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資在歐洲投資總體大幅「退潮」

中資在歐洲投資總體大幅「退潮」

歐洲各國政府越來越多的疑慮給來自遠東的投資者增加了難度。在經歷了2016年創紀錄的對外投資之後,中國對外國公司的併購額連續第二年下降。不過,德國企業似乎仍構成例外。

去年,中國企業用於在歐洲進行公司收購的資金明顯減少。據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和美國諮詢公司羅迪姆集團周三(3月6日)公布的一份分析報告,2018年,中國在28個歐盟國家的直接投資減少了40%,下降到173億歐元,為2014年以來的最低。

報告分析,該下降與中國全球對外直接投資進一步下降是一致的。造成這種下降的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中國持續的資本管制、中國流動性收緊以及歐盟國家的監管審查日益嚴格。

歐盟中的「三大」

報告指出,歐盟中的「三大國」——英國、德國、法國——佔據中國在該地區投資的最大部分,分別為42億歐元(英國)、21億歐元(德國)和16億歐元(法國)。不過,其在中國於該地區對外直接投資總額中所佔的份額大幅下降,從2017年71%下降至2018年的45%。

儘管中國在歐洲的投資呈下降趨勢,但是對德國的投資有所增加。與前一年相比,去年中國在德國的投資增加了4億歐元,總投資額升至21億歐元。在這段時間裡,德國黑森州製藥公司Biotest被中國的競爭對手天成製藥併購,德國汽車零配件供應商格拉默(Grammer)也易主寧波繼峰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公司海外併購熱情總體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嚴格的資本管制,導致企業難以將資金轉移國外。報告的作者哈內曼(Thilo Hanemann)、克拉茨(Agatha Kratz)和胡謐空(Mikko Huotari)認為,流動資金短缺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報告稱,歐洲國家對收購控制的日趨嚴格也增加了中國公司的收購難度,導致中方推遲投資甚至投資受阻。預計歐洲各國對收購的控制會更加嚴格。

由於德國聯邦政府對敏感技術領域和關鍵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憂慮增加,也造成一些投資項目被延遲。

有吸引力的歐洲

同時,中國投資商去年也首次大規模拋售此前收購的歐洲公司股份。據調查報告的作者估計,拋售的金額高達30億歐元。

儘管歐洲各國加強了對投資的監管,但是調查報告的作者們認為,未來歐洲將成為對中國投資商更具吸引力的工業產地。中國公司可能將遠離美國,越來越多地將歐洲作為其投資重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1Media 的精彩文章:

美消防員:關上門睡覺才是安全之舉

TAG:1Med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