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是什麼?看完這幾個故事就明白了! | 靠譜中醫說
本文指導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治未病科主任李芳莉
醫生:你現在處於亞健康狀態,建議挂號治未(wèi)病科
患者:治胃病?醫生我得了胃病嗎?
醫生:不是"腸胃的胃",是"未來的未"……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上面的對話可不是開玩笑
在大家心目中醫院是看病的地方
「治未病」的觀念並不為人所熟知
即便是醫院中設有治未病科
主動去治未病科了解自身情況的人並不多
歷史上著名的扁鵲為蔡恆公治未病的故事
正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很多大病往往是由一些小毛病引起的。「治未病」即採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髮展,「治未病」的思想源遠流長早在《黃帝內經》就已經提出:
「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黃帝內經》
」
此後歷代中醫先賢(如:漢代醫聖張仲景、唐代醫家孫思邈、元代朱丹溪、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又有發揮,並賦以新的內容,彌足珍貴。
「治未病」包含四個方面: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變、愈後防復。
扁鵲三兄弟的故事
魏文王求教於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誰是醫術最好的呢?」
扁鵲:「大哥最好,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二哥次之,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個,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
未病先防也就是說人們在沒有患病的時候,要積極維護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
首先要有正確的健康觀念,不僅要維護軀體健康,而且要保持精神情志的調暢、人際關係的和諧。
要養成健康的生活、起居、飲食、運動方式,積極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減少外界致病因素對人體的侵害,就可保證不發病或雖病也不重。
並且要定期體檢,及早察覺疾病危險因素,注意體質是否發生偏頗,身體和精神是否處於健康狀態。
扁鵲見齊桓公
名醫扁鵲四次拜見齊桓公。發現齊桓公皮膚上有點小病,希望齊桓公早點治,可是齊桓公不相信。於是齊桓公由小病變成大病,最後就病故了。
這就是「治未病」作用,如果齊桓公早點相信扁鵲把病治了,就什麼事也沒有了。
人體即將發生疾病的時候,會出現陰陽失衡的徵象。自身也會有一些不適的感覺,或者體檢有輕微異常,但還沒有達到疾病的診斷標準。
比如出現體質嚴重偏頗、糖尿病前期、高血壓臨界、中風先兆癥狀頭眩、肢麻、手顫等,焦慮症、抑鬱症等精神情志疾病的先兆失眠等,以及一些發作性疾病如過敏性哮喘緩解期,這時要及時察覺,加以重視,及早調理體質,採取相應的措施,就可以避免發病或阻止疾病發作。
王粲諱疾忌醫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詩人。張仲景(名醫)和王粲(作家、詩人)是好朋友,張仲景發現王粲隱藏著可怕的「癘疾」的病源。要王粲早點服要治療,可王粲不聽他的話,更不吃藥。最後病情加重,無力回天。
有病要早點治療,防止病情加重。
既病防變也就是說在已經患病以後,要積極採取措施預防疾病進展或加重。一般來說,疾病的轉變是由表入里,由輕變重,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
《醫學源流論》所說:「病之始生淺,則易治;久而深入,則難治」。
比如糖尿病如果不積極治療,就會發生腎病、視網膜病變或血管神經病變。
如果疾病在早期就被治癒,也就不會進一步發展、惡化了。
否則,等到病邪強盛、病情深重時再去治療,就比較困難了。
愈後防復就是指在病癒或病情穩定之後,要注意預防複發,時刻掌握健康的「主動權」。
一般病人初愈後,大多虛弱,這就要求在疾病康復中,讓身體「正氣」儘快恢復,陰陽儘快平衡,要積極調動身體的自愈力,促使臟腑組織功能儘快恢復正常,達到邪盡病癒,病不複發的目的。
來源: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
搜索「私家健康先生"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中醫優課】道家梅花易數,7天從零進階易學預測高手之路
※郁證性疲勞的辨治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