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多地少的浙江何以如此「綠富美」?原來有這麼一個秘密……

山多地少的浙江何以如此「綠富美」?原來有這麼一個秘密……

來源:3月7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謝雲挺

我國山地多,平原少。公開資料顯示,平原只佔12%,還有約佔19%的盆地。

人地矛盾突出的浙江省,近年來在自然資源部(原國土資源部)指導下,探索生態利用山坡地,走出了一條「保耕地、護生態、促發展」的新路。為我國破解土地利用瓶頸,構建未來新型土地利用模式提供新視角。

「房在林中,園在山中」

「裸心谷」野奢型酒店,如今成為杭州、上海城市精英人群嚮往的度假地。這個地處湖州市德清縣的農旅融合項目,遠看掩映在大山之中,近看建築物錯落有致地「種」在山林里,宛若一幅原生態的山居圖。

經營該酒店的負責人朱燕說,「裸心谷」的30棟樹頂鋼架客房和40棟夯土小屋,沒有佔用一寸耕地,只是順應山形地貌利用了28畝林間空地。

「裸心谷」酒店只是浙江154個獲批「用地上山」試點項目中的一個。從2015年起,浙江在總結國家開展的低丘緩坡荒灘等未利用土地開發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建設了一批「房在林中,園在山中」的山水林田房為一體的生態型農旅融合項目和綠色產業園區,分布在全省38個縣(市、區)。項目總投資961億,建設用地畝均投資可達到900多萬元。

最近,記者走訪考察了杭州、湖州、衢州、金華等地多個試點項目,發現它們共同的特點是,不砍山林樹木,不毀坡地植被,依山就勢利用山地形態進行點狀式的設計與開發,使得這些建設項目與山林環境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生態坡地村鎮建設工作負責人魯建平介紹,浙江把山林自然生態環境不破壞作為高壓線,把保護農民利益增強獲得感作為行動指南,探索建立了「點狀布局、垂直開發」的生態型山坡地開發利用制度,為打通「兩山」通道、發展鄉村經濟提供了用地政策支持。

浙江的探索有幾大創新點,一是在規劃建設用地的空間和布局上,實行「多規合一」。即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鄉規劃、林地規劃、低丘緩坡地利用規劃等相關規划進行銜接合一,確保試點項目按照「依山而建、依勢而就」的建設用地要求順利落地。

二是在項目落地後的建設上,按照「房在林中,園在山中」的要求,建設用地須選擇山林空地,並按建築落地面積進行等量開發,「用多少、征多少」。項目區內未納入建設用地的一律按原生態保護和原用途進行管理。嚴禁大開大挖行為,確保不改變原有地形地貌、不破壞生態環境。

三是在農民利益保障上,由於項目建設單位需要大面積征租山坡林地,浙江在制度設計上要求遵循「村民自治、農民自願」原則,以市場化機制協商征租山坡林地。不搞強迫征租來有效保障農民利益不受損。

倒逼出來的探索

探索是被逼出來的。與全國許多省份相似,「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耕地後備資源匱乏,但有豐富的山坡地資源。面對保耕地與保發展的「兩難」困境,近年來,浙江在山坡地上做文章,試點摸索不損害山林生態不損害農民利益的山坡地資源開發利用新模式,收到多贏成效。

提升了耕地保護水平。這種被浙江稱之為「生態坡地村鎮」的山坡地開發利用方式,有效減少了對平原優質耕地的佔用,從源頭上守住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紅線。

增強了用地保障能力。通過利用山坡地資源,大大拓展了建設用地空間。在耕地數量質量占補瓶頸制約的情況下,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項目的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浙江摸索出了一套開發山坡地資源項目建設的管理制度,不僅不會破壞自然生態環境,而且在發現和利用景觀生態價值的同時,更加註重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環境。使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與生態文明相互融合、協調推進。

破解「兩難」的新出路

「我們現在真正體會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衢州市委書記徐文光表示,近年來,衢州市發展全域旅遊,「生態坡地村鎮」的政策機製為生態衢州提供了強大動力。「不僅化解了佔用耕地的難題,保護了山林生態,拓展了建設用地,而且激活了工商資本投資鄉村旅遊的熱情,帶動了農民就業和增收。」

莫干山獅子山莊莊主邱敦說,工商資本樂意投資得益於浙江突破了「用地上山」的政策障礙,比如,創新建立了「征轉分離、分類管理」「點面結合、差別供地」「以宗確權、一證多地」等政策機制。「我們覆蓋上千畝山地的莫干山縵谷七彩茶園綜合體二期工程,通過引入共享模式,吸引了眾多人參與投資。」

記者調查注意到,浙江「用地上山」項目有嚴格的准入機制。要求建設項目用地必須符合生態保護紅線和水土保持、地質災害防治等要求。禁止工業項目、別墅類房地產開發項目,嚴格控制其他房地產開發項目。建立了項目准入負面清單,嚴格禁止不符合開發利用條件的各類建設項目。

原自然資源部調控和監測司巡視員、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國家土地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董祚繼說,在保耕地與保發展的「兩難」面前,浙江創新實施「生態坡地村鎮」的土地開發利用方式,找到了一條在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過程中切實保護耕地的有效途徑,這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浙江由此進行的系列制度創新對我國未來土地利用具有方向性的參考價值。

最近,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司副司長燕琴帶隊到浙江進行專題調研後認為,浙江省的「生態坡地村鎮」試點政策的利好已經顯現。一是形成了土地改革創新的新成果。二是形成了產業發展的新業態。三是形成了統籌「保耕地、護生態、促發展」的新路子。四是形成了破解土地難題的新示範。

監製:易艷剛 | 責編:張慧 | 校對:趙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接完近100萬個網遊孩子家長的求助電話,我們發現……
為什麼很難再出現第二個「劉德華」和「周潤發」?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