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周宏春:時代之重託與重任

周宏春:時代之重託與重任

3月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的重要講話,高瞻遠矚、內涵豐富,很接地氣。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為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培根鑄魂」是習總書記的歷史重託

新時代呼喚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呼喚培根鑄魂的「工程師」,新時代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著無比廣闊的空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闊步向前的社會主義中國一定要有靈魂,中國走向並接近世界中心的時候需要文化和思想。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為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吹響了以文化自信為底蘊,以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特色文學文化和哲學社會科學為動力,為黨和人民繼續前進提供強大精神激勵的進軍號角。

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一是要抓好「壓艙石」,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自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穿研究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全過程,並升華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二是堅持中國特色,宣傳中國理念和文化,以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講清體現中國改革發展偉大成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

中華經典傳統文學作品之所以歷久彌新,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為它們以精湛的藝術彰顯深厚的人民情懷,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與時代脈搏緊相連同躍動。當代中國文學的創作實踐,離不開人民。要出精品力作,當代中國人民的精彩生活是最豐富的源泉;要出精品力作,就要耐得住寂寞,不求速成,有出大作品好作品的決心、信心和耐心;要出精品力作,必須紮根人民,多積累、多挖掘,讓文學照亮生活,讓精品滋養人心。

歷史經驗證明,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大發展,都離不開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和思想。要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明方向、正導向,轉作風、樹新風,出精品、育人才,堅持擔當、不辱使命、不負重託,狠下功夫,在正本清源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使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更加鞏固,為人民創作的導向更加鮮明,文化文藝創作生產質量不斷提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加快推進。

「四個堅持」是我們的現實使命

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闊發展的歷史進程,我們應當自覺把握好四個關鍵詞:一是「時代」要與時代同行,書寫新時代,勇於回答時代課題;二是「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到群眾中去、到實踐中去,了解群眾需求,把學問寫到群眾心坎里;三是「現實」,反映現實、觀照現實,解決現實問題,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講清我們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讓東方文化更有自主性、獨特性;四是「明德」,遵守職業道德,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這鮮明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第一,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高度責任感把握時代發展脈搏。

改革開放40多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經歷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湧現了大量真切奮進、感人至深的「好故事」。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文藝作品才能有生命力。從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主題、捕捉創新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把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當代中國人精彩生活表現好、展示好,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是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新時代賦予社科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肩負起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於回答時代課題,在正確融通古今中外資源,回答時代課題和實踐問題,正確把握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關係中,奮力構建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時代進步中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紮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文藝的根基、源泉、精髓和前途都在人民,作家、藝術家要同人民在一起,沉下心、俯下身,摒棄浮躁;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只有接「地氣」,作品才有「生氣」、有「靈氣」、有「人氣」,也才能顯得「大氣」,從而以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為人民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到實地調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實際狀況、把握群眾思想脈搏,著眼群眾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里。

文學藝術創造要堅持為人民做學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人民是歷史創造者,要紮根於人民,在生活和人民中獲得智慧,用飽滿的筆墨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以多彩的筆觸反映時代風貌,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創新性作品激發向上向善力量,使文藝更好地擔負起時代前進的號角、人民精神火炬的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了解人民群眾,才能夠創作出具有火熱生活氣息、走進人民心坎里的好作品。

第三,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在正確觀照現實中紮實推進成果創新。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重在觀照現實,破解重大現實問題。弘揚「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必須堅持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深入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才能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做出積極的貢獻。為黨建言、為人民代言、為時代留言,是紮實推進實踐創造和成果創新的重要衡量標準。這迫切要求把個人學術追求同民族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增強實踐成果和研究成果對人民群眾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唯如此,才能拿得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精品力作。

與此同時,切實打造精品力作,須臾離不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建設的有力支撐。近代以來,由於歷史條件的客觀約束,導致近代中國發展暫時落後,面對命運多舛的歷史際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遭受重大挫傷,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喪失了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一些人迷失了構建中國自身學術體系、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和規則體系的自覺自信,一些人把只適用於西方國家的特定做法視為絕對真理,脫離中國實際,無視中國發展,無視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積澱和生機勃勃的現實情況,對中國社會和文化指手畫腳,並指導中國的實踐,那是行不通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生產與話語體系建設,深刻標識著中國實踐創新的「論說強度」與「建構水平」,更標明以精品奉獻人民的紮實程度。只有貼近現實、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話語,才屬於時代進步的行列,更源於人民的實踐創造邏輯表達,這是以精品奉獻人民的題中應有之義,所具有的智力支持效應不容忽視。

第四,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在奮進新時代中積極肩負使命。

明德,來自於《大學》,正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德是我們靈魂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職責,理應以高遠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民族大義,為社會作出表率。只有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才能做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藝術家和學問家,其作品和研究成果才能真正體現出新時代中華民族的精、氣、神,才能真正做到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鼓與呼。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匯聚全民族智慧和力量,要廣泛凝聚共識、不斷增進團結。深刻理解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發揮帶頭作用,才能做到不負重託、不辱使命。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姬德強: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知識脈絡
泓峻: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近四十年研究歷程回顧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