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就業優先背後的政策「密碼」:優的是民生 先的是經濟

就業優先背後的政策「密碼」:優的是民生 先的是經濟

編者按:

東風送暖,春回大地。3月,一年一度全國兩會召開,共商發展大計,舉國高度矚目。

解決「新官不理舊賬」、消除奇葩證明、緩解「大城市病」、嚴懲暴力傷醫、治理校外託管亂象、提速降費……每年兩會,總有一些話題「脫穎而出」,引來廣泛熱議。

今年兩會哪些話題最熱、網民最關心?人民網將充分運用大數據作為參考依據,捕捉兩會熱點,解讀背後世情。

「兩會熱1℃」系列報道,帶你到兩會熱點裡面瞧門道。

「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

「穩增長首要是為保就業。」

「只要就業穩、收入增,我們就更有底氣。」……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引起代表、委員們廣泛熱議。

一直以來,就業是政府工作報告的高頻辭彙。據人民網輿論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統計,3月5日至3月6日8時,有關「就業優先」話題的新聞報道4362篇、微信文章9244篇、APP文章2776篇、論壇文章143篇。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這意味著,從決策層來看,穩就業已經不僅僅是促民生的重要發力點,也正在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施政指引。

就業優先政策上升至宏觀政策層面 變化緣何而來

回顧往年政府工作報告,不難發現,過去「就業」都出現在民生板塊,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其置於宏觀政策層面。

變化緣何而來?

答案就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旨在強化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凸顯,新的影響因素還在增加,必須把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穩增長首要是為保就業。今年城鎮新增就業要在實現預期目標的基礎上,力爭達到近幾年的實際規模,既保障城鎮勞動力就業,也為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留出空間。

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向運華認為,充分就業本來是宏觀經濟常用的四大指標之一(還有經濟增速、物價、國際收支),但是以往經濟增速等方面更受重視。

「我國經濟正處於增速放緩、結構加快調整的關鍵時期,發揮就業的『穩定器』作用尤為重要。」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財經大學校長程永波認為。

縱觀形勢,我國面臨的就業總量壓力不減。今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仍然保持在1500萬人以上,特別是高校畢業生數量達到834萬,再創新高。同時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難」與「就業難」並存,「有活沒人干,有人沒活干」現象凸顯。

「今年,我國就業壓力不小,就業總量維持高位,就業結構性矛盾凸顯。」天津大學國際工程管理學院院長張水波委員說。

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就業優先,相當於釋放出信號:保障就業是未來影響宏觀調整的重要出發點,也是目標所在。

就業被擺上突出位置 既是民生政策也是發展政策

近段時間以來,「就業」一詞持續出現在重大議程之中,足見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程度。

2018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要求,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在這次會議上,「穩就業」不僅被列為「六穩」工作之首,還從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工作方面,要求把穩定就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2018年11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促進就業的針對性措施。

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指出,要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重點解決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群體就業。同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促進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

三次會議、一份意見,就業始終被擺在突出位置,多次提及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穩就業之於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就業優先既是民生政策,也是發展政策。就業穩,收入就穩,消費就穩,經濟基本面才能穩。有媒體評論認為,就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錨」。它前端聯繫著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發展,本身意味著居民收入水平的變化,後端影響著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設。就業優先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巨大影響力,其激起的政策層面迴響也值得期許。

「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是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民生的基礎保障。」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株洲市市長陽衛國表示,在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更需要用新的產業空間支撐廣泛的就業機會,以實現就業形勢穩中向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對此持有同樣看法:「從宏觀經濟運行來看,增長和就業息息相關,經濟增速之高或低,對就業增長非常重要。」他認為,要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把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而如何改善就業環境,從而托住經濟運行「下限」成了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務。

各地派發就業「紅包」 代表委員熱議「穩就業」

今年開年,各地接二連三派發就業政策「紅包」。

北京,鼓勵用人單位招用就業困難人員,崗位補貼標準由每人每年50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8000元;上海,今年開始為快遞員、送餐員等靈活就業群體「定製」專享基本保障,提高他們抵禦和防範疾病、意外風險的能力,最高保障待遇超過9萬元;廣東,將用人單位的職工社會醫療保險繳費費率從8%降到6.5%。

不僅僅在北上廣等一線大城市,福建、湖南、湖北、江蘇、江西等地也提出對不裁員參保企業上年度繳納失業保險費進行返還的優惠舉措。

如何進一步穩住就業大局?不少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穩就業就是要穩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全國人大代表、西部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永利認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就是穩就業的具體舉措,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只要搞活企業,就業就穩住了。」

研究顯示,民營企業吸納了大量勞動力,提供了80%左右的就業崗位。「穩就業就一定要穩固發展民營經濟,民營經濟蓬勃發展了,我們的就業才能穩得住。」全國人大代表馮琪雅認為,應通過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從而實現穩就業的目標。

另一方面,解決「有活沒人干,有人沒活干」的結構性就業矛盾,也是當前的重要議題。

「『就業難』『招工難』並存。」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認為,隨著新動能產業的快速發展,產生了許多全新的工作機會,「但卻缺少適合這些崗位的人」。他建議,要加大教育培訓體制改革力度,提高勞動者的能力。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從人才供給端給出了建議:「高校教育應更符合社會實際需要,大學課程要精品化,不能弄一堆『水課』。」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從失業保險基金結餘中拿出1000億元,用於1500萬人次以上的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

這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看來,既是今年「穩就業」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為應對未來一段時間日益凸顯的結構性就業矛盾所做的重要準備。

多培訓、強技能,提高就業供需匹配度。代表委員認為,面對就業新形勢,尤其是結構性就業矛盾,更需要在技能培訓上加力度、提質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泰國總理巴育報名參選下屆總理
沖繩公投反對美軍機場搬遷 縣知事將告知日美政府

TAG: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