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王巍: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與傳承發展

王巍: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與傳承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原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研究員3月6日接受本網專訪

記者 陸航/攝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綿延賡續的重要載體,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實踐的主要表現形式。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已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和重要工作。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全國人大代表、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原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研究員3月6日在接受本網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綿延賡續的重要載體,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實踐的主要表現形式。十九大報告五次提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出中國共產黨一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是十八大以來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成績之一。十九大報告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工作內容之一,要求「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今年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列為年度重點工作任務之一。

「近年來,以重大工程和項目推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及其成果利用,滲透於文化發展改革的眾多領域。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大要素的文化遺產整體觀被確立。『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我國履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能力進一步加強,『中國經驗』不斷豐富。」王巍告訴記者,他今年兩會帶來的兩個建議《關於在北京建設國家級非遺特色小鎮的建議》《關於在海南省陵水縣建設「南島語族文化博物館、考古研究基地及南島語族文化園」的建議》正好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有關。

建設國家級非遺特色小鎮

「建國家級非遺特色小鎮非常需要,勢在必行。」王巍說,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的祖先們創造的文化遺產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有諸如享譽世界的萬里長城、漢唐長安和洛陽那樣氣勢恢宏的王朝都城,有秦始皇陵、漢唐陵墓、明十三陵那樣的帝王陵墓,有司母戊大鼎、三星堆的神人和神樹、漢代王侯下葬所用的金縷玉衣那樣的精美文物,他們是中華文明的物化表現形式。與此同時,還有大量以傳統手工技藝、民間傳統習俗、各種口頭文學和民間藝術形式構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她們是活態化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延綿不斷的中華文明得以傳承的重要載體。

王巍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做了大量調研工作。「作為世界幾大原生文明中唯一未曾間斷,延續至今的中華文明,目前保留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多達87萬項,佔全球90%以上。目前進入國家、省、地市、縣四級非遺保護目錄有8萬項左右,其中國家級、省級的2萬項左右,國家級非遺項目1372項(不含擴展性目錄)。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存至今,得益於各地一大批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正是這些傳承人世代傳承,才使世人得以親眼目睹這些祖先們祖祖輩輩傳襲下來的非遺項目。然而,目前的狀況是,我國的非遺保護與傳承存在著很多困難和問題。」王巍舉例說,多年來,國家相繼確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計3068人中,已去世的近500人,很多項目後繼無人,瀕臨失傳;這些非遺項目分散在祖國各地,受到的重視程度和保護傳承的力度在不同地區存在著較大差異,部分非遺項目沒有得到妥善保護和有序傳承;大量非遺項目本是很好的旅遊資源,但由於分散在各地,遊客到一個地方只能看到或體驗一兩種,沒有形成集群效應。

「這種狀態與當前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為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的指示是不相吻合的;也與中華五千年文明所積澱的數十萬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的任務是不相匹配的。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認為,應當儘快創建一個國家級非遺特色小鎮,作為非遺作品展示、非遺基因傳承、非遺項目保護、非遺物化體驗平台和載體。考慮到很多非遺傳承人年事已高,每年都有一些傳承人去世,所以,創辦非遺小鎮不僅極為必要,而且時不我待,必須立即著手實施。」王巍認為,首都北京應當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展示、傳承和弘揚的龍頭。

王巍表示,非遺作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特質」,其表現形態只有「見人見物見生活」,才能充分展示其文化之精彩。如何把非遺從「狹義上理解為手工藝製作」提升到「延續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表現形態」,真正讓人們從中感受、感知、感悟古老中國活態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神奇?這就需要選擇一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內涵,且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極具影響力和輻射力的城市,建設一個集非遺展示、非遺傳承、非遺保護、非遺體驗為一體的非遺特色小鎮,使之成為中華五千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符號的集聚地和基因密碼的解讀區。王巍經過分析、對比、調研、論證,提出:具有這種底蘊、內涵和層面的,並能承載如此厚重、非凡、巨大的「文化要素空間」的,非祖國首都——北京莫屬。

「北京是建國家級非遺特色小鎮的首選城市。首都北京應當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保護、傳承和弘揚的龍頭。」王巍進一步提出,北京小湯山是建立國家級非遺特色小鎮的最佳位置,他建議儘快將這一國家級非遺特色小鎮項目立項,推進加快實施。

「該非遺特色小鎮項目建成後,將大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向上向善的文化價值,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發揮重要作用,不僅為佔世界90%以上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一個展示、傳承、保護和體驗平台,成為弘揚大文化,帶動大旅遊,促進大健康的重要擔當,而且能夠形成良好的社會效益。」王巍介紹,北京小湯山非遺特色小鎮,將以大文化產業為核心,大旅遊產業為支撐,融合大生態、大健康,全面開啟非遺文化體驗的新時代,成為第一個文化自信、非遺傳承、服務北京、健康中國的偉大的文化產業工程,成為新時代、新北京的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關注南島語族文化研究

從我國東南沿海到東南亞以及南太平洋的很多島嶼,在史前時期分布著很多具有相似語言、相同生活習俗的族群,國際學術界認為,這些族群應當具有比較近的親緣關係,將其統稱為「南島語族」。他們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海島上的龐大族群,人口約2.7億。這些生活在南太平洋島嶼上的居民是從何而來?這個問題一直是國際歷史學、民族學、語言學和考古學十分關注的重大課題,也是爭論最多,分歧最大的學術問題之一,主要觀點有越南起源說、台灣起源說、菲律賓起源說等。在這一學術問題上,由於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十分薄弱,因此,中國大陸學者一直處於沒有發言權的窘境。

王巍告訴記者,為了改變這一狀況,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各地方的考古機構在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特別是在海南省東南沿海地區的陵水縣和萬寧縣南部一帶持續開展了較大規模的考古調查,並對幾處遺址進行了重點發掘,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果,揭示出這一區域從距今6 000~3 000年的考古學文化面貌和發展序列。將這些考古資料與南太平洋諸島國史前時期的土著文化相比較,可以發現,兩者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而且,這些共同或相似的文化因素都是最早出現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然後逐漸向外呈放射狀擴散。這一系列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我國東南沿海,尤其是海南島東南部,極有可能是南島語族及其文化的起源地。我們的考古資料正在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越來越多的海外學者在了解了我們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後,傾向於同意我們的觀點。但仍有部分學者或不了解我們的考古新發現,或出於其他原因,仍抱殘守缺,堅持原有觀點。

王巍強調,需要指出的是,「南島語族起源」問題並不僅僅是國際學術界的學術課題,也與當今國際政治及我國南海權益密切相關,涉及南海戰略和國家安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是南島語族起源地的觀點如果被學術界廣泛接受,就可以讓世界了解到在數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曾漂洋過海,到達南太平洋諸島,帶去了先進的文化,促進了這些地區的開發和歷史文化的發展,從而可以極大地密切我國與分布於南太平洋上的諸多島國的關係,擴大我國在這一地區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2018年11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與我國建交的太平洋諸島國領導人舉行集體會晤時發表的主旨講話中,強調雙方要把握機遇、共創未來,攜手開創中國同太平洋島國關係更加美好的未來。海南島部分地區,特別是陵水地區環潟湖鄉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就是「南島語族」文化發源地重要考古證物,是海南文化不可多得的,並且在目前是具有唯一性的歷史遺迹。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自2012年2月至今,對海南省境內的古遺址進行考古調查與發掘研究工作,挖掘出土文物十分豐富,足夠支撐一個專題博物館的展出陳列。目前,這些出土文物租用民居保管,不能發揮文物應有的價值,也十分不便於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而且存在著嚴重安全隱患。從文物保護和利用角度,建設設施完備、科技化、現代化的南島語族博物館和考古研究基地的時機和條件都已具備。」王巍認為,海南正在推進「實驗區 自貿區 國際旅遊島」建設,陵水縣被確定為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然而,目前的海南島有的是藍天白雲、椰林海灘、熱帶雨林,自然風光和空氣質量都堪稱一流,但是缺乏吸引人、教育人的文化旅遊設施,這成為海南島旅遊一個十分明顯的缺憾和短板。在陵水縣建設南島語族文化博物館和南島語族文化園恰可以填補這一空白,改變這種狀況,與國家對海南的定位相契合,有利於建成一個海南聯繫世界,吸引各國遊客、推動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和紐帶。與此同時,打造南島語族文化國際研究基地,可以成為國際研究南島語族文化的中心,聚集各國專家學者,使國際學術界更加直接地了解我國近年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接受我們的學術觀點,使我們得以掌握南島語族起源研究的國際話語權,為助力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提升國際影響力盡一份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新中國70年宏偉歷程彰顯科學社會主義鮮活生命力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