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流鼻涕、打噴嚏,你確定是感冒?

流鼻涕、打噴嚏,你確定是感冒?

流鼻涕、打噴嚏,你確定是感冒?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流鼻涕、打噴嚏,你確定是感冒?

流言:

打噴嚏、流鼻涕,是感冒的常見癥狀。出現了這些癥狀,吃些感冒藥總不會有錯。

春季是感冒的高發季節,很多孩子出現了像感冒一樣的癥狀,家長就帶著他們到兒科門診就診。一些小患兒噴嚏不停、鼻涕不斷,媽媽們抱怨道:「這都一個多月了,感冒一直沒好,吃了各種感冒藥有時好一點兒、有時根本沒用。大夫,您看是不是孩子抵抗力太弱了?」可是,經過一番詢問病史、查體後,醫生說孩子不是感冒,他們被轉到了變態反應科繼續就診,並被確診為過敏性鼻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混在「感冒」里的卧底——過敏性鼻炎。

流鼻涕、打噴嚏,你確定是感冒?

莫把鼻炎當感冒!

如何區分鼻炎和感冒?感冒是病毒感染,也是一種鼻炎,感冒導致的流涕癥狀是病毒感染性鼻炎的表現。那麼,怎麼跟過敏性鼻炎相鑒別呢?

首先,感冒時有流鼻涕、打噴嚏、鼻子堵的癥狀,但是感冒基本不會出現鼻子癢。但過敏性鼻炎有個特徵性的癥狀就是鼻子癢。其次,持續時間不一樣。普通感冒是自限性疾病,一般持續五天到七天。但是過敏性鼻炎,即使是季節性過敏性鼻炎,最短的如柏樹花粉過敏,也會持續四周。

有些人認為過敏性鼻炎沒有什麼,不就是流流鼻涕、打打噴嚏嘛,絕對不是!它會引起幾個併發症,如果過敏性鼻炎不好好控制,可能導致鼻竇炎、中耳炎,甚至會發展為哮喘。

為什麼現在孩子過敏性鼻炎發病率這麼高?

過敏是由內因和外因共同導致的。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過敏病是遺傳素質病。同在一地,為何有人對花粉過敏、有的人不過敏?這是由基因決定的,也就是內因。但是為何現在過敏的人越來越多了,我們的基因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不可能有明顯改變啊?這是因為過敏性疾病的致敏、發作有環境因素,也就是外因。早先,感染性疾病,特別是寄生蟲感染非常多,但是這類疾病實質上對過敏性疾病是一個保護因素。現在,人們生活條件改善了,孩子從小患感染性疾病,特別是寄生蟲病的幾率明顯降低。而且現在吃的、穿的、用的以及藥品的種類都越來越豐富了,人們接觸過敏原的機會多了。一個人本身對某種物質有過敏的易感基因,必須反覆暴露在這種物質下才會過敏,也就是頻繁接觸這種物質才會引起過敏。

內因和外因,缺乏任何一條,都不會引起過敏。比如,古人可能也有對青黴素過敏的易感基因,但是古時候沒有青黴素,沒機會接觸也就不可能對青黴素過敏。

所以隨著食物、藥物種類的增多,人們發生過敏的幾率也在增高。包括冬天空氣質量變差,也會加重過敏性疾病的癥狀。像哮喘病人,空氣污染會加重哮喘癥狀。因而,現階段導致鼻炎高發的原因更多的還是外界環境因素得到改變,而不是基因的改變。

鼻炎多發於青少年,成人就不用擔心嗎?

過敏性鼻炎多發於青少年及青壯年,但是並不都是在青少年時期發病,也有成人發病。而成年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發病的原因更多是環境的改變。比如一個南方人移居北方後開始對北方的花粉過敏,舉例來說,部分南方人有對北方的蒿花粉過敏的易感基因,但這個人終身生活在南方,沒有機會接觸蒿花粉,那麼雖然他有易感基因也不會發病。

孩子有過敏性鼻炎,應該怎麼做?

建議家長一定帶孩子到正規醫院的耳鼻喉科,最好是變態反應科就診。首先,搞清楚孩子的鼻炎是不是過敏性鼻炎,如果確實是過敏性鼻炎的話,是對什麼過敏。這樣一方面我們應該有效地用藥物控制癥狀,二是明確過敏原後,即使沒有條件做免疫治療,即無法打脫敏針,至少可以有針對性地採取過敏原避免措施。比如,如果孩子單純對寵物過敏,日常生活中不飼養、不接觸寵物(特別是密切接觸)即可。

Tips

流鼻涕、打噴嚏,你確定是感冒?

應對過敏性疾病,有以下四點建議:

第一,針對過敏癥狀用藥,對症處理。

第二,明確病因,查過敏原,有針對性地採取預防措施。這是最關鍵的一點。

第三,有一部分過敏性疾病,可以做免疫治療,也就是脫敏治療,比如針對塵蟎、花粉、黴菌等過敏引起的鼻炎、哮喘。

第四,了解過敏性疾病的防控知識。很多過敏性疾病都是可以通過有效治療很好得以控制的,可以避免發生不可逆損害。比如哮喘病人如果不儘早接受正規治療的話,哮喘得不到良好的控制,原本可逆性的哮喘變成由於氣道重塑不可逆的了,無論如何治療,肺功能也無法明顯改善,嚴重影響身體機能,甚至導致肺心病。

以上四條原則,不僅是針對過敏性鼻炎而言的,對於其他過敏性疾病也同樣適用哦!

文:北京協和醫院 王良錄 王璐

編輯:欒兆琳

校對:余運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健康雜誌 的精彩文章:

買買買……小心「購物症」纏上你
在愛耳日講給孩子聽:耳朵有個迷你家

TAG:大眾健康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