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手握20萬兵馬,這個人如果不死,安祿山連造反的機會都沒有

手握20萬兵馬,這個人如果不死,安祿山連造反的機會都沒有

大家知道,唐朝的盛世結束於安史之亂,這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開始。也許是過慣了安逸日子,唐軍的戰鬥力直轉急下,最終敗於安祿山之手,導致唐玄宗匆忙外逃,好不狼狽。

面對戰亂景象,當時就有官員說過:「如果王忠嗣將軍不死,安祿山絕對不敢造反」。確實,如果王忠嗣還活著,安史之亂不一定會發生。

王忠嗣,出生於唐朝名將世家,年幼時父親王海濱戰死,唐玄宗有感於王海濱為國捐軀的壯舉,於是將王忠嗣接入宮中撫養,並收為養子。因為有過一段在皇宮內生活的經歷,王忠嗣與太子李亨自幼相識,並成為了好友。

長大之後,王忠嗣展現出了過人的軍事天賦,多次率領唐軍擊敗外敵,打服了對中原虎視眈眈的契丹、突厥、吐蕃,毫不誇張得說,王忠嗣是當時的唐朝第一名將。最高峰時期,王忠嗣是西北軍的最高統帥,手裡握有20萬邊塞軍的指揮權。

不僅如此,他還是四鎮之地的節度使。清朝時期,地方的軍事與行政大權是分開的,分別由總督和巡撫掌控,互相牽制。而在唐朝,這些權力全都由節度使掌控,王忠嗣一人身兼河東、河西、朔方、隴右四個地方的節度使之職,這就相當於封疆大吏,讓他可以更方便地鎮守邊疆。

然而有句成語叫「功高震主」,王忠嗣所展現出來的實力讓宰相李林甫感到害怕,擔心他今後會威脅自己的地位,因此秘密向唐玄宗告狀,誣陷王忠嗣與太子合謀,要奪取帝位。

當時的唐玄宗已經不復年輕時的精明了,李林甫帶來了所謂「人證」,再加上王忠嗣與太子的關係確實很密切,年老昏庸的唐玄宗聽信讒言,大怒之下奪了王忠嗣的兵權。

如果不是哥舒翰等臣子以官職為代價替王忠嗣求情,唐玄宗可能還不會打消處死王忠嗣的念頭。自此之後,王忠嗣失去了唐玄宗的信任,再也無法掌握兵權,被貶去做了太守,一年後去世,死時只有45歲。

王忠嗣死後,安祿山接掌了一部分邊塞軍的兵權,這成了他壯大的開始。

其實剛剛被貶時,王忠嗣還是心向國家的,他很早就看出了安祿山的野心,多次上書告誡唐玄宗要小心,但唐玄宗一次都沒聽進去,導致王忠嗣鬱鬱寡歡而死。

另一方面,看到王忠嗣不斷「針對」安祿山,昏庸的唐玄宗還以為這是在陷害「忠良」,因此更加重用安祿山,最終讓他擁有了河東、平盧、幽州三地節度使之職,兵力達到了20萬,有了謀反的底氣。

後面的故事大家就很清楚了,安祿山起兵造反,安史之亂由此爆發。如果當年王忠嗣沒死,安祿山也就無從成為節度使,連造反的機會都沒有。

延伸閱讀

四個未統一歐洲國家,英俄各佔據兩個,憑本事搶地盤說不還就不還

什麼樣的國家能成為世界大國?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印度滿足兩個

越南統一44年,明明是北越打贏了,為何如今還受南越歧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根知底 的精彩文章:

兩位被驅逐的國王,一位被重新邀請回國當國王,一位至死不敢回國
雍正年間,綠營漢軍有60萬人,大清精銳的八旗軍有多少人?

TAG:知根知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