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神李定國:明朝最後的悲歌

戰神李定國:明朝最後的悲歌

編後語

任何時代,沒有一個人的道路是筆直的。有些岔道口,走錯一步,足以影響一生。尤在明清易代之際,很多人的選擇令人喟嘆。然而,有一個人,關鍵時刻的每一步都問心無愧,一生都在自己的認知範圍內顧全大局,他就是李定國。

李定國人生中的第一個岔道口是十歲的時候。王朝末世,擺在底層的災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做安安餓殍,二是奮臂起事。據王夫之《永曆實錄》,李定國「十歲為張獻忠所掠」,明清士大夫向來瞧不起「流寇」出身的官員,王夫之應該是在為李定國「洗地」,但從李定國的後續表現來看,他應該是主動參加的,這體現了他反抗壓迫的精神。

李定國人生中的第二個岔道口張獻忠兵敗身死之後。面對清軍和南明軍隊的夾擊,他和大西軍選擇了聯明抗清。當民族壓迫代替階級壓迫上升到主要矛盾時,他能夠洞悉大勢,迅速調整戰略方向。明朝養士三百年,而降清的士大夫如過江之鯽(降清的藩王就不說,和豬沒有什麼區別),最後給南明撐場面的卻是「海盜」的兒子和「流寇」的兒子。

李定國人生中的第三個岔道口是遭到義兄孫可望猜忌的時候。為了避免出現同室操戈的局面,他選擇去光復兩粵,這種胸襟和器識非常人所能及,即便飽讀聖賢書的史可法也因門戶之見而主張不立小福王,從而導致弘光朝出現四鎮跋扈自雄的局面。

李定國人生中的第四個岔道口是永曆死後。反清復明的旗幟沒了,他麾下的將兵亦所剩無幾,英雄末路之際,面對清廷的招降,他也無動於衷。當然,李定國也有缺陷。在孫可望降清之後,他對舊日的戰友們充滿忌憚,甚至對義弟劉文秀也一樣。

那麼,應該如何評價李定國呢?

南明史大家顧誠在《南明史》一書中寫道:「他的英名永遠光照史冊,激勵後世的人民為反抗壓迫和民族征服而獻身。李定國的一生應該充分予以肯定,封建史籍的作者一般也給以讚許之詞,但他們所讚許的是李定國後半生的『改邪歸正』,實際上李定國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壓迫的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在明清之際各方面的人物當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顆巨星,其他任何人都無從望其項背。」

在此,顧城批判了明末的暴政和清軍的屠殺,肯定了李定國反抗壓迫的精神。所以,我們今天追懷李定國,內心召喚的應該是一個沒有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世界,而不是利用現實中或歷史中的民族矛盾,驅趕本族本國人民為炮灰,奴役他族他國人民的大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

從明清易代的慘禍中,漢族人應當認識到作為被征服者、被壓迫者的自己,從而取得對被征服者、被壓迫者的共情,而不是陶醉於作為東亞大陸的「天然」主人、理所應當地享受四方朝拜的自己。

就此而言,章太炎在20世紀初說的「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這句話,完全擴展成——願吾國人,毋忘李定國。

參考文獻

郭迎秋《李定國紀年》、顧誠《南明史》、張廷玉《明史》、王夫之《永曆實錄》、查繼佐《罪惟錄》、王景興《紀念顧誠先生——被皇漢誤讀的歷史學家》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鏟史官 的精彩文章:

TAG:鏟史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