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萊曼與居里夫人,女性科學家的道路從不平坦

萊曼與居里夫人,女性科學家的道路從不平坦

來到美國開啟再就業之旅時,英格·萊曼(Inge Lehmann)已經65歲了,她未婚也未有子女,從丹麥來到美國也沒有什麼顧慮和羈絆。她不像自己所熟悉的那些在大地中穿行的地震波,反而更像是大西洋上自由而凜冽的風。

那時,除了丹麥國內專門授予職業女性,且主要得主都是女演員的一個獎項,萊曼沒有任何科研領域的榮譽和褒獎。對於小圈子外的人,她只是一個陌生的普通女性科研工作者,沒人知道她是地球固態內核的發現者。

此前,物理學家居里夫人也曾踏上這片土地,在兩個女兒的陪伴下穿越了整個美國。那時,她已經憑藉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名滿天下,這次豪華美國游又讓她收穫了無數鮮花、讚許、頭銜和獎項。

在20世紀初,同一片大陸見證了兩個同樣天賦出眾的女科學家完全不同的際遇。

舊大陸上的新女性

19世紀末,歐洲正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之中,面對工業革命以來巨大的新式人才需求,以劍橋大學為代表的中世紀大學順應時代的需求重新吹響了復興的號角。女孩開始在這波浪潮中有機會享受到和男孩一樣的教育。女孩應該和男孩一樣進入學校學習,已經被這個時代的歐洲知識分子們所普遍接受。

不過這種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1910年,憧憬著劍橋大學的英格·萊曼來到其下屬的女子學院留學,最終卻由於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而身心俱疲,直接退學告別了學術圈。

萊曼1888年出生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她的家庭曾經湧現出了眾多的藝術家、科學家、政治家,她父親是丹麥實驗心理學的奠基人。

萊曼從小就在自然科學尤其是數學上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到了上小學的年齡,父母把她送到了丹麥歷史上第一所男女同校的私立學校,而她也成為了丹麥最早一批在學校里接受自然科學教育的女孩。

哥本哈根非常之小,生活在那裡的璀璨科學群星們都會有各式各樣沾親帶故的關係。創辦萊曼所在學校的漢娜·阿德勒(Hanna Adler)女士是量子力學時代哥本哈根學派掌門人尼爾斯·玻爾的姨媽,而未來將萊曼重新帶回學術圈的伯樂是玻爾的妹夫。

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量子力學的一代宗師。他與愛因斯坦於1927年第五次索維爾會議上的論戰廣為人知。| AB Lagrelius & Westphal

阿德勒女士相信,不光應該讓男孩和女孩一起接受教育,更應該平等地對待他們。她的每一位學生,無論男女都會學習所有的課程。阿德勒女士和她僱傭的老師們都認為,男孩和女孩在智力上沒有差距,因此他們也樂於給小萊曼更具挑戰性的問題和更加因材施教的輔導,這在當時,甚至讓萊曼的父母感到難以理解。

1867年出生於波蘭華沙的居里夫人(原名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雖然沒有享受到類似的學校教育,但也從家庭教育和自學中獲取了豐富的知識。瑪麗的父親非常注重孩子們的全面發展和思考、自學能力。由於沙俄當局取消了波蘭學校的實驗課,他就把實驗器材帶回家裡,自己教孩子們通過觀察和實驗去探索科學的奧秘。

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與父親和姐妹們,左一為日後的居里夫人,她的束腰非常具有時代特徵。| Helena Sk?odowska-Szalay/Wikimedia commons

無論是瑪麗還是英格·萊曼都獲得了良好的啟蒙教育,並在這些啟蒙教育中收穫了理性主義與人文關懷的思想她們被教育成為一個現代社會的公民而不是封建社會的貴婦。然而,青少年時期優質的教育並未帶來平順的科學之路,成年之後,她們不得不面對大環境對於女性的束縛和要求

居里夫人:

崛起於諾貝爾獎,禁錮為一個符號

和一直在小城市讀書的萊曼不同,瑪麗於1891年離開波蘭來到了巴黎。依仗著大城市找對象的天然優勢,她在這裡結識了自己人生的伴侶皮埃爾·居里。巴黎大學畢業後,瑪麗原本打算回到波蘭謀一個教職,最終因為女性的身份而失敗,索性便留在法國成為皮埃爾的科研夥伴與終身伴侶。

居里夫婦,20世紀法國最重要的科學家夫妻。|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最初,和之前所有曾經在歷史上留名的女科學家一樣,瑪麗更多地被視作皮埃爾的科研助手。這對夫婦被邀請前往倫敦皇家學院做一場有關放射性的報告,居里夫人卻被禁止發言。直到1903年,皮埃爾力排眾議將妻子加入到諾貝爾獲獎名單,這一切才宣告停止。

1903年居里夫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證書。|nobelprize.org

這個前無古人的諾貝爾獎成為了居里夫人在人生黃金期的第一桶金,成為她此後地位的奠基。之後,隨著居里夫人第二枚諾貝爾獎牌徹底讓質疑她的人閉嘴,她開始被人們視為一個真正的科學家了。

如果人生有四季,居里夫人甜蜜而短暫的春天在1906年戛然而止:皮埃爾在這一年因為馬車車禍去世了。

後來,居里夫人繼承夫君的衣缽和教職,成為巴黎大學史上的第一位女性教授和原子時代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家。當時科學的中心已經從巴黎轉移到了以卡文迪許實驗室為代表的英國、以玻爾研究所為代表的丹麥,以及以哥廷根大學為代表的德國。依然是世界文化中心的巴黎急需塑造一位英雄,塑造一位站在人民當中的女性科學家作為新時代的聖女貞德,那個人就是居里夫人。

1921年,來到美國訪問的居里夫人一家,從左至右分別為大女兒伊蕾娜、居里夫人、小女兒愛芙。|Wikimedia commons

成為一個符號之後,居里夫人就不能單單代表她個人了,她更代表了人們心目當中完美的女性科學家,堅強、自信、聰慧、艱苦奮鬥、淡泊名利、只求奉獻不求索取、以攀登科學的巔峰為奮鬥目標的現代聖人。

因此,當守寡的居里夫人和有婦之夫郎之萬陷入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愛關係時,她幾乎被憤怒的法國輿論所吞噬。

輿論總期望女科學家是聖人,是能夠完美平衡事業和家庭,並且面面俱到處理好所有角色的圖騰,可這何嘗不是對於女性的另一種壓迫和異化

英格·萊曼:

孤軍奮戰,與地震學為伴

英格·萊曼沒有皮埃爾這樣堅信男女平等的研究夥伴,也沒有足夠分量的第一桶金,縱然聰明絕頂,她也要面對女性科研工作者所會遭遇的學術天花板,以及各種七大姑八大姨對於生活的親切問候。

萊曼曾一度因為學術圈對於女性的限制而告別科研事業。

1906年,居里夫人永遠失去了摯愛的丈夫那一年,剛好18歲的萊曼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哥本哈根大學的入學考試,但因為曾經退學,她直到32歲才真正獲得學士學位,40歲獲得碩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時已76歲高齡

萊曼於1932年拍攝的簽名照片,此時她已經發現了地球固態內核,只是還沒有公開發表。| earthmagazine.org

相比於人們對於海洋和星空的認識,人類認識地球內部的歷史非常之短。就在萊曼進入大學的那年,科學家才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首次發現了地球的液態地核,此時萊曼也在哥本哈根的家中第一次感受到了地震,正是這一場地震,點燃了她與地震波終身愛情的第一束火花。30年後,她將以「P波」為題目,發表那篇著名的確立液態地核內還有一個固態核心的論文。

P波即是地震波當中的縱波,也是地球物理學家研究地球內部時最好的夥伴。P波在固液氣態內均可以傳播,並且會在不同的界面上折射和反射,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路徑和時間也會不同,所以地球物理學家便通過研究P波來獲得地球內部的結構,而大自然中,地震是大地內P波最常見的來源。

1910年,在劍橋大學留學的萊曼因為女性的身份遭遇了諸多限制而心灰意冷。大病一場後,她便退學回到丹麥成為了一名精算師,通過為保險公司設計數學模型來揮灑自己的數學天賦。

在早期,居里夫人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一個窮字,而萊曼更多的是無人理解和認可。

最終把萊曼從金融圈拉回到科研圈的伯樂,是丹麥的地球物理學家尼爾斯·埃里克·內隆德(Niels Erik N?rlund),也就是尼爾斯·玻爾的妹夫。通過偶然的接觸,內隆德很快認可了萊曼驚人的數學天賦,他於1925年邀請萊曼成為自己的助手,並且讓萊曼負責籌備和管理位於丹麥本土和格林蘭島的地震觀測台。

內隆德更多是作為一名數學家被後人記住。| Wikimedia Commons

在此之前,萊曼從來沒有見過地震儀,但在不到三個月的入職培訓之後,她已經能夠熟練使用地震儀並且深入理解和處理地震儀獲得的數據了。至此之後,地震學就成為了萊曼一生的伴侶

1929年6月7日,紐西蘭南島發生了7.8級地震。萊曼的地震網路在地球內部的一部分區域記錄到了一些P波,而這些波浪並未被之前的模型所預料到。因此她迅速做了一個大膽的推測:這些波浪比在液體核心中傳播速度快,是不是因為地球的核心內部還有液體以外的其他東西?

在計算機尚未出現的年代,要驗證這些猜想只能依靠手動運算。據說萊曼堂兄的兒子曾經親眼見證了她的計算過程。那是一個夏天的下午,萊曼和家人們坐在哥本哈根的花園裡,在野餐桌面上擺滿了用燕麥片盒子臨時做成的卡片,每張卡片上包含了地震的時間、波形的形狀以及它們速度的信息。碾壓完這些卡片後,萊曼驚訝地發現,地球還有一個密度更大的核心位於流體地心之中。而且她精確計算出了這個固態內核的半徑為1215千米。這個數值與如今超級計算機計算出來的結果完全一致

不過出於謹慎,萊曼並沒有馬上宣稱地球核心的新部分是固體,只是說它與之前的液態地核不同。她迅速寫信給當時的地震學權威報告這個結果,卻始終沒有等到回應。厭倦了無盡等待的萊曼1936年獨自發表了這篇著名的論文。這個劃時代的發現很快被許多地球物理學家接受,但直到1947年才進入了地震學的權威教科書

2015年,為紀念萊曼誕辰127周年,谷歌將搜索頁徽標換成了地核特別版。|Google

萊曼一生都以聰明、勤奮、潑辣著稱,她清楚地意識到單槍匹馬的自己在與男性的競爭中是多麼無力,她曾有一句名言:「你應該知道我必須要和多少無能的人進行徒勞無功的競爭!」

女科學家的道路從不平坦

1934年,居里夫人作為一個吃了一輩子射線的人,最終在66歲因再生障礙性貧血而去世。之後她的大女兒和大女婿為居里家族再添了兩枚諾貝爾化學獎,小女婿則再添一枚諾貝爾和平獎。而她培養出來的中國學生施士元先生後來又培養了另一個女性物理天才——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失之交臂的吳健雄先生。她的大女兒和女婿培養出了中國的「居里夫婦」錢三強、何澤慧先生,以及「法楊公」楊承宗先生

一生穿著旗袍做物理的吳健雄,她也是美國物理學會歷史上第一位女性會長。|realitypod.com

1993年,英格·萊曼以接近105歲的高齡去世,作為迄今最長壽的科學家之一,她70歲之後在美國開啟了砍瓜切菜的榮譽收割模式。當美蘇開始進行太空爭霸之後,除了政治上的成果,取得最多的就是地球物理和空間物理上的成果,因此萊曼也活著見證了自己行業的黃金時代。這段時間,她利用衛星的數據和地下核試驗的數據,又陸續發現了諸多成果,並在99歲時寫下了自己的最後一篇論文

來到美國之後,隨著地球物理的黃金時代到來,萊曼也成為了一個需要經常去領獎的科學明星。| ukendt Scanpix

如今,無論是居里夫人從事的原子物理還是萊曼從事的地球物理,投身其中並獲得學位的女性都在增加,但是真正獲得頂尖地位的女科學家依然很少。在最近的中國院士統計中,女院士的比重依然不超過10%,而且比男院士呈現出了更嚴重的領域聚集化老齡化趨勢

大量的女性攻讀完碩士博士學位後在黃金期放棄自己的事業,就像曾經放棄科研進入金融界的萊曼一樣。很多時候,女性科學家和男性科學家之所以拉開差距,就在於當男性科學家開始學術積累時,女性科學家卻不得不更多地投入到照顧家庭和生育中

其實不光是女性科研工作者,幾乎所有事業女性都承受著社會和家庭的雙重期望。一生潑辣的萊曼直接終身未婚,而即使是居里夫人也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兼顧家庭和事業。除了一家人日常的吃喝用度、收入支出,她還因為子女的教育問題專門開辦了一個貨真價實的諾獎級私塾:既然沒有錢也沒有精力去選擇著名的私立學校,那就自己和科學家朋友們親自來教。

年輕時忙著照顧兩個孩子的居里夫人。|Wikimedia Commons

很少有人會去問一個事業成功的男性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但是幾乎所有事業成功的女性都會被問到這個問題。

《第二性》的作者,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波伏娃曾經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造成的。相比於大多數女性,居里夫人和英格·萊曼已經是最幸運的一批,無論她們有如何不同的科學道路,她們都在人生中或早或晚的某個時刻得到了認可。而更多的女性科研工作者要麼早早退出,要麼始終得不到自我實現的機會。

女性的徹底解放,除了政治和經濟的條件外,還有賴於男性和女性觀念的改變、傳統習俗的改變和整個社會的改變

作者:毛毛象

編輯:odette

參考文獻

[法]紀荷.居里夫人:寂寞而驕傲的一生.尹萍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法]艾芙·居里.居里夫人傳.左名徹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法]瑪麗·居里.居里夫人自傳.楊建鄴譯.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3

[美]小本傑明·富蘭克林·豪厄爾.地震學史.柳百琪譯.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

Alanna Mitchell, The Spinning Magnet. New York:Dutton, 20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漲知識學院 的精彩文章:

火星和地球曾經存在過同樣的文明?科學家發現特殊遺迹
宇宙文明是真的可以分級嗎?人類或連第一級都到不了

TAG:漲知識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