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國文藝片的尷尬,你才知道這部新片有多棒
三月春暖花開。
雖然好萊塢大片開始陸續霸佔院線。
但是一些國產文藝片在這些特效片中成了一股難得的清流。
其中,由張猛執導,周冬雨主演的《陽台上》算是最讓人期待的影片之一。
雖然,這個清新文藝的片名讓人好奇遐想。
但遺憾的是,最先讓我關注的並不是影片劇情和製作。
而是關於此片的「爛片」爭議。
電影在上映前的一次某高校路演後,一名觀眾現場言辭激烈說出了一句話:
「我用失望和爛片作為給你們這個片子的評價,想問下你們投資了多少錢?想用這個電影圈多少錢?」
此話一出,《陽台上》瞬間被推到了輿論中心。
究其差評的原因才發現,竟然是因為:看不懂。
因為看不懂,一部電影就被扣上了「爛片圈錢」的帽子。
這無疑是觀眾對一部電影判的絕對死刑。
電影的大眾口味一直是難以琢磨。
但當聽到觀眾因為「看不懂」,就輕易地評判電影是爛片時,我卻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
因為這不僅是用惡意去揣測電影創作者,同時也是對電影本身的不尊重。
可悲的是,這樣的行為在網路上屢見不鮮。
甚至由此還引發了一場激烈的「文藝片之爭」。
反對的聲音理直氣壯。
把觀眾當弱智。
本來就是洗錢電影。
而支持的聲音是據理力爭。
電影好壞和能否看懂無關。
不走流量,製作用心,不存在圈錢。
機智勇敢的網友把能夠反駁的點都講完了。
仔細一想,在如今各種大片攬錢的時代,誰會費力不討好地用一部文藝片去圈錢。
說到這裡,我內心又是一陣涼意。
因為中國文藝片的發展確實苦啊。
雖然,中國早已成為世界電影市場的頭號票倉。
但是中國的文藝片市場依然很滯後。
特別是國人,對中國文藝片一直都缺乏認同和肯定。
觀眾通常把故事沉悶,沒有大情節敘事的電影歸為文藝片。
心裡從第一步認知,就對文藝片存在了偏差和抵觸。
2017上映的文藝片《不成問題的問題》,改編自老舍的同名小說。
電影體現了很高的文學性,無論從攝影還是敘事都獨具特色,演員范偉為此還拿下了金馬影帝。
然而電影上映31天,票房僅有777萬。
一些評價也是慘不忍睹。
獲了獎,上了當,不知所云,太無聊。
相比之下,2017年末上映的劇情片《芳華》,由於高話題度和通俗易懂的劇情拿下了14億票房。
但是挑剔的觀眾又不買賬了,說影片是一部平庸淺顯的情懷作品。
太通俗容易被挑剔認為不深刻。
太深刻容易被習慣好萊塢大片的觀眾指出看不懂。
這就是國產文藝片存在的尷尬現狀。
有人說,那麼可以學習國外,培養文藝片市場和觀眾的口味。
聽上去很美好,但是實施起來實在是舉步維艱。
就拿文藝院線來做對比。
2015年,美國就擁有57家成熟的藝術影院,以及226家經常放映外語片的影院。
而法國共有1077家藝術影院,2235塊銀幕,佔全國總銀幕數的40.9%。
而中國除了影迷勝地的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的覆蓋率幾乎為零。
由於中國市場缺乏長遠規劃導致的受眾斷層,接受度低。
而一些好的文藝佳作,便在浮躁的市場中逐漸被埋沒。
再說說文藝片本身。
一般來講,文藝片多為小成本投資獨立的電影。
電影人在創作中,減少了資方干預,電影拍攝更加趨向於藝術的私人化,所以看不懂文藝片很正常。
同時文藝創作會呈現出先鋒性,觀眾的接受也需要時間。
1994年,昆汀的《低俗小說》橫空出世,
影片在上映之初,受到很大爭議,反常規的敘事結構讓觀眾一頭霧水。
直至現在,可能還有觀眾稱看不懂,接受不了。
但這也不影響《低俗小說》成為徹底改變電影敘事的偉大作品。
在好萊塢大片席捲全球的今天,中國電影也開始了追求大片的腳步。
高潮迭起的劇情,流暢簡易的敘事,酷炫的畫面是觀眾最能接受的形式。
可是打開百度百科對電影的定義是這樣的:
「電影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對比於商業大片代表的電影科技技術的一面。
而文藝片則更加體現了電影美學、電影語言、電影文學的另一面。
初看《陽台上》的預告片。
手持攝影和大膽的色彩運用,強烈的影像風格便第一眼就抓住了我。
而後得知,導演張猛對影片創作也有極高的要求。
即使資金有限,也堅持使用全膠片拍攝。
短短兩分鐘預告片,從青春肆意的綠,到情慾躁動的紅。
「窺探」視角的拍攝和帶有隱喻性質的剪輯。
所有元素在膠片細膩的畫面中呈現出曖昧電影氣氛。
至少從藝術呈現上而言,這是值得期待的片子。
回頭再看那位吐槽電影看不懂的觀眾。
其實,看懂一部電影的故事,只是看電影的基本門檻。
隨著觀影量和觀影品味的提升,觀眾開始更加關注電影內涵,電影技巧,電影主題。
這才是看電影正確的進階之路。
就連一直不斷嘗試電影類型的張藝謀也說過,現在觀眾把故事當作評論電影的萬能句。
其實作為文藝片《陽台上》的故事並非深奧晦澀。
男主張英雄是個待業青年,在拆遷背景下,他被迫面對全新的生活。
經歷青春陣痛,卻找不到情緒宣洩的出口。
因為父親的猝然離世,他決定向仇人的女兒陸珊珊報仇,然而卻漸漸愛上了對方。
故事簡介讓我想到了導演張猛的成名作《鋼的琴》。
兩部從故事概念上,都帶有強烈的荒誕現實主義。
人物從中年變成了青年,背景從國企下崗,工廠荒廢變成了青年待業、房屋拆遷,而情感則從情愛變成了愛情。
從這個角度來說,《陽台上》應該是導演張猛電影思想的一種延續。
在此之前,張猛的《勝利》、《槍炮腰花》由於各種原因都還沒能上映。
《陽台上》能夠呈現在銀幕前,導演本人更是進行了一些艱難的處理。
對於張猛本人,以及創作現實文藝類型片的導演來說,走到這一步都是非常不容易並且鼓舞人心的。
就像張猛自己說的:
「這部電影講的是弱者無力地去捅向另外一個弱者,這就是這個時代的東西。」
一部電影傳達的信息才是精華所在。
信息承載的可能是故事,是畫面,是人物關係,也可以是時代背景。
了解導演風格,挖掘時代背景,學習電影語言,擁有包容和學習的態度。
這才是看文藝片的正確姿勢。
中國的文藝片發展坎坷,剛邁出第一步時,更加需要保護和肯定。
一句「看不懂」和「圈錢爛片」,
不僅傷了電影創作者的心,也會讓中國文藝片失去成長的營養。
近 期 熱 點


※法國第一美人挑戰生理極限,瘋魔演技曾嚇傻評委!
※春節長肉,都怪它!
TAG:毒藥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