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時二月一稱「中和節」,有何歷史寓意?這一天都有啥講究?

唐朝時二月一稱「中和節」,有何歷史寓意?這一天都有啥講究?

唐朝時二月一稱「中和節」,有何歷史寓意?這一天都有啥講究?

在文章的開頭先來給大家講一個歷史故事:唐德宗在位時有一次宰相李泌向皇帝打報告建議說應該把農曆二月初一這一天定為中和節,唐德宗覺得這建議很不錯,就同意了。

於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農曆二月初一這天就要過中和節了,不過後來隨著歷史的演變,中和節就由二月初一變成了二月初二。那麼,中和節的「中和」二字又有著什麼寓意呢?

唐朝時二月一稱「中和節」,有何歷史寓意?這一天都有啥講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所謂的中和就是「中正平和」的意思,一個普通人如果能做到中和那就能夠達到和諧的境界。如果一個官員能做到中和,那麼他在施政的過程中就能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

而國家決定設立中和節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各級官員能在日常施政執法的過程中能夠做到公平公正。

唐朝時二月一稱「中和節」,有何歷史寓意?這一天都有啥講究?

這一天朝廷會專門給官員們放一天假,並在皇宮內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很多官員會出席這次活動,活動上還會有好看的歌舞表演。此外,皇帝與大臣們還都會寫詩紀念。

與此同時,地方上的各級官員為了慶祝節日也都會舉辦非常盛大的歌舞宴會。平民百姓自然也不會閑著,在這一天老百姓會用一個青布口袋裝著一些糧食水果,大家互相贈送,這種習俗在當時叫「獻生子」

唐朝時二月一稱「中和節」,有何歷史寓意?這一天都有啥講究?

那個時候長安城的百姓,還會用江米做成太陽糕去對太陽進行祭祀,所以說在朝廷的倡導下古時候的中和年是非常熱鬧的。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唐朝的皇帝在中和節這一天,還會賜給大臣一把非常好看的尺子。這些尺子有的是鏤牙尺有的是木畫紫檀尺,上面還畫有人物、鳥獸、花草等紋飾,而且還敷著紅、綠兩種顏色。

唐朝時二月一稱「中和節」,有何歷史寓意?這一天都有啥講究?

其實皇帝選擇在中和節這一天賞賜尺子給大臣是有深意的,因為古時候人們會在農曆二月份時去對度量衡這些器具進行校正,他們認為這樣做可以讓度量衡變得更為準確公平。

皇帝在這一天賞賜尺子給臣子,自然是希望他們能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公平公正地處理政事,做到廉潔奉公,不偏不倚,執法的時候要向尺子一樣不但有法度,而且還能注意分寸,把各種關係都給協調好。這樣老百姓才會滿意,政事才會順暢,國家才會興盛。

唐朝時二月一稱「中和節」,有何歷史寓意?這一天都有啥講究?

有意思的是,在公元792年舉行的博學宏詞科考試中,朝廷還專門出了一道名為《中和節詔賜公卿尺》的試題,要求考生作一首詩賦。朝廷這樣做就是想要通過這種方式讓這些即將要做官的士子們牢記皇帝的賞賜和希望,在做官之後能夠公平公正的執法辦事,不要搞歪門邪道,能夠踏實做人做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天嬌 的精彩文章:

俗語: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是何意?驚蟄馬上到了不妨看看
老祖宗說孝順:」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給老人的生日祝福

TAG:歷史天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