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重器《大盂鼎》銘文八種筆法詳解

重器《大盂鼎》銘文八種筆法詳解

總第一四四八期;歡迎關注。

今天,王友誼老師為我們解析《大盂鼎》中的中鋒、裹鋒、方筆、圓筆、闊筆、轉鋒、換鋒、挫鋒等八種筆法,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

01/

中 鋒

中鋒又稱正鋒,是書法各種書體的基本筆法。寫字時將毛筆的主鋒毫尖,保持在字的筆畫中間。

「於」字,《說文》:於,於也,象氣之舒也。「於」字甲骨文金文或從「弓」,作「」。作篆先寫兩橫,藏鋒入筆,中鋒行筆,收筆平出,後寫豎彎鉤,筆法與兩橫畫相同。

「酒」字在這裡實際上是天干地支中的「酉」,《說文》:酉,酒也。八月黍成,可為釀酒。甲骨文作「酉」與金文相同。象酒尊形,與「酒」一字,作篆先寫一橫,再寫三豎,最後寫下部構建,均為中鋒用筆。

「嗣」字,《說文》:嗣,諸侯嗣國也。由三部分組成,右「司」部省略了「口」,作篆先寫左部的「口」,再寫「口」下之「冊」,最後寫無口之「司」。注意三個部分的位置,要協調準確為宜,筆法以中鋒為主。

02/

裹 鋒

裹鋒,即書寫時筆鋒凝聚,而保持圓錐狀的一種筆法。在用裹鋒筆法完成所書線條之後,筆鋒呈現出絞擰的形態。這是與中鋒的區別之處。這種筆法的書寫效果是線條凝鍊遒勁,極富彈力且立體感強。

「翼」字,《說文》:異,分也。高鴻縉認為,象人戴由(竹器)而以手扶翼之形。「異」即「翼」之本字。《大盂鼎》銘中「翼」為輔助之意。作篆先寫「由」,再寫環抱之形的兩手,最後寫「人」字兩筆,筆法以裹鋒為主,輔以中鋒連接。注意上部構件的空間分割,以勻稱協調,尊重原帖字為要。

「雩」字,《說文》:雩,夏祭,樂於赤帝,以祈甘雨也。甲骨文,金文同,作篆先寫上部分「雨」字,再寫下部「於」。主要筆畫以裹鋒之法。短豎,點等筆畫自酌處理。上下結之字需注意上下部件的位置安排,使之協調統一。

「即」字,《說文》:即,即事業。從艮卩聲,作篆先寫右部「艮」,此部分由上下兩個弧形組成。注意上下兩弧上大下小,象裝食物之器具。後寫右「卩」象人形。此字形態為左低右高,需注意左右部首位置安排,以裹鋒筆法成之。

03/

方 筆

再說方筆,即是起筆、收筆之處,呈顯出帶有方形的稜角。方筆有二法。其一是康有為《廣藝舟雙輯》所言:方筆用翻,不翻則滯。其二是切鋒。即是寫橫畫露鋒豎下筆,調轉筆鋒或絞轉或裹鋒或平鋪,提鋒而行。

「一人」二字在《大盂鼎》銘中為合文。作篆先寫「一」,筆法用中鋒、裹鋒皆可,與上述「亖」字相同。「人」字起筆切鋒,呈方形,調整筆鋒,中鋒右行,至轉角處,折筆左下方挫鋒而收。最後補「人」的捺筆。

「亖」字,《說文》:亖,陰數也,四分之形。甲骨文與金文同,均為四個橫畫。作篆四筆起筆或切鋒,或翻筆。收筆皆為尖收,求得四筆一致即可,下筆以裹鋒、中鋒皆宜。

「千」字,《說文》:千,十百也。千為大數,造字之術窮,故以人代表之。一千作「千」,二千在此基礎上增加一橫,以此類推至六千。合書不便,乃為二字。作篆先寫「人」,寫法與「一人」之「人」相同,最後補一筆橫即可。

04/

圓 筆

然後是圓筆,起筆、收筆之處呈圓勁狀態。用筆方法是藏鋒逆入。與主、副毫絞在一起之後提筆而行。圓筆多用裹鋒為妙。

「若」字,《說文》:若,擇菜也,從草、右。右,首頁、一曰:杜若,香艸(音草)。甲骨、金文形相同,金文或增「口」。作篆先寫中間弧,再寫兩側之手,最後以曲線連接而成。此字由多曲線與弧組成,多用圓轉筆法,起、行、收筆隨勢而定,以求線的圓活、遒勁為妙。

「疆」字,《說文》:畺,界也。從畕從三。其界畫也。疆,或從疆土。作篆先寫左部「弓」字,再寫中間橫畫,最後寫上下兩個「田」字。「弓」字書寫有難度。注意兩個弧筆連接點不宜生硬,可藉助中間的橫畫使其圓融,無孤露之感。

「顯」字,《說文》:顯,頭明視也。從頁?聲。林義光認為「顯」字象人在日下視絲之形。此字由「日」、「絲」、「頁」三部分成。作篆先寫「日」再寫「絲」,最後寫「頁」。注意「頁」之人首與「日」、「絲」有穿插之勢,因此在書寫時要考慮三個部分的位置安排,用筆之法按前面所述為之。

05/

闊 筆

闊筆,也稱肥筆。即是中鋒寫完的點或橫或捺等筆畫,再補筆成為點團或刀筆形狀。是否將「闊筆」,作為調整通篇節奏來處理,那麼闊筆就顯得有意義了。

「天」字,《說文》: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天」的第一筆橫畫由兩筆寫成點團形狀,第二筆可寫成「大」字的「人」,按帖上撇與捺的上部以闊筆成之,最後補大字的一橫,分左右兩筆完成。

「王」字,《說文》王,天下所歸也。董仲舒認為:古之造文者,三書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作篆前兩橫畫均可露鋒入筆,中鋒行筆,收筆平出,豎筆行至末端,為了與闊筆相融,應適當在豎畫兩側補筆。第三橫闊筆,以露鋒豎下筆迅疾轉鋒平鋪,加厚線型至收鋒,向上提鋒收筆。如果不夠厚重,再補筆完成。

「正」字,《說文》:正,是也。從止,一以止。正字,甲骨文作「」「」等形。林義光以為「正」字本義為「正鵠」。羅振玉認為「正」是「征」的初文。《大盂鼎》銘「正」字用為整治之意。作篆第一筆橫畫由兩筆完成點團狀,「止」字可按帖之形三筆完成即可。

「有」字,《說文》:有,不宜有也。容庚以為:有,從又持肉會意。《大盂鼎》銘中「有」字通「佑」,匍有四方,即敷佑四方。「有」字第一筆一橫寫成由右向左下方平挫的弧形線,第二筆才是「有」字的主筆捺。以中鋒完成的捺之後,再補筆成為闊筆之形態,最後寫肉月。

06/

轉 鋒

再說轉鋒,有二義。一是與折相對而言,圓筆多用之。書寫時筆鋒圓轉運行。二是字中轉角曲折之處,也稱圓轉。

「卣」字,《說文》:卣,氣行貌。有資料以為非也。「卣」乃尊屬,即器皿。《大盂鼎》銘意為酒器。「易女鬯一卣」此字由兩條弧線組成。書寫時注意線條的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做到圓轉自如。

「辭」字,《說文》:辭,訴也。從從辛。籀文從司。《大盂鼎》銘通「治」,意為治理。作篆應注意圓轉之處,左部上下兩手及中間筆法圓活與婉轉。《大盂鼎》中「辭」有二字,一字「司」為圓轉。

「九」字,《說文》: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大盂鼎》銘用於月份之屬。作篆時要考慮到這兩條曲線的起承轉合交叉等轉折時的弧度的控制。正如前賢所言,轉不欲滯,滯則不遒。

07/

換 鋒

換鋒也稱換筆心,筆心即主毫、主鋒。就是臨摹或創作遇到轉折之處要換筆,在行筆過程之中改變主鋒的方向,或下或左或右。將筆鋒稍提起,隨即調整方向順勢按下筆鋒繼續運行。

「宗」字,《說文》:宗,尊祖廟也。從「宀」從示。李孝定認為:示象神主。「宀」象宗廟。「宗」即藏主之地也。《大盂鼎》銘意為西周都城。「宀」音武延切,俗稱「寶蓋」。作篆時「宀」由四筆完成。前兩筆起筆向左至轉角處改變主鋒方向,提鋒向下行筆,收筆平出即可,後兩筆向右起,收、行同左,最後寫「示」。

「稟」字,《說文》:稟,賜穀也。從?從禾。簡化字從?從示。《大盂鼎》銘假為稟承之意。作篆先寫「宀」,筆法從「宗」,注意後寫「宀」的部件,要求協調對稱。

「寳」字,《說文》:寶,珍也。從宀、從王、從貝,缶聲。由四個部件組成。《大盂鼎》銘中意為寶鼎,書寫「宀」時,與前三字有所區別。故書寫「宀」時,不必提鋒轉向,而是收鋒,按原帖之形書寫,將內部的三個部件的位置安排妥當。

08/

挫 鋒

最後是挫鋒,指運筆時突然改變方向的動作。一般是轉角或折筆之處。使筆鋒轉動。繼而變換方向或下或左右挫鋒而出。挫鋒應與衄鋒配合使用。

「月」字,《說文》:月,闕也,大隂之精。象形。甲骨文「月」字象月缺之形,「月」與「夕」同形。金文亦然。《大盂鼎》銘月為計時單位,古人以月相之變化,即月亮的盈虧周期為一個月。此「月」露鋒起筆,中鋒向右行至轉角處,以圓轉取勢,轉筆下行至右下角,捻管向左挫出。挫鋒貴在把握分寸,做到無太過,無不及。

「夕」字,《說文》:夕,莫也。從月半見。甲骨文與「月」同形。陳煒湛謂此類現象為「異字同形」。《大盂鼎》銘意為晚上,「夙文召我一人」。此字書寫方法與「月」基本相同,參照其筆法即可。

「乍」字,《說文》:乍,止也。金文多用為「作」字 。《大盂鼎》銘意為建立。「作」字書寫的主筆是豎折。藏鋒豎下筆,行筆轉折處捻管向右挫出,收筆平出。主筆完成之後再補其他三筆。這種用筆的線條遒勁而富有彈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入門 的精彩文章:

楊瘋子「神仙筆法」,董其昌如何臨?
夜讀詩詞一句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