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攻緩有度的大黃甘草湯(上)

攻緩有度的大黃甘草湯(上)

大黃在中藥中素有「將軍」之稱,謂其作用峻猛強大;甘草被稱之為葯中「國老」,因其善於解毒、善於調和。兩味性能、功用完全不同的藥物能否合在一起使用?在醫聖張仲景撰寫的《金匱要略》中就有將這兩味葯合用的一個方——大黃甘草湯。《金匱要略》中言:「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意為大黃甘草湯主要用於「食已即吐」,即一吃飯就嘔吐的病證。大黃因具有非常有效的瀉下通便作用而為百姓所熟悉,或許真是禍福相依,出名的同時卻也掩蓋了大黃其他方面的療效。通過這張方子,除了能讓我們體會中藥配伍所講究的平衡外,也能重新認識大黃這味藥物。

攻緩有度的大黃甘草湯(上)

大黃是宮廷的常用藥之一。據統計,大黃在清宮用藥中列第8~10位。慈禧太后常服的「通經甘露丸」中就有熟大黃成分。光緒三十三年(1907),慈禧太后已經年逾古稀,御醫們仍照用大黃不誤。清宮醫案的脈案醫方中記載,清朝末代皇帝溥儀6歲時因病服用過大黃;道光皇帝的七公主在5歲時發高燒血熱未清,處方中的大黃用量竟達一兩;光緒帝患眩暈,御醫張仲元以宣郁化滯之法醫治,並用元明粉一錢(後煎),酒炙大黃一錢五分為引。從宮廷處方的檔案證實,宮中上至皇帝、太后,下至宮女、太監,不論是花甲老人還是垂髫小兒,凡有里滯腸胃(積食),或實火血熱,或瘀滯經閉等癥狀者,御醫在處方時常將大黃作為重要藥物。

攻緩有度的大黃甘草湯(上)

從宮廷處方的記載不難發現,御醫們對大黃的應用並不僅僅局限於瀉下通便。據《神農本草經》記載,大黃味苦寒,具有療瘀血、癥瘕積聚、留飲宿食,以及蕩滌腸胃、推陳致新等功效。《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能「推陳致新」的藥物不過幾味,而大黃是其中之一,可見其具有非常強的祛瘀生新力量。

選自《葯緣文化——中藥與文化的交融》

主編:楊柏燦

副主編:祝建龍 李穎慧

攻緩有度的大黃甘草湯(上)

(當歸 半夏 忘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中醫藥大學 的精彩文章:

健康飲食,歡度春節(二)
什麼時間吃藥好(下)

TAG:上海中醫藥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