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美國重啟高危病毒研究:四年前遭抵制被禁,近日低調通過審批

美國重啟高危病毒研究:四年前遭抵制被禁,近日低調通過審批

美國政府近期重新通過了兩項禽流感病毒研究項目,引發了學界對監管流程的質疑和對實驗風險的擔憂。

圖片來源:Pixabay

撰文 戚譯引

據《科學》(Science)獨家報道,在三個月前,美國政府已經「靜悄悄地」重新通過了兩項關於改造禽流感病毒的研究項目。其中一項研究還在籌集經費,另一項已經獲得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下屬機構的經費支持,將會很快啟動。

這兩項研究非同一般。相關項目申請在 2014 年已經提出,卻因為風險太高引來多名學者聯名反對,最終被擱置。直到去年底,美國政府取消了對此類研究的禁令,這兩個項目才得以通過審批。

改造禽流感病毒

本次獲批的兩個項目,主持者分別是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in Madison)和東京大學(University of Tokyo)的河岡義裕(Kawaoka Yoshihiro),以及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醫學中心(Erasmus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榮·費奇(Ron Fouchier)。

早在 2011 年底,河岡和費奇就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他們分別獨立改造 H5N1 病毒,使它能夠在雪貂之間通過空氣傳播。雪貂對病毒的反應與人類非常相似,如果研究使用的病毒泄漏到環境中,甚至被惡意釋放,很可能造成傳染病流行。費奇本人承認,經過他的團隊改造的病毒「很可能是你所能製造的最危險的病毒之一」。美國國家生物安全諮詢委員會(US National Science Advisory Board for Biosecurity, NSABB)甚至建議出版社不要發表這兩篇論文的細節,後來撤銷了這一決策。

圖片來源:Pixabay

關於發表論文的程序,費奇還跟荷蘭政府打了好幾年官司。荷蘭政府認為發表這樣的論文可能涉及對歐盟以外出口危險的知識,要求費奇申請出口許可,才能郵寄論文修改稿。為了儘快發表論文,費奇與合作者不情不願地照辦了。但他們認為這些論文只是基礎科學研究成果,不該受到同樣的出口管制,因此對荷蘭政府提起訴訟。直到 2015 年 6 月,阿姆斯特丹上訴法院判定費奇和他所在的機構無權起訴政府。

「功能獲得性研究」

對病原體進行改造,增強它的傳染性或毒性,這類項目被稱為功能獲得性研究(gain of function research)。支持者認為這樣的研究能夠起到未雨綢繆的作用,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病原體,理解它與人類宿主的相互作用和潛在的傳播能力,從而更好地對抗傳染性疾病;而反對者擔心如果病毒意外泄漏,或者研究成果被惡意利用,將造成不可挽回的災難。

這個領域較早的一個案例可以說純屬意外。一個澳大利亞研究團隊打算對鼠痘病毒進行改造,讓老鼠失去生殖能力,以控制鼠害;然而經過改造的病毒毒性過強,殺死了實驗中所有的老鼠。

這一結果顯然偏離了研究的初衷——對於病毒而言,高致死性意味著傳播能力弱(宿主會很快死亡,還來不及把病毒傳染給更多的個體),所以它不是一個好的消滅鼠害的工具。再加上它具有潛在的危險,研究團隊很猶豫要不要發表。他們甚至主動聯繫了澳大利亞國防部,但沒有得到回應。這篇論文最終出現在 2001 年 2 月的《病毒學雜誌》(Journal of Virology)上。

鼠痘病毒改造研究。DOI: 10.1128/JVI.75.3.1205-1210.2001

接下來,有研究人員試圖人工再造活的脊髓灰質炎病毒,還有人試圖通過合成基因組的方式復原 1918 年西班牙大流感的病毒。儘管它們的目的都是為了科學,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這類研究被恐怖分子利用。有人提出應當在發表時刪除一些細節,或乾脆不發表;還有人認為這類研究根本就不該進行。

2011 年之後,河岡和費奇改造禽流感病毒的一系列研究引發了更多的爭議。到 2014 年 10 月 16 日,NIH 宣布停止對此類研究提供經費支持,被叫停的項目一共 18 個,涉及流感、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SARS)、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等疾病。但這不完全是因為河岡和費奇。

儲藏室里的幽靈

對於美國的病毒學界而言,2014 年可以說是糟糕的一年。

2014 年 6 月 19 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報告,75 名科學家可能接觸了炭疽芽胞桿菌(Bacillus anthracis),這是炭疽病的病原體,不及時治療可能會蔓延全身,導致死亡。事故的原因是一家實驗室沒有將細菌正確滅活,就將它提供給其他三個實驗室。這三個實驗室安全等級更低,不具備處理活炭疽芽胞桿菌的資質;而且員工都以為樣品已經滅活了,就沒有採取相應的安全措施。

炭疽芽孢桿菌的顯微照片。| 圖片來源: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Wikipedia

接下來,僅僅過了半個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的工作人員準備搬遷實驗室,在打包時意外發現了16 瓶天花病毒。這些病毒很可能來自五十年代,藏在儲藏室中一個被遺忘的角落裡,它們馬上被轉移到安全的實驗室。沒有人接觸到病毒或被感染,但這件事足以引起警惕。

雪上加霜的是,當時非洲西部爆發埃博拉疫情,9 月底美國出現第一例感染。隨著恐慌情緒不斷發酵,NIH 宣布暫停資助關於多種病毒的功能獲得性研究。

解禁的理由?

早在 2014 年,河岡和費奇的新研究計劃提出的時候,約兩百名生物學和醫學專家公開表示反對此類項目,呼籲重新評估其中的風險和收益。公開信中指出:

「對於任何實驗,預期純收益應該足以抵消它的風險。涉及製造具有潛在傳染性病原體的實驗項目應受到限制,只有對其中的風險、潛在收益和風險緩解措施進行了量化、客觀、可信的評估,並與更安全的實驗措施進行對比,實驗才能繼續進行。」

但是到今年 2 月,這兩個研究項目重新通過時,內容和 2014 年提出的時候相比沒有太大的變化,HHS 沒有要求對實驗進行刪減或調整

費奇的研究內容包括識別出讓流感病毒更兇猛的分子改變,以及當 H5N1 在雪貂間傳播時發生的突變。重新提交的申請換成了當下更流行的病毒株。他告訴《科學》,修改申請的過程「基本上就是查找替換」。這個項目在今年一月通過了審批。

河岡的項目更早通過,研究內容包括識別出讓 H5N1 能夠通過飛沫在雪貂之間傳播的突變。他對《科學》提供了一張表格,列出了相應的實驗要求,目標是達到 HHS 的新標準。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還聯繫了河岡的同事,生物安全方向的微生物學家蕾貝卡·莫里茨(Rebecca Moritz)。莫里茨強調了實驗室的安全措施,包括監管、員工專業背景要求和實驗流程規範等。她表示,當地消防局被告知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進入病毒實驗室,萬一發生火災就任其燃燒;如果實驗室中的工作人員突發疾病需要搶救,也必須先由其他工作人員對其進行消毒,然後才能接受醫療救護。

圖片來源:Pixabay

至於為什麼沒有及時對媒體公布項目審批進展,《紐約時報》記者聯繫了 HHS 和 NIH。HHS 工作人員並未作出解釋,而 NIH 發言人稱,他們一般不會通過新聞稿公開發布新的研究審批情況,但會在對記者開放的網站上公開。

其實,早在 2017 年 12 月,NIH 已經取消了對此類高風險病毒研究的經費限制。與此同時,NIH 的上級機構——美國衛生和公眾服務部(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HS)——發布了相關指導手冊,並成立新的評審團隊,對此類研究的經費審批流程進行規範。

NIH 院長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表示,因為當時被終止的 18 個項目中有一些已經被批准重新開展,新的政策「不算是一個劇烈的變革……只是它遠比過去更加公開透明」。

但是學界似乎對此並不買賬。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傳染病學教授馬克·利普斯蒂克(Marc Lipsitch)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布隆博格公共衛生學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衛生安全中心主任(Center for Health Security)湯姆·英格爾斯比(Tom Inglesby)撰文指出:「這種透明性的缺乏是不可接受的。秘密決定通過具有潛在危險的研究,違背了政府責任;在批准那些可能對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脅的項目時,無論是科學項目還是其他,政府有責任告知公眾,讓公眾參與進來。」這兩位學者也參與了 2014 年的公開表態。

在另一次採訪中,利普斯蒂克指出:「這是一件全球事務,我們在美國制定的標準將被模仿,無論這一標準是高還是低。而且承擔風險的不只是美國人。一旦爆發傳染病疫情,每個人都會受到波及。這樣的事情應該在全球範圍內討論,由各國政府與世界衛生組織(WHO)一同決策。」

參考來源

1.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9/02/exclusive-controversial-experiments-make-bird-flu-more-risky-poised-resume

2.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1/11/scientists-brace-media-storm-around-controversial-flu-studies

3.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996883/

4.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1152493

5. https://www.cdc.gov/media/releases/2014/s0619-anthrax.html

6. https://www.cdc.gov/media/releases/2014/s0708-NIH.html

7. http://www.cidrap.umn.edu/news-perspective/2014/09/us-ebola-case-confirmed-traveler-liberia

8. https://www.nih.gov/about-nih/who-we-are/nih-director/statements/statement-funding-pause-certain-types-gain-function-research

9.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7/12/nih-lifts-3-year-ban-funding-risky-virus-studies

10. https://www.nytimes.com/2019/03/01/health/bird-flu-pandemic.html

11.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the-us-is-funding-dangerous-experiments-it-doesnt-want-you-to-know-about/2019/02/27/5f60e934-38ae-11e9-a2cd-307b06d0257b_story.html?utm_term=.4a9208b37c0a

12. https://www.vox.com/2019/2/17/18225938/biologists-are-trying-to-make-bird-flu-easier-to-spread-can-we-not

閱讀論文解讀及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小團隊更容易做出大發現:Nature論文發現團隊規模與顛覆性創新成反比
2019科研路,從做好一張學術圖像開始!

TAG:科研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