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互聯網讓交朋友變難了嗎?未必,但當代友誼變得更像試錯遊戲了 | 100個生活大問題

互聯網讓交朋友變難了嗎?未必,但當代友誼變得更像試錯遊戲了 | 100個生活大問題

互聯網讓交朋友變難了嗎?未必,但當代友誼變得更像試錯遊戲了 | 100個生活大問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自打手機變成生活必需品之後,任何形式的關係,基本上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託網路而存在。從未謀面的陌生人,可能前一天還跟你在某個種草帖里以兄弟/姐妹相稱;樓下小賣部的老闆,也許是你金錢來往最多的支付寶好友;十年沒聯繫的老同學,說不定與你同在一個微信群里默默潛水。在雞犬相聞的互聯網時代,「找到並了解一個人」變得前所未有地容易。從這個角度說,有了網路之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變得更「近」了一點的。

社會學家說,友誼的發生有三個要素:距離上的接近、非計劃性的重複接觸,以及可以放下防備的交流機會。線下友誼因為「人情」的成分更高,所以往往生髮於某種固有關係(比如同學和同事);但互聯網友誼不再完全遵從這條定律,物理上的距離基本上已經不成問題,「表態」反而成了交友成功的唯一前提。在線下,你可以依賴外界環境幫你找朋友,但在手機里,不發 emoji 和哈哈哈就表達不出你的友好:因為沒有了實體,所以必須有相應的言語/行為來代替,也就是所謂的 「You are what you say」。

網路承載了每個人的好惡、傾向、意見,排列取捨一下就是可以出廠運行的虛擬人格。「你們有 n 個愛好相同」「你們在 xx 個問題上觀點一致」「你們同時拉黑了某某某」,確實都很能給人「我倆氣味相投」的感覺。但是,表態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必然帶著一定程度的損耗和失真。畢竟自拍可以修圖,朋友圈可以屏蔽,動態可以分組展示,只要經營得當,每個人都可以大隱隱於市,在不同的地方讓不同的人知道不同的事情。

在此基礎上,新的友誼形式對當代人提出了不少新考驗:互聯網上有態可表的事情太多,多到「前一刻讓你發現一個人的閃光點驟生好感,下一刻就讓你看到 ta 的另一番言論而瞬間幻滅」。倘若對方几乎所有的表態都符合你的心意,唯獨在某一件事上擊穿了你的底線,這友誼還要不要繼續下去?又或者,再功利一點,如果沒有線下的交集作為依託,僅有線上交情的友誼,會不會因為「反正也沒付出太多成本」,所以放棄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

互聯網讓交朋友變難了嗎?未必,但當代友誼變得更像試錯遊戲了 | 100個生活大問題

這個現狀可以用一個最近的流行詞「蹦迪型社交」來概括,它的大意是社交聚落就像迪廳,而我們的目的就是「趕場子」,雖然看上去熱鬧非凡,但絕大部分人的關係只會停留在低成本的「日拋」階段。The Conversation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同樣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舊的社交禮儀比較單線程,就像一對一、面對面的交流,對方問你什麼,你就得當場做出回答,一言不發/拂袖而去的成本很高;然而無需見面的即時通訊徹底改變了這些所謂的「契約」,你可以同時跟許多人互動,也可以隨手取關/拉黑/卸載,無視和懸置成為常態,幾乎沒有什麼明顯的後果需要你承擔。

我們在之前的報告里曾經總結過,親密關係在社交網路影響下可能遇到的諸多問題。如果把友誼同樣理解成某種親密關係的話,你可能會發現,其實它也面臨著不少相似的困境:舊的「社交禮儀」正在瓦解,但新的社交規則卻沒有成型(「規則」只是一種方便的說法,實際上它們到底能不能被稱為規則都值得商榷)。一輩子待一個工作單位、認識同一撥街坊鄰居的「強關係」早已不再是剛需,「輕量級關係」才是主流。網線背後人人平等,別人無法阻止你在微信裝死不回,就像你也沒有辦法命令(除下屬之外的)另一個人在 30 秒之內必須回復你一樣。

所以,互聯網讓人際關係變得「塑料」了嗎?好像……也有那麼一點兒。但友情本來就是自我的投射和鞏固,如果不是網路讓我們一瞥這擁有無限種可能的美麗新世界,我們連藉助這輕鬆愉快、允許試錯的「迪廳式社交」放飛自我的機會都沒有。畢竟網路情誼再怎麼淡如水,總歸還是比遞煙拼酒的傳統美德要更適配當代人一點的。

在當代,成為朋友之前我們都會遇到哪些坎兒?

結合好奇心研究所之前做的「做不到的社交禮儀」和「如何避免索取型 social」這兩個投票,我們發現,如果兩個人要成為線上好友,首先要克服以下八個容易引發分歧的小型難題:

1. 跟朋友聊天,需要秒回嗎?

在我們的調查里,有 19%的人都說,跟別人聊天的時候,自己其實做不到「儘快回復」。「秒回」這件事看起來不大,但由它而引發的微妙情緒卻意外地多,比如:

  • 如果自己秒回,對方會不會覺得我有點太熱情;
  • 對方過了 10 分鐘才回一個字,那我是不是應該過 20 分鐘再回 ta;
  • 有時候為了掩蓋自己很閑的事實,想拖一拖再回復,結果徹底忘了這件事。

也有讀者表示,秒回其實很能給對方安全感,起碼不會讓別人產生不必要的焦慮和擔心。由此可見,秒回這件事就算不會對兩個人的友誼產生多少決定性影響,但至少也會左右你片刻的心情。

2. 關係要好到什麼程度,才可以發語音?

關於「發語音」這件事,Quartz 曾經在去年的一篇報道里認為,它其實是對話雙方地位不太平等的體現,因為這個舉動意味著,對方有權給你造成一點不大不小的「麻煩」。你當然可以宣稱,在關係夠鐵的情況下,即使收到了 60 秒語音自己也不介意。但問題是,什麼時候才能算是「關係鐵」?如果對方覺得已經可以語音往來,但你覺得還沒到那個程度(畢竟有研究說人類其實並不擅長分辨雙向友誼,在 47%的情況下都是自己一廂情願),又該怎麼辦?

其他可能會讓人感覺到這段友誼不太「平等」的行為包括:

  • 自己打了一大段話,對方只回了一個「哦」;
  • 想說點正事兒,但那邊一直用表情包回應;
  • 自己在忙工作,對方沒打招呼就打視頻/語音過來;
  • 聚會之後自己發了合照,但 ta 卻沒有發任何動態。

互聯網讓交朋友變難了嗎?未必,但當代友誼變得更像試錯遊戲了 | 100個生活大問題

3. 不太熟的人關注了自己的社交媒體私人賬號,要回 fo 嗎?

你可能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對方主動關注你 ta 的社交媒體賬號並且告訴了你,希望得到回 fo,但是你看了一圈覺得其實並不是很有興趣,但礙於情面又不得不關注,結果就是「自己的屏蔽 list 里又多了一個人」而已。

4. 頗有好感的人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了看不慣的言論,要不要取關?

上一種尷尬的升級版: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考察,確定自己跟 ta 在多數問題上的看法都一拍即合,大有成為密友的趨勢。意想不到的是,某天對方的一條動態卻踩到了自己的雷區,而且是不能忍的那種。隨之而來的,不僅有「沒想到 ta 會是這樣子」的意外和失落,還有「對 ta 的好印象已經難以存續,但就此取關又顯得太小心眼」的左右為難。

5. 跟好朋友聊天聊到一半,可以直接不回嗎?

即時通訊時代的特色便利(也可以說是困擾)之一:談話進行到中途,其中一方有事要做或無話可說了,就隨時直接結束;直到有了新的話題,才會發起下一輪討論。

對熱衷於「即來即走」式談話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不把你當外人」的體現,但對習慣了先道別再離場的人而言,「話說到一半人突然消失了」的感覺,約等於網路版的「下次/改天/有空」,其實談不上有多好受。

類似的場景還有:

  • 對方說完「在嗎?」之後就沒有動靜了,不知道是應該打字回復,還是直接甩個問號過去;
  • 有時候懶得再聊,自己乾脆也不再回復對方;
  • 那邊才起個話題就消失了,雖然知道可能真的是在忙,但還是不太舒服,乾脆把對話框刪了;
  • 發現對方的狀態是「已讀不回」,覺得還不如直接「未讀」讓人好受一些;
  • 發了好幾句話過去,對方只回應其中一句,搞不清是故意還是心不在焉;
  • 察覺到聊天開始往沒話找話的方向跑偏,乾脆自己先說拜拜,提前結束對話,也算有始有終。

互聯網讓交朋友變難了嗎?未必,但當代友誼變得更像試錯遊戲了 | 100個生活大問題

6.分享「幫我砍價/點贊/小遊戲復活」之類的信息,這是在消耗友情嗎?

在我所的「哪種分享你覺得是在消耗友誼」這個投票里,有相當一部分人覺得,諸如「朋友圈第一條幫我點個贊」「測試刪好友鏈接」「我最近遇到了感情煩惱 blablabla」之類的信息,都屬於「過度使用社交貨幣」、容易導致友誼破裂的行為。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只要是朋友,「不管是分享還是訴苦,自己都樂意接受」。當然了,接受的理由細究起來也不盡相同:可能是傾訴/分享讓自己感受到信任和依賴,所以樂在其中;也可能其實並不喜歡這樣、只是出於「朋友不該計較這些」才勉強容忍。

7. 線上有話可聊,見面卻各自玩手機,這樣算感情好嗎?

如果以出現頻繁程度來看,這種在社交場合看手機不看人的「phubbing(phone+snubbing,手機冷落)」行為,現在幾乎已經常態化到「連調侃都算不上」的程度,而且,最常遭遇「手機冷落」的,正是人們的伴侶、密友和普通朋友。所以,如果兩個人在線上相談甚歡,見面之後的狀態卻變成了「很高興和你一起玩手機」,到底能說明你們親密到無需擔心對方的感受、還是說明氣氛冷淡到必須拿起手機掩飾尷尬?(順便說一下,在另一個調查中,有 22%的伴侶覺得 phubbing 會降低關係親密度。換到普通朋友之間,不太喜歡這種行為的比例也未必低多少。)

8. 網上談得來,還有必要在網下見面嗎?

這可能是每段友情前進路上最終要面對的話題:要不要介入現實?

在我所「如何維持長期友誼」這個開放式調查里,獲得最多贊同的答案正是「一定要介入到對方的生活」;在「昔日好友是怎麼漸行漸遠」的討論中,排名第一的答案也是「在不同的地方上學、工作,慢慢就淡了」;在「社交網路上的微妙朋友類型」里,也有一種「線上是生死之交,線下遇到是「你誰」」的朋友。我們好像沒辦法否認,不管哪種人類關係,縱然它在線上表現得多麼理想化,似乎總是要延伸到現實空間才能讓人有「我真的認識了 ta」的感覺。

看完這 8 個問題,你可能會覺得「交朋友還得想這麼多,太麻煩了」,但事實是,哪怕只是出於「意識到他人的存在、乃至照顧他人的感受」的善意與體面,你也有理由不讓這些問題成為自己友誼路上不必要的阻礙。

互聯網友誼的 10 個等級,你們走到了哪個階段?

我們參照 Jezebel 雜誌的「親密關係的 5 個階段」,總結了一份互聯網友誼進階表,歡迎自測。

但在此之前我們需要提示一下,這十個等級只是友誼的眾多 online 形態之一,而且很大概率跟你們在線下的相處狀態並不同步,你可以跟原本的 offline 版本對照著看:

互聯網讓交朋友變難了嗎?未必,但當代友誼變得更像試錯遊戲了 | 100個生活大問題

題圖、插圖來自:鄭舒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今日娛樂:Netflix 買下《流浪地球》版權,陳可辛《李娜》殺青
不好意思跟人對視?你可以試試改成盯對方的鼻子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