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臏圍魏救趙的真相:既沒能成功救趙,又打成一場爛仗?

孫臏圍魏救趙的真相:既沒能成功救趙,又打成一場爛仗?

去年8月,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的河北邯鄲,開發了一系列「成語菜」,其中有一道菜引人注目,即以特色驢肉拼盤為中心(寓指魏國),邊上七碟圍之,呈現出「圍魏救趙」的場景,讓吃貨們用吃了品嘗文化。

在中國人的文化基因里,圍魏救趙是一個傳奇計謀,講述的是戰國時期,孫臏率領的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趁魏國都城兵力空虛,引兵直攻魏國。魏軍回救,齊軍乘其疲憊,於中途大敗魏軍,於是解除了趙國危機。

魏晉時期,檀道濟就被孫臏的計謀折服,於是就將圍魏救趙列入「三十六計」第一套「勝戰計」之中,如今圍魏救趙可謂家喻戶曉。然而,千古流傳的圍魏救趙,名聲如此之大,戰果卻顛覆大家的想像,因為這可能一個失敗的計謀,至少沒有達到救趙的戰略目的!

公元前409年,魏國魏文侯任命吳起為大將,隨後拉開了魏國吳起變法。在軍事上,吳起改革魏國兵制,創立武卒制(實際是招募制),很快,魏國就強大了起來,在公元前389年,吳起率5萬新兵對敵50萬秦軍,結果一戰勝之。

後來,由於魏文侯的去世,由於繼任者魏武侯的猜忌,於是吳起逃離了魏國。雖然吳起去了楚國,但留下的魏武卒,讓魏國軍事力量依然強大。可以說,在戰國250餘年的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想打誰就打誰,地位就猶如後來的秦國。

(龐涓)

公元前353年,魏衛宋三國聯軍,在龐涓率領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齊國。於是,齊國派遣了田忌、孫臏率軍8萬救趙。如何救趙呢?孫臏的建議就是圍魏救趙,進攻魏國首都,逼迫魏國撤兵,破壞魏國的戰略目標,從而拯救趙國。

需要說明的是,按照《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整個圍魏救趙是孫臏的計謀,但按照《戰國策·齊策》記載,則是齊國大臣段干綸的建議。

段干綸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於其郊,是趙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

(田忌)

實際上,這一段歷史顛覆大家的認識!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而衛國是魏國的保護國,所以魏國就聯合衛國、宋國出兵教訓趙國。龐涓率三國聯軍直逼趙國首都邯鄲,趙國求援齊國。但齊國對於是否救趙,卻動了壞心思,就是:先讓魏趙血拚一陣子,然後再救趙。

於是,在趙魏兩軍相持一年多,邯鄲城快要失陷之時,才派兵前去救援,並實施了圍魏救趙的計謀。在此之前,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秦國趁魏軍主力不在,偷襲奪取了魏國少梁,讓魏國面臨的惡劣了起來。

然而,齊國大軍直奔魏都大梁之時,龐涓並未立馬回兵,而是繼續猛攻邯鄲。結果,魏國攻陷了邯鄲,但齊軍卻連魏都大梁的城牆都沒摸著,而是停留在了桂陵(今山東菏澤一帶),準備埋伏魏軍。換言之,齊軍的救趙目的,已經破產了。

攻下邯鄲之後,龐涓留少量部隊駐防,其他部隊星夜趕路。由於長期作戰,加上長途跋涉,所以齊魏一交戰,魏國就敗了。但這一戰對魏國沒什麼影響,只是小敗一場而已,依然實現了攻克邯鄲的作戰任務。

尤其要指出的是,齊軍以逸待勞,還有孫臏這個軍事天才,卻沒能大敗魏國,而是自身損失也很慘重,可謂是險勝、慘勝,顯然這是一場爛仗,也可見當時魏軍戰鬥力之強。

更為重要的是,在接下來的三年中,所有得罪過魏國的國家,都遭到了魏國的報復打擊。

公元前352年,魏國聯合韓國將齊國打敗,齊國求和。

公元前350年,魏國反攻秦國,包圍秦孝公於定陽,秦國戰敗求和。

不管是單純從圍魏救趙來說,還是從這一場大戰役(從趙國攻衛開始,到秦國求和)來說,魏國都是最終的勝利者,繼續稱霸戰國,而齊國、趙國、秦國等,都是失敗者。趙國最慘,首都邯鄲都被魏國攻破。

魏國什麼時候衰落的呢?這就是13年之後的馬陵之戰。在這一戰中,齊國終於大勝魏國,殲敵十餘萬,俘虜了魏國太子申。隨後,魏國又「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最終衰落,成為戰國一個不入流的國家。

其實,對於圍魏救趙的分析,可能要多角度思考:如果從政治口號來說,齊國戰略失敗了,但從實際國家利益角度來說,齊國卻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原因很簡單,對於邯鄲是不是被攻破,齊國關心嗎?反正都會削弱趙魏實力!而且,在隨後的伏擊戰中,齊國略贏一籌,打破了魏國「不可戰勝的神話」,這已經是一個好結果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雜評 的精彩文章:

左宗棠交惡曾國藩之謎,學者研究之後感慨:這是一場精彩的大戲!
康熙盛世存在之謎:納稅田地遠不如明末,為何賦稅收入高於明朝?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