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這次堅決的滅宦行動因何失敗?若成功了能否消除宦官專權?
(說歷史的女人——第675期)
大家在上初中時,歷史老師會告訴你唐朝衰亡或亡國的三個原因:藩鎮割據,朋黨之爭,宦官專權。然而在這三個因素里哪個是最主要的?小編以為是宦官專權。因為藩鎮割據看起來很危險,而一旦有手段強硬的皇帝出現,就可以擺平之。比如唐憲宗李純,大刀闊斧,數年工夫便削藩成功,重新統一四分五裂的唐朝。然宦官專權就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解決了。事實上,唐憲宗李純正是死在宦官手裡的,還有唐敬宗也是被宦官暗殺的。可見宦官專權的毒害。可以說宦官專權是唐朝亡國的內因,內因不除,必然亡國。
另外一個因素朋黨之爭其實沒有什麼,它頂多代表朝廷內部的不團結。不過這未必是壞事,朝廷里只有一種權力坐大也許更不好,因為它容易導致專制。比如像趙高控制秦王朝那樣,只能讓秦亡得更快;假如有一個力量不弱的「朋黨」跟趙高爭一爭,則大秦未必二世而亡。所以宦官專權才是大秦、大漢或者大唐亡國的第一要素。
其實在唐朝的中後期,一些皇帝已經看到這個問題了。比如唐文宗李昂。他知道祖父唐憲宗和兄長唐敬宗都是被宦官謀殺的,他深刻地認識到了宦官專權的危害性,所以他為了大唐江山不至於毀在宦官手裡,或者也是為了讓自己不被宦官害死,於是他決定採取雷霆手段,於公元835年進行了一次剷除宦官的行動,即甘露之變。這也是唐朝歷史上的一次最堅決、規模最大的滅宦行動,也是中國古代史上罕有的一次滅宦之舉。然而可惜的是,它以全面失敗而告終。那麼這次決絕的滅宦行動因何失敗的?假若成功了,唐朝的宦官專權現象會消除嗎?小編以為很難。即便此次行動成功了也消除不了宦官專權這個現象。為何?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一、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才的唐文宗李昂
唐文宗李昂是唐朝的第14個皇帝,他被認為是一位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才的人。相比荒淫無道的他父親唐穆宗李恆,和只知道吃喝玩樂的他的哥哥敬宗李湛,李昂絕對是一位有道明君;但相比他祖父憲宗李純,他確實不夠有才華,不夠有魄力。
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宦官劉克明等殺死唐敬宗後,偽造遺旨,欲迎唐憲宗之子絳王李悟為帝。但兩天後,宦官王守澄、梁守謙又指揮神策軍入宮殺死劉克明和絳王李悟,才把18歲的立李昂為皇帝。所以文宗李昂一開始就跟宦官有著不解之緣。本來李昂也是飽讀詩書之人,能詩善文,《全唐詩》就收錄其詩6首。但他又生不逢時,或者皇帝當的不是時候。他繼位時,唐朝可謂內憂外患。在他之前的兩位皇帝,即父親穆宗和其兄敬宗兩位昏君已經把祖父憲宗打造的元和中興糟蹋的差不多了。18歲的他面對的是,外有藩鎮割據,內有宦官專權,而且還有很嚴重的朋黨之爭,即牛派和李派的鬥爭。
然而,李昂畢竟是真正讀過書的人,他還是有些志向的,或者說是個心懷天下的人,他想做個明君。所以他打定主意,要辦些事情,就是自己當個正兒八經的皇帝,不再受制於人,不想再看那些不男不女的傢伙們的眼色了。於是他準備採取一個很霸氣的舉動,就是滅宦。但這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因為宦官已成為宮裡甚至朝廷中的一個霸道的存在,長期以來形成了盤根錯節、根深蒂固的勢力。所以李昂的滅宦行動註定不會太順利。
二、唐文宗李昂的第一、第二次滅宦行動
太和五年(831年),22歲血氣方剛的文宗李昂開始與宰相宋申錫暗中策劃除掉宦官。儘管是暗搞,沒有明著來,但還是被精明的王守澄及其門客探聽出來了。做為當時第一宦官的王守澄當然十分警覺,他來個惡人先告狀,誣告宋申錫謀反,欲謀劃立漳王李湊為帝。沒有心機的李昂果然中計,宋申錫被貶並被賜死。第一次滅宦行動失敗。
李昂並未灰心,接著來第二次。王守澄這人太狡猾了,得採取一個新的策略。這時,一個重要人物登上歷史舞台,他就是宦官界第一牛人仇士良。此人比王守澄還要狡猾而兇狠,並且早就想幹掉王守澄稱老大了。於是李昂決定借刀殺人,讓仇士良先幹掉王守澄再說。
公元834年,唐文宗得了中風,王守澄推薦一個叫鄭注的醫生給皇帝治病。病治好了,鄭注也得到皇帝的信任。鄭注有個朋友叫李訓,進士出身,後被流放,鄭注把李訓推薦給文宗,李訓也受到文宗的重用,並升為宰相。此後,文宗開始與鄭注和李訓商議清除宦官的辦法。他們借用後起之秀仇士良的力量對王守澄施壓,給王守澄來了個明升暗降,奪去了王守澄的兵權,而把仇士良封為左神策中尉,掌握了神策軍即禁軍的軍權。王守澄失去了禁軍兵權,不久便被毒殺了。第二次滅宦行動可以說是成功了。
三、唐文宗的第三次滅宦行動:甘露之變
除掉王守澄後,更加囂張的掌握禁軍的仇士良又欲把控朝政。於是唐文宗和鄭注、李訓等決定一不做二不休,乾脆來個狠的,把專權拔扈的宦官一網打盡。本來李昂的滅宦方案是這樣的:王守澄死後葬於鳳翔,因為他是宦官頭子,所以朝廷讓所有的宦官都去送葬,趁下葬王守澄時,皇帝派幾百親兵來個突然襲擊,想藉此把宦官一網打盡。本來這是個不錯的方案,可是流產了。
因為李昂重用的李訓和鄭注二人並非齊心協力,二人也相互排擠。鄭注已經被任命為風翔節度使,當鄭注去鳳翔準備這件事的時候,李訓為了爭功,就力勸皇帝改變計劃。他和另一位宰相舒元輿合謀搞了另一個方案,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甘露之變。
甘露之變發生在太和九年,即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李訓設下埋伏,謊稱左金吾仗院內石榴樹上夜降甘露,讓宦官頭子仇士良帶領眾宦官去看,然後來個一窩端。但此舉被狡猾的仇士良看出破綻,讓這次滅宦行動再告失敗。這下偷雞不成蝕把米,不但沒有殺掉宦官,反而讓掌握禁軍的仇士良來了個瘋狂反攻,血洗後宮和朝廷,造成包括李訓等四位宰相在內的十幾位朝廷重臣被殺,甚至滅門,先後株連了1000多人被斬首,使朝堂幾乎為之一空。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一次大屠殺事件。
甘露事變以後,文宗李昂被宦官軟禁,從此他再沒有雄心壯志了,只有飲酒消愁,頹廢賦詩。宦官仇士良完全控制了皇帝和朝廷,他威脅天子,藐視宰相,欺凌朝臣如草芥,為所欲為,唐朝再次陷入了宦官專權的深淵。
四、即便滅宦行動成功,唐朝仍無法消除宦官專權的原因
甘露之變,唐朝最堅決、規模最大一次滅宦運動的失敗不能不令人唏噓,同時也讓後人產生許多遐想,假如此次滅宦行動成功了,唐朝是否就能徹底消除宦官專權了?唐朝是否會因此而大大延長它的壽命?小編以為不然,即便這次滅宦行動順利完成,也難以消除宦官專權,原因如下:
首先這次行動未必能殺掉宮裡所有的宦官,總有少數有手段的會免死,比如對皇帝死忠的,或者對皇后效忠的。而一旦有個別宦官存活,就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王守澄或者仇士良。
第二是,即便你把宮裡的宦官全部殺光,會不會進來新的宦官?皇宮裡為什麼要有宦官的存在?因為皇宮裡的宮女太多,事情也太多,而宮女們由於體力原因,宮裡不是所有的活都能幹得了的,所以要有男人來干;而男人一旦進宮裡打工,面對那麼多美女,不幹壞事才怪。所以要想避免男人在宮裡幹壞事,只有讓這些在宮裡打工的男人失去性能力,就是閹掉,成為宦官。據歷史記載,宦官在周朝就已經存在,有資料甚至稱在夏、商時期,宮裡就有了宦官。
所以,宦官在皇宮裡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種存在,即便這次滅宦行動成功,之後還會進來新的宦官。事實上,歷史上還真有滅宦行動成功的。比如後來取代唐朝稱帝建立梁朝的朱溫就搞成功了。公元903年,朱溫發動宮廷政變,把唐宮裡的宦官一網打盡。可是後來呢?宦官不是照樣又來了嗎?所以,殺宦官不是根本措施,要想真正改變宦官專權的局面,只有一個徹底的辦法,就是廢除宦官制度。
然而,唐文宗敢嗎?宦官制度即便從周文王開始,到唐文宗時已實行了1800年,文宗恐怕沒有能力廢除這個制度,或者他就沒有這個意識或者遠見。假如他有,他就是個偉人了。所以他那次誅殺宦官的計劃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綜上所述,唐朝的這次滅宦運動,不能說不是一次堅定的行動,不能說唐文宗沒有信心和勇氣,然而它的失敗也是必然的,即便成功了也不能消除唐朝的宦官專權,也不可能長時間挽留那個即將消失的王朝。(文/一米暖陽)
參考資料:《中國皇帝全傳》《唐書》等。


※他刺殺國王前反覆演練 結果執行時炸死22人 卻唯獨沒國王
※他是隋朝最後一根擎天白玉柱,一旦折掉,隋朝亡矣
TAG:戲說歷史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