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徐孅國畫作品欣賞!

徐孅國畫作品欣賞!

前言簡介

Frontier profile

徐孅(1931-1985),女,江蘇常州人。195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中國畫系。擅長人物山水畫,曾為江蘇省國畫院專業畫家,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三、四屆青年聯合會常委,全國六屆婦女代表。

美的世界的創造——記畫家金志遠、徐孅

1981年01月01日

古平

碧螺春茶汛就要開始了,快來吧!」

「枇杷采了,楊梅也熟了,歡迎你們來畫畫!」

金志遠和徐孅接到這樣的信,馬上整理畫夾、行囊,到太湖洞庭東山、西山去寫生,經常如此。

在他們的速寫本上,秀麗的江南山,明媚的江南水,茂林修竹,春雨秋霜,跳蕩的山泉,神態各異的水禽,佔據了很大的篇幅。

徐孅從小生長在江南。她熟悉江南,熱愛江南。通過這位女畫家細心深刻的觀察和提煉取捨,給許多普普通通的江南小景賦予了活躍的藝術生命。她的畫比江南的真山真水還要美。

站在《荷花盪》這幅畫前,彷彿來到了散發著縷縷清香的荷盪邊。滿目青綠色的沒骨荷葉,青綠色的水光,透明照人。淡墨勾出的一枝枝的白荷,亭亭玉立,嬌小淡雅。三兩隻紅蜻蜓,一落一飛,使你感到好像閃電一般,在凝靜的花和葉上引起了一絲顫動,滿幅荷花頓時活了起來。比起常見的折枝荷花,這幅畫別有一番耐人尋味的意境。

既是創作,就要不同於前人,也不同於他人,這是徐孅的一貫想法。虛谷和尚有一幅題為「古人笑比林中葉,一日秋風一起疏」的冊頁,給徐孅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她久想一反其意,畫一幅生機勃勃的秋景。因為她在生活中觀察到、感受到的秋天是成熟、豐碩、富足而歡樂的。這個想法醞釀了很久,苦於不知如何著筆。她每天上班要經過一條林蔭大道。一天,風卷落葉的景象觸發了她的創作靈感。她很快提筆畫了一幅《秋趣圖》。這幅畫以它明朗、絢麗、瀟洒、豪放的格調和藝術魅力而引人注目。它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而絕無蕭索悲涼之意。

秋風乍起,幾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上,飄飄蕩蕩落下了陣陣紅葉,勝似春花,互相追逐著,忽上忽下,在空中乘風歡騰飛旋。那大大小小、深深淺淺、燦爛繽紛的色點,在女畫家的筆下,像音樂般具有旋律感,似一首抒情的樂曲伴著優美的舞步在你眼前展現。這幅畫在《雨花》發表後,有人評論說,這是在山水畫方面的一個新的突破。

徐孅近幾年的作品告訴人們,她正努力將山水、花卉糅合在一起,將工筆與寫意結合起來。取材以小見大,平中見奇,構思巧妙新穎,追求生活情趣,有人認為頗有馬遠「馬一角」之風,正在探索她自己的一條新路。

從這對畫家夫婦在南博舉辦的聯合畫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金志遠和徐孅有著完全不同的畫風。如果說徐孅的畫就是江南絲竹,是小夜曲,是抒情詩,金志遠的畫就可以比作交響樂或長篇宏文了。

金志遠的作品多半是大山大水。他作畫講求骨法,章法嚴謹,筆意蒼勁而秀逸。他常在作品上用的兩方印章「得自真山水」、「俊得江山助」,道出了他的藝術見解。在三十年的藝術實踐中,他除師法李公麟、高克恭、黃公望、王蒙、石溪、黃賓虹等歷代畫家之外,特別重視師法自然。祖國東北、西南名山大川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自然界高大的樹木和森林,給予這位畫家的喜悅往往比花還要勝過幾分。金志遠深愛大樹的壯美。樹冠和枝幹的千姿百態常使他在旅途中流連忘返。那些姿態所表現出來的性格更使他神往。他常常坐在一棵樹前興味無窮地寫生,有時竟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

在他的寫生簿上,畫得最多的便是樹,僅松樹這一類,就有黃山松,有瀋陽的努爾哈赤故宮前的老松林,有長白山下高大秀美的美人松和小興安嶺的紅松,還有多雨的昆明黑龍潭公園特別清翠的松,北京戒台寺的卧龍松,九華山的鳳凰松。北京故宮繪畫館前的古松,金志遠畫過,但覺時間匆忙,沒有畫夠。後來,他又找機會再去畫了一次,才感到了卻了一樁心愿。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在金志遠的筆下,樹有空間感,有生命力,有性格,因此,也就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他在《雪峰寒林圖》中生動地描繪了峨眉山上一片枝葉紛披、苔蘚和各種寄生物叢生的冷杉林,背後是積雪覆蓋的金頂,給人以亘古、蒼茫之感。《翠竹清溪圖》是金志遠在九華山所見所感而作。清澈的山澗環繞著山石和翠竹淙淙流淌。暑天觀此畫,使人頓覺清涼。旁的時候去看,也會感到身入畫中,到了一處可游、可居、可行的絕妙佳地。

「文化大革命」前,這對畫家夫婦是以畫人物為主的。他們常常合作,畫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好畫。一九五八年徐孅畫的《制農藥》,金志遠畫的《毛主席在山村》,同時選送到莫斯科,參加了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那時候,他們剛從美術學院畢業不久,就以滿腔熱情用中國傳統的國畫表現新時代的新生活,在江蘇畫壇初露鋒芒,引人注目。

如果說,那次國際性展覽會是送給這兩位青年畫家的紀念章,是為他們愛情祝福的鮮花,那麼,一九六年他們合作的《養雞姑娘》,一九六二年合作的《歌聲蕩漾稻船歸》便是他們愛情的結晶了。前者參加第二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美術展覽;後者由對外友協送到國外展出,原作由中國美術館收藏,後來,這幅畫還被選進了《現代中國人物畫選集》。

他們幸福地回憶說,那幅《歌聲蕩漾稻船歸》是他們倆在一次去吳縣甪直保聖寺欣賞宋代雕塑的旅途中獲得的素材。當時,他們為江南水鄉的豐收情景,那櫓聲、水聲、一片歡樂的歌聲所陶醉,一路上興奮地進行構思,回家後兩人反覆推敲畫出來的。這幅畫可以說是他們青年時代的代表作。

七十年代開始,他們先後轉攻山水畫。在現實生活中追求美,捕捉美,用畫筆表現美,創造美,使這對夫婦幾十年的家庭生活充滿了和諧美好的氣氛。他們經年累月勤奮不息,在藝術上互相砥礪,互相支持,也常發生愉快的爭吵。他倆的畫室緊挨著。畫到得意處,他們總要習慣地邀請對方過去欣賞。作為第一觀眾,他倆都顯得十分苛刻,從不輕易表示讚揚,倒是喜歡互相潑點冷水,甚至說上幾句俏皮話,諷刺挖苦一番,或互不相讓地爭論一通,然後又更有興緻地再去苦心琢磨,刻意求精。徐孅深知老金的造型基礎和渲染功夫比自己強,當她畫到筆不從心時,就請老金過去當參謀。徐孅對作畫前的構思很下功夫,用金志遠的話說:「她的形象思維比我活躍。」江南的蘆盪、水禽,是徐孅常畫的,已有不少佳作,但她並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又精心結構,總想有新的突破。小稿勾了十多張,自己都不滿意。那幾天,吃飯、睡覺都在想。丈夫見妻子這般苦心經營,也摻和進去了。老金一面翻閱徐孅的小稿,一面苦苦地思索起來,半天冒出了一句:「不會把鵝搬到天上去嗎?」一句話,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徐孅立即勾出了一幅別開生面的草圖。按這幅草圖完成的《小憩》打破了一般構圖的常規,大膽地將通常只當配景的蘆葦作為畫面的主要部分,佔了畫幅的四分之三,而將正在小憩的一行白鵝橫排在畫幅的上方,構圖新穎別緻,意境一新。那一群白鵝有的將頭藏在翅膀里悠然小睡,有的用嘴巴剔剔胸前的羽毛,有的則互相瞅著,像一對戀人,脈脈含情。只有一隻鵝保持清醒和警覺,昂著頭,靜靜地在為同伴們守望。蘆葦用寫意雙鉤筆法,顯得勁美而有彈性。高低疏密,橫斜逸出,與鵝群呼應,形成和諧的統一。我問他們這幅看起來十分簡潔的構圖為什麼比前面畫的十多張高明。他們笑了,引用了莊子「既雕既琢復歸於朴」的話來回答我。

兩位藝術家的心血加在一起,澆灌出了更艷的花,結出了更美的果。更為可貴的是這對夫婦還清醒地認識到畫家的營養決不能以畫為限,他們有著廣泛的閱讀和欣賞的興趣。中國古典詩詞、書法和各類文學作品是他們的共同愛好,音樂舞蹈、戲曲、電影是他們經常觀摩和談論的話題。我們祝願這對正當創作盛年的畫家夫婦共同創造出更多更美的藝術作品來豐富廣大人民的精神生活。

(摘自《江蘇畫刊》1981年第五期)

徵集優秀作品

國畫家藝術媒體矩陣(今日頭條、騰訊、網易、搜狐、新浪、大魚、百家號、一點新聞等),面向全國藝術家徵集優秀作品、展覽展訊、評論、資訊等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藝術 的精彩文章:

他筆下的江南別有一番風味!
那種上世紀五十年代人的作畫心態,在他這兒被保留住了!

TAG:中國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