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平衡生活,無需「恐糖」

平衡生活,無需「恐糖」

受訪專家:

吳階平醫學基金會營養學部委員會委員 劉 明

都說「三月不減肥,四月徒傷悲」。

春暖花開,萬物蘇醒,經過一個冬季的積累又到了開始甩肉的時節。為了能展示傲嬌的身材,有些人開始控制飲食,更有甚者拒絕一切「甜」的東西,不僅是甜食,米飯饅頭等主食統統不吃,過上每天吃「草」的生活。就因為一句「吃甜食會胖」的魔咒讓人對糖糾結不已,甚至有不少人開始產生恐糖情緒……

恐糖,令人陷入兩難之境

不少年輕人「談糖色變」,「恐糖」情緒不斷蔓延,甚至達到「戒糖」的地步。真所謂過猶不及。其實,甜食是人類本初想要追尋的味道。

專家指出:吃甜食時,會激活大腦中的多巴胺神經元,並刺激神經末梢,讓人感到興奮,進而產生渴望;當能量供給受限時,糖能快速令人體恢復體力,維持血糖穩定;適當的糖攝取,可以節約蛋白質,避免脂肪大量分解產生的酮堆積和酮中毒。此外,甜食還能緩解壓力,提高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效果與抗抑鬱葯等同。[1]

正因為糖帶來的這些快樂,令人在情感和理智間難以取捨:不快樂地割捨糖?內疚地享受甜?怎樣才能做到健康與美味兼得呢?

過分恐糖,不如科學控糖

找到「理智」與「情感」的平衡點,科學控糖,理性享用甜食,才是應該倡導的生活方式。而以下一波「控糖小貼士」可以助你享受甜蜜的同時,輕鬆擺脫「負罪感」。

(1)查明白:糖攝入指標

控糖第一步,即先要明白控的「量」具體是多少。很多食物中天然含糖, 而「添加糖」是指除了食物中天然帶有的糖分外,在加工過程中額外添加的糖。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每天不超過50克。50克糖,帶來一天的甜蜜小確幸,你了解了嗎?

(2)看清楚:食品含糖量

想要避免糖和熱量攝入過多,還要有一雙慧眼明察秋毫。我國法規要求,幾乎所有食品包裝上都標註營養成分表,公示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鈉的含量,以及這些營養素占每日參考量的百分比。一般營養成分表都以100克或者100毫升為單位,可以根據食用的總量輕鬆計算攝入的能量和含糖量。

(3)慧選擇:低糖、小包裝

忍不住甜食的吸引?還是想過過癮?有智慧的你可以做出比「禁絕」更好的選擇。現在很多商家都推出了低糖的餅乾、汽水、巧克力,有的還推出了小包裝的產品,這些是可以過過癮的好選擇。如果一時找不到小包裝,還有一個秘訣:選擇與朋友一起分享。這樣不僅不會一次吃得過多,更重要的是,友誼的小船可以越吃越甜蜜……

(4)辟蹊徑:無糖也很甜

想要科學控糖,選擇甜味劑來代替糖的無糖產品值得你種草。甜味劑可以賦予食物和糖一樣的甜美,卻不參與人體代謝,故而幾乎不產生熱量,是健康甜食的好搭檔。這類的食物目前市面上也很常見,比如無糖汽水、無糖酸奶等。我國目前有20多種甜味劑獲批使用,只要是按照國家標準合理使用,大家可以吃得放心。

除了「控糖」,其他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比如合理控制體重、避免肥胖、減少煙酒、加強運動等。總之,讓我們用科學知識為自己的生活方式保駕起航,學會科學認知、適量攝入、智慧選擇,從而享受「甜蜜又健康「的生活吧!

注釋:

[1]39健康網,為何人類天生喜歡吃糖?2010年11月9日

文章來源自《生命時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讀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食堂阿姨會手抖得厲害?

TAG:壹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