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6首「塞外詩」,一半遼闊,一半豪情,你最喜歡哪一首?

6首「塞外詩」,一半遼闊,一半豪情,你最喜歡哪一首?

塞外,是每一個男兒都嚮往的馳騁之地。

在古代,塞外象徵著征伐,象徵著功名,象徵著豪情。

另外,塞外別樣的風景,也是每一個文人鍾情的對象。在他們的詩詞行間,我們循著時間脈絡,讀懂了不同江南的遼闊天境,讀懂了熱血男兒應有的壯志豪情。

唐·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作為塞外詩作的點睛之作,也是七言絕句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傳唱千年,經典不衰。

整首詩作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豁達廣闊的胸襟和情懷。

《涼州詞》,嚴格意義上講,是個詞牌名。尤其是「涼州」二字,一打眼就知道寫的是塞外風情。除了王之渙的涼州詞,王翰的一首涼州詞,也可算作極品。

唐·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本詩與王之渙的涼州詞不同的是,詞作表面「故作豪放,然悲感已極」。從中也可得見作者用心之深,非比尋常。

這首詩不正面描寫戰爭,卻通過戰前飲酒這件事來表達將士厭戰的悲痛情緒,用筆十分隱蔽曲折以豪邁曠達之筆,表現了一種視死如歸的悲壯情緒。《唐詩別裁集》評論此詩「故作豪放之詞,然悲感已極」。

除了涼州詞,說到塞外詩,王昌齡的《出塞》,和柳中庸的《徵人怨》,自然必不可少。

唐·王昌齡·《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全詩以通俗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尤其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氣度,何其壯哉?由不得明人李攀龍曾推舉它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唐·柳中庸·《徵人怨》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時間都已到了暮春時節,苦寒的塞外卻還沒有看到春天的景象,所見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蕭殺如此,令人凄絕。末句描寫的邊塞山川形勢,低沉幽暗,悲壯壓抑。

塞外,一半是征伐,一半是風光。在這些征伐詩作的背後,還有一些遼闊的景象,令世人稱奇。其中,王維的《使至塞上》,便是其中代表。

唐·王維·《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這首詩作於公元737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這首詩就是作於此次出塞途中。

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了詩人對不畏艱苦,以身許國的守邊戰士的愛國精神的讚美;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描寫的遼闊景象,千百年來,叩擊著每個時代文人的心。

唐·李白·《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尤其是開頭描繪的「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遼闊悲壯之景象,是塞外風光的典型特色。與王維筆端的遼闊,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美的風景,常常藏匿在常人不可及的地方。塞外,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領略,但是詩詞間傳達的縷縷情愫,卻讓我們滿懷欣慰。

讀者們,關於「塞外詩」,大家還能想起哪些?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記得轉發收藏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道 的精彩文章:

《易經》最經典5句話,參透後:點石成金、一生受益!
歷史上,這2位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你最喜歡哪一位?

TAG:文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