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崇慧:追夢武夷茶 「玩」出岩骨花香新發展
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與「說茶」共同策劃
武夷山茶業局局長 鄧崇慧
「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
這是大大發表的2019年新年賀詞,這也是鄧崇慧獲得「閩茶發展突出貢獻獎」之後,接受採訪時引用的話。
2019年2月13日上午,由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福建省茶業協會主辦的「『生態閩茶 流芳五洲,中國白茶 溢香全球』2019福建茶界新春茶話會暨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理事會」在福州舉辦。作為武夷山茶產業主管部門負責人的鄧崇慧,不僅榮獲個人的「閩茶發展突出貢獻獎」,其所領導的茶業局獲得「閩茶發展最佳服務獎」,首創的「互聯網 武夷鬥茶」獲得「2018閩茶發展十件大事」之一,可謂是成績斐然。
你可能會好奇,是怎樣一位小女子,有如此大的能量,帶領著茶業局的同仁們將武夷茶帶向了全新的方向?
力彑
--
履歷簡單的「女茶頭」
夂小
展開鄧崇慧的履歷,很簡單,卻又很豐富:十幾年的公安崗位、五年鄉鎮主官領導職位、近三年的茶業局負責人工作,如今當地茶企稱她為「女茶頭」。
用時下流行的說法,這是一位「跨界」過來的「女茶頭」,在她任職茶業局長不到三年的時間裡,將武夷山茶產業又帶入了新發展的軌道。
這讓人頗感意外,卻又能從她的履歷中感覺到是情理之中:公安工作的閱歷,造就了她對工作的嚴謹和規範性要求;鄉鎮工作的實踐,使她擁有與茶農茶企相處的豐富經驗,可以更好地實施「接地氣」的工作方法和推行措施。
2016年8月,工作業績突出受到提拔的鄧崇慧,從鄉鎮主要領導的崗位轉崗,正式接過了武夷山主導產業——茶產業主管部門負責人的「帥印」,成為武夷山市茶業局局長。由此,便由這位女局長帶領著武夷山市茶業局的同仁們和武夷茶產業的有志者們,開始了武夷山茶產業發展的嶄新征程。
力彑
--
「美人在骨不在皮」的鄧局長
夂小
在武夷山茶企們的眼裡,「鄧局長」是一位能幹事,干實事的女局長;
在茶業局同事們的口中,「鄧局長」是一位總有使不完勁的帶頭人;
在業務合作夥伴們看來,「鄧局長」是一位有活力、幹事利索的好官員。
而我對鄧局長的微信備註,是「美麗的鄧局長」。
初次與鄧局長接觸,感覺她身上有一種自帶的「威嚴」,而通過一段時間的交流,你一定會被她的清新又快人快語的氣質所吸引。她的美,從骨子裡透出來的氣質和修養,是一種優雅和淡然的結合,隨性卻又親切和善,似乎正如武夷茶的「岩骨花香」一般,有內涵,有韻味,這也許是對「美人在骨不在皮」的絕佳闡釋。
「我在武夷山出生,在武夷茶的茶香中長大。」鄧局長說她小時候的上學路上,都要經過一片茶園;放假時光,她總在當時的茶葉總廠勤工儉學。只要談起武夷茶,鄧局長的眼裡便有了光,那種由內而外、徹頭徹尾地痴迷,總是感染著所有人。
「茶從一開始,就溶入了我們武夷山人的情感和血脈中,讓每一個武夷山人都會由衷地為之驕傲也為之努力,我也不例外。」談到對武夷茶的責任,你會感受到鄧局長眼裡的愛惜和堅毅。
談到工作,她的表情很明快。她說:「我喜歡『玩』,不是『玩世不恭』的『玩』,而是以『玩』的這種心態作為戰術,去好好對待它(工作)、研究它、發展它,不枯燥,不應付,這樣才叫『享受工作』,讓每件事做起來都會覺得很有趣、有勁、有收穫。」
正是抱著這種「玩」的心態,鄧局長在「跨界」到茶行業近三年的時間,根據產業發展的客觀要求,遵循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對產業發展「穩控面積、提升質量、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的指導原則,帶領著茶業局的同仁們,不斷發展創新,保持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健步向前。
力彑
--
「玩」出來的成績斐然
夂小
規範、服務、創新,是鄧局長對團隊工作精神的要求,而這也正是武夷山茶產業新一輪的轉型升級中最需要的元素。
1.「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想法,萌生「互聯網 武夷鬥茶」的品牌效應
當前,互聯網的發展和應用如火如荼,另一方面,源起於北宋時期建州地區(今閩北地區)的「鬥茶」活動在武夷山市每年的舉辦形式也多姿多彩。
此前,還沒有人將這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直到鄧局長萌生「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好「玩」心態。於是,從2017年開始,武夷山茶業局將第十三屆武夷山市春茶評比升級成首屆「互聯網 武夷鬥茶」,通過互聯網將分會場輸送到全國百家城市,開創了全國範圍內同一主題最大範圍和最多場次的鬥茶盛事。
新形式,新創意,首屆「互聯網 武夷鬥茶」」大受歡迎,也取得了預想的成功:通過各地的分賽場鬥茶活動,讓更多的人在品鑒了豐富的武夷茶品的同時,得到了武夷茶知識的專業指導,從而有效地宣傳推廣了武夷茶。
於是,第二屆不僅舉辦活動的熱情滿溢,鬥茶的熱情更加高漲,2018年5月間,報名承辦的單位從第一屆的100多家升至300多家,地域已蔓延至台灣、香港,甚至義大利等地,英、法、德國等地也有茶館意向了解承辦事宜,可謂是「武夷鬥茶」要風靡全世界的預兆。
如果說「互聯網 武夷鬥茶」是用互聯網的工具屬性,那麼「傳承者」活動便是借了互聯網傳播的勢。
2.對「傳」與「承」的思考,試水傳統製作技藝的傳承賽事
眾所周知,「非遺傳承人」是武夷岩茶重要的名片之一。
武夷岩茶(大紅袍)的製作技藝是2006年首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技藝,這份技藝讓武夷山廣大的勞動者富了起來。
但傳統技藝是否有效的接續和弘揚,「非遺」傳承人們的「看家手藝」如何能讓更多的後來人所接續和弘揚?如何發揮這些專家的「專業影響力」將武夷茶文化、茶技藝、茶歷史,在「傳」與「承」中傳遞給千千萬萬的人呢?這些引起了鄧局長及茶業局同事們的思考。
經過一段時間的策劃,首屆「傳承者」武夷岩茶(大紅袍)傳統技藝制茶大會隆重舉辦。
鄧局長在「傳承者」活動上致辭
18位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18位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的徒弟,
通過「傳承人講堂」、講茶會、實操技能大賽,
100天的時間,豐富多彩的形式,在互聯網上,
完成了「弘揚傳統技藝」的「傳承」,
實現了文化創新的挖掘和宣傳使命。
制茶大會的啟動儀式、實操比賽網路直播都獲得了300萬以上的觀看次數,而期間的訪問,講茶會等累計到了上千萬的觀看。
活動圓滿結束後,傳承人欣慰的表示,感謝這場活動,讓他們發揮了作用,助力技藝的「傳承」;「傳承者」(徒弟)感慨的表達,感謝這場賽事,在比賽的過程中不僅交流學習了技藝,也激發了自身全面發展的方向。
鄧局長與「傳承者」合影
這場活動再次被鄧局長帶著茶業局的同仁們,還有所有參與活動的有志者們,「玩」出了互聯網傳播的優勢。
3.在品牌的宣傳推廣上「跨界」
如果說從鄉鎮領導調崗至茶業局,是鄧局長的首次「跨界」。那麼在武夷茶品牌的宣傳推廣上,鄧局長更是身體力行,努力讓武夷茶的品牌形象跨向全國,跨出國門。
武夷山茶業局局長鄧崇慧為外交官講解武夷茶
武夷山茶業局局長鄧崇慧參加「大紅袍·中華瑰寶 與世界相遇」主題發布會
伴隨著《武夷山水一壺茶》的主題音樂響起,一位美麗的女士緩緩走到台上,或是以「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的開頭語,向你娓娓講述武夷茶的獨特魅力;或是以一版包含了武夷茶的歷史、技藝、品牌、品鑒等知識的PPT向你專業介紹武夷茶,讓人聽了總是心馳神往。這是近三年來,鄧局長對武夷茶的身體力行的推廣。
「看了鄧局長就能感受到武夷山的美景,聽了她的介紹讓我們就有了要去武夷山喝茶的衝動。」這是一位上海的茶友在參加了「武夷鬥茶」分會場活動後,接受採訪時說的話。隨後,這位茶友真的和他的朋友半年內兩次光顧了武夷山。
通過鄧局長帶領武夷山的推廣團隊在各地鬥茶賽點、會展等多方的推廣,努力讓武夷茶的品牌形象跨向全國,跨出國門的小目標已經實現了一部分:
目前已在馬來西亞、香港、北京、廣州、西安等地設立了幾十家「武夷山大紅袍品牌推廣中心」;
2017年中秋,全球首個海外「武夷茶館」落戶德國法蘭克福,開啟「一帶一路」茶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2018年,「武夷山大紅袍」率先以公共品牌在天貓、京東開設官方旗艦店,對電商平台的規範經營和明碼實價起到了引領示範作用。
鄧崇慧局長向大型茶城經銷商了解岩茶市場情況
力彑
--
將武夷茶品質的堅守和打造
進行到底
夂小
談到產業發展的工作重點,鄧局長說:「要抓好『兩品』,一是品牌,二就是品質,保證優良的品質,才是最重要的。」
1.「生態和品質是武夷茶產業的生命線!」
採訪過程中,我們問到政府在品質和品牌的打造上哪個更優先時,鄧局長毫不猶豫地回答:「生態和品質是武夷茶產業的生命線,沒有了好品質,茶企也好,產業也好,就沒有發展的可能,甚至還有傾覆的危險。」
「茶產業其實也是很脆弱的,每一個茶農、每一個茶企的違規行為,都會對產業造成不同程度的打擊,我們必須居安思危。」談到品質的堅守,鄧局長的憂患意識中是滿滿的責任感。
因此,在工作過程中,作為行業主管部門,茶業局不僅配合做好監管工作,還積極協調和引導企業和茶農的自律行動,組織了茶企茶農「護生態、做好茶、誠經營」的倡議簽名活動。
鄧局長說:「在這方面,武夷山市歷屆市委、政府都非常重視,把生態保護放在第一位,把抓武夷茶的質量提升做為重點,綜合施策,政策鼓勵,保證武夷山茶產業的健康發展,我們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
近年來,鄧局長領導茶業局,在不折不扣執行市委、政府的決策部署中,注重發揮項目帶動的作用,持續以全國綠色原料基地、綠色高產高效、省級產業示範園、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縣等項目為帶動,逐步完善對區域內生態茶園管控技術指導、種質資源保護以及茶業機械研發等科研工作,下大力氣抓好「生態茶園建設」和「品質穩控提升」。
在這個過程中,鄧局長敏銳地發現人才的重要性,在這方面又「玩」出了新做法。
2.讓「人才」和「品牌」緊密聯結
在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人才,是最寶貴的財富。鄧局長深諳這一點。
通過「人才」的發掘、培養、儲備,來反哺武夷茶「品牌」的形象升級,看似互不關聯,實則息息相關。
2017年以來,她積極聯繫溝通協調福建農林大學、當地武夷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等高等院校,建立戰略合作協議,發揮出政校企三方合作上各自優勢並進行整合,從而在茶葉科研項目上、專業論壇培訓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共贏效應;
武夷山茶葉專家庫人才合影
2017年10月,一場武夷山市茶葉專家人才庫的實操考試吸引了當地廣大茶企茶農的眼球,這是茶業局與人社局通過半年的籌備,實施的「茶業人才建庫計劃」,通過同台競技的嚴格考試,28名當地茶界的審評技術人員成為首批武夷山市茶葉專家人才庫成員,之後,他們活躍在武夷山茶事評比、技術培訓、宣傳推廣的各個平台上,成為茶產業技術指導隊伍的生力軍;
2018年,武夷山茶產業「百千萬」培訓工程啟動,得到了茶農茶企的歡迎,「百」是培養一百名專業師資力量;「千」是培訓一千名企業內專業技術人員;「萬」是普及萬名以上的市民茶業知識授課和傳播。
這幾項關乎人才建設方面的措施,讓我們不禁感嘆她在產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眼光和魄力。
武夷山茶業局每年都會組織同事們向全國茶友拜年
面對我們的讚美,鄧局長一直表示,這並非她個人的功勞,她說:「沒有優秀的個人,只有優秀的團隊。」注重培養團隊的工作氛圍,提高工作效率是她在團隊建設中一直堅持的重點。
茶業局的牆上貼著「精神」主題的宣傳語,寫著:「廉潔、敬業、協作、規範、服務、創新」,這也是鄧局長一直以來所堅持的原則和方向。
鄧局長一直將「敬業、協作」的正能量傳遞給團隊的每個人,同時借力專家庫、青年制茶師等,以及與院校的緊密合作,將團隊帶好,將武夷茶的人才建設好,不遺餘力地為武夷茶的品牌添磚加瓦。
談到2019年的工作重點,鄧局長強調依然以品質和品牌為重點,始終堅持以品質為產業生命線,著力推動原產地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規範和使用,圍繞「兩品」做文章,推動產業繼續向前穩步發展。
話題繞回對茶的品質打造時,鄧局長的眼中又眨起了興奮的亮光,她說她遇到了高大上的「玩伴」,要「玩」出一個新高度:那就是在國內知名專家的帶領下,建立武夷山茶產業研究院,首期合作項目是打造「優質安全高效生態茶園」示範基地,將武夷山天造地設的優質茶園和科學的改造及管理相結合,探索出武夷山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道路。她說,武夷山不僅茶好,茶文化的發掘潛力更大,當前國家關於文旅等產業融合的政策會是武夷山茶產業轉型升級的導向動力,這也是武夷山茶產業可發力的一個方向。
「為世界敬上一杯健康生態的武夷好茶!」這是鄧局長在茶行業追夢路上的努力方向。
我們期待,美女局長「玩」出武夷茶的新發展新高度!


※王奕森口述:1959年前的一些茶人、茶事
※我喝過的好茶-1964年碳香老白茶
TAG:茶葉點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