苦集智緣所盡漏他心智,即緣他心漏盡等盡。道智即緣漏盡方便,不余法智類智世俗智滅智盡無生正緣無為漏盡之法。」

又佛菩薩由漏盡的智慧,自己沒有染污,就是得了根本智了,他的身口意是清凈的。「亦善為他廣分別說,壞增上慢」,也能善巧地為眾生廣分別說什麼叫做漏,什麼叫做漏盡,什麼叫做染污,什麼叫做沒有染污。「壞增上慢」,能破壞增上慢的問題。因為眾生有的時候對於教義的了解不夠,有的時候會有增上慢,「當知是名此所作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佛菩薩的神通神境智通 能化通(5)化語
佛菩薩的神通(6)神境智通(3)十八種神變(2)(2)震動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