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煮粥喝,不僅補了氣血,還調了陰陽!贊!
中醫認為「粥為第一養人之物」,而對於一些身體功能開始逐漸減退的中老年人來說,「粥」似乎成為了他們養生道路上的必備產品。
很多老百姓把「粥」的功效與「參湯」相比,稱之為「最廉價的參湯」。
今天小編就為您推薦幾款不同類型的養生粥。
一、補氣粥
補氣粥主要適用於因脾肺氣虛出現的氣短懶言,倦怠乏力,大便稀溏。
(1)黃芪粥:
做法:用黃芪3~9克,煎湯去渣與大米煮粥。
作用:用於因氣虛引起的全身疲乏無力,氣短自汗,經常脫肛的人。
注意:內有實熱、實火、大便乾燥、小便黃赤者忌用。
(2)人蔘粥:
做法:用人蔘1~3克,打碎與小米煮粥。
作用:用於因脾氣虛引起的全身疲乏無力,氣短,口渴,睡眠不安。
注意:食此粥不要同時飲茶、食蘿蔔,會減弱療效。若無氣虛,內有實熱、實火、大便乾燥、小便黃赤者忌用。
(3)山藥粥:
做法:用山藥30克,切碎與粟米(小米)50克,煮粥。
作用:用於脾肺氣虛出現的四肢無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
(4)蓮子粥:
做法:蓮子25克(去心),打碎與粳米(大米)100克煮粥。
作用:用於因心脾氣虛出現的心悸失眠、大便久溏和婦女帶下、男子遺精。
注意:有外感實熱、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者不宜食。
(5)大棗粥:
做法:用大棗50克與粟米(小米)100克煮粥。
作用:用於因脾胃氣虛出現的四肢沉重,氣短乏力,飲食減少,大便稀溏。
注意:胃中脹滿或有食滯消化不良者不宜食。
(6)山栗(板栗)粥:
做法:用栗子100克煮粥。
作用:用於因脾腎兩虛出現的腰腿無力,反胃,嘔吐,大便稀溏。
注意:多食可引起胃脹腹脹,故有食滯胃脹者忌用。
二、補血粥
補血粥主要用於因營血虧虛出現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婦女月經稀少色淡等症。
(1)龍眼粥:
做法:用龍眼肉(桂圓)20克與小米100克煮粥。
作用:用於因心脾氣虛出現的體虛乏力,心悸健忘,睡眠不實。
注意:痰火鬱結、咳嗽、痰黏稠者不宜用。
(2)阿膠粥:
做法:用糯米100克煮粥,粥熟以後,放入阿膠10克,不停攪動熔化後即成。
作用:用於血虛陰虧出現的頭暈心悸,心煩不眠,咯血尿血,盜汗,月經過多,孕婦胎動下血,產後乳少。
注意:胃中滿悶、脾濕痰多、大便稀溏者不宜用。
(3)牛肉粥:
做法:用牛肉100克與大米100克及鹽少許煮粥。
作用:用於因氣血不足出現的身體瘦弱,腰膝酸軟,消渴,心下滿,久病體虛,大便稀溏。
(4)巨勝粥:
做法:用巨勝子(黑芝麻)15克,水浸洗凈,去皮,晒乾,炒熟,研碎與粳米100克,加水煮粥。
作用:用於因肝腎陰虛,精血不足,鬚髮早白,身體虛弱,乾咳無痰,大便乾燥。
注意:大便溏稀者不宜用,有清痰者也不宜用。
(5)落花生粥:
做法:用生花生米(不去皮)45克,懷山藥30克,打碎與粳米同煮成粥。
作用:用於因氣血虛弱出現的肺燥乾咳,貧血及產後乳汁不足。
注意:凡有腹瀉大便稀溏者不宜用。
三、補陰粥
補陰粥適用於因心陰虛出現的心悸、健忘、多夢,肝陰虛出現的頭暈、耳鳴、夜盲、兩目乾澀,肺陰虛出現的乾咳、痰黏、口乾、咽燥、咯血,腎陰虛出現的腰腿酸軟、頭暈、耳鳴、睡眠多夢。
(1)海參粥:
做法:用海參適量,與粳米100克,煮粥。
作用:用於一切腎陰虧損的體質,凡舌紅少苔或無苔的人都可食用。
注意:內有實火、或內有濕熱、口黏不爽的人不宜用。
(2)百合粥:
做法:用百合30克,與粳米100克,煮粥。
作用:用於因肺陰不足出現的心神不安,虛煩不眠。
注意:凡外感風寒的咳嗽、脾胃虛寒、大便稀溏的不宜用。
(3)松子仁粥:
做法:用松子仁10克與粳米50克,煮粥。
作用:用於因肺陰不足出現的肺燥咳嗽,乾咳無痰,咽干,皮膚乾燥,大便乾燥。
注意:凡平時脾胃虛弱,大便稀溏或腹瀉及痰多胸滿的不宜用。
(4)枸杞粥:
做法:枸杞子25克與粳米100克,煮粥。
作用:用於因腎陰虛出現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目昏多淚。
注意:凡脾胃虛弱,大便稀溏的忌用。
(5)桑椹粥:
做法:用黑桑椹30克與粳米100克,煮粥。
作用:用於因肝腎陰虛出現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鬚髮早白,大便燥結。
注意:忌用鐵器煮粥。大便平時稀溏的不宜用。
四、補陽粥
(1)荔枝粥:
做法:用荔枝幹30克與粳米(大米)100克,煮粥。
作用:用於因脾陽虛弱出現的飲食減少,大便溏泄,浮腫。
注意:陰虛火旺,有實熱或溫熱病人不宜食用。
(2)胡桃粥:
做法:用胡桃仁30克與粳米100克,煮粥。
作用:用於因腎陽虛弱出現的咳喘,腰痛腳軟,小便夜頻,大便乾燥。
注意:便溏腹瀉、痰火喘咳、陰虛火旺之人不宜用。
(3)鹿角膠粥:
做法:用100克粳米煮,粥熟後加入20克鹿角膠,攪動溶化後即成。
注意:內有實熱的慎用。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覺得有用,也發給親友看看吧~
放到朋友圈,大家都會感謝你的無私分享!
版權聲明:本文選自養生正道,由天下養生網編校推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聯繫我們刪除。
大家都在看


※春季怎麼昇陽氣?滾個背就行啦
※初春最怕寒!寒氣入體最難纏!怎麼辦?
TAG:天下養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