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鴻章在滅掉太平天國後 為啥不學習曾國藩裁撤淮軍

李鴻章在滅掉太平天國後 為啥不學習曾國藩裁撤淮軍

1864年,隨著曾國藩、曾國荃率領的湘軍潮水一般湧進天京,太平天國宣告滅亡。

在太平天國滅亡後,曾國藩在朝廷的明示和暗示下,對湘軍進行大幅度裁撤。到1865年12月底,曾經擁有15萬水陸兩支大軍的湘軍,被裁撤得只剩下1萬人。

於是,清廷放心了,曾國藩也可以睡安穩覺了。

當時,中國除了曾國藩創建的湘軍外,還有一支李鴻章創建的淮軍。淮軍雖然在數量上不及湘軍,但在武器裝備上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幾乎全員配備洋槍洋炮,還聘請外國人作為教練,仿造西方國家的軍事制度進行管理和訓練,戰鬥力不容小覷。

為什麼李鴻章沒有對淮軍進行裁撤呢?

其實,李鴻章在曾國藩裁撤湘軍的同時,也對一部分「老弱病殘」的淮軍進行了裁撤。然而,絕大部分淮軍還完好無損。而且,由於進行了「優勝劣汰」,淮軍的整體戰鬥力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甚至當曾國藩裁撤湘軍後,李鴻章還接納了一部分裁撤人員。

我們知道,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很尊敬曾國藩,在為人處世上也深受曾國藩影響。可是,李鴻章為何不學習曾國藩,跟著將淮軍裁撤了呢?

首先,李鴻章和曾國藩性格相差太大。

曾國藩一生信奉理學,潔身自好,珍惜羽毛,對於自身的道德水準要求很高。哪怕知道清廷有「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意,他也只能照做。他不願意因為裁軍一事,讓清廷為難,從而影響自己清廷里的形象。

李鴻章就沒有這些思想包袱了。李鴻章一生信奉的是實用政治學,什麼對自己有利,就採取什麼策略。至於這策略能不能上大雅之堂,他就管不了那麼多了。

1860年,蘇州8名太平軍守將郜永寬、汪安鈞、周文嘉等8人在殺掉慕王譚紹光後,獻城向李鴻章投降。李鴻章察覺這8人心狠手辣、野心很大後,當即設下「鴻門宴」,將他們全部殺掉,還處決了2萬多名太平軍降卒。

這件事給李鴻章的聲譽蒙上了巨大的陰影,可他毫不在意。

回到裁撤軍隊這件事,李鴻章不怕朝廷的猜忌,也不怕各種流言蜚語。他一方面與朝廷虛與委蛇,說明裁軍的各種難處,「惟舊部淮軍,分布各省,難遽遣撤,左右又無人可代料理,且恐遣撤不妥,每一念及,如芒在背。」一方面又厚著臉皮,打死不裁撤,讓清廷無可奈何,只好任由他去。

其次,曾國藩不願意裁撤淮軍。

在很大程度上,淮軍來自於湘軍,是湘軍的一個分支。1862年,正是在曾國藩的安排下,李鴻章才離開曾國藩大營,回安徽老家組建了淮軍。淮軍剛剛建立,勢力很薄弱。曾國藩慷慨地送了8個營的兵力,形成了淮軍的基本骨架。

在進攻太平天國時,湘軍和淮軍雖然沒有一起,但他們在戰略上配合作戰,親密無間,形如一支軍隊。

攻滅太平天國後,曾國藩裁撤了湘軍。為了自保,曾國藩不願意淮軍也跟著裁撤,否則的話,他就真的成了「光桿司令」了。

第三,形勢使然。

湘軍裁撤了後,捻軍依然活躍在北方一帶。捻軍騎兵縱橫馳騁於安徽、河南、山東、江蘇、湖北、陝西、山西、河北(直隸)八省,來無蹤去無影,極盛時期總兵力達20多萬人,對清廷形成了嚴重的威脅。

最初,清廷還能夠依賴僧格林沁親王的蒙古鐵騎,與捻軍進行周旋。可是,1865年僧格林沁親王因為輕敵託大,陷入捻軍的包圍圈,全軍覆沒,自己也戰死沙場。此後,清廷就再無與捻軍抗衡的軍隊,湘軍早已裁撤,不得不藉助於淮軍的力量了。

就這樣,李鴻章的淮軍躲過了裁撤命運,奉旨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直隸等地,同捻軍作戰。

【參考資料:《清史稿》《李鴻章傳》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勇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他做生意失敗 一怒之下跑到皇宮當了一名太監
清朝勞工被騙到秘魯修建鐵路 日本政府為何出手相救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