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崇禎皇帝自縊後,為什麼有5個廟號?各自都有什麼含義?

崇禎皇帝自縊後,為什麼有5個廟號?各自都有什麼含義?

古代皇帝死後,一般都會評一個謚號、一個廟號,比如大明皇帝朱棣,謚號是文皇帝,廟號起先是太宗,嘉靖朝改為成祖。更厲害的是崇禎皇帝,死後居然有三個廟號。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大順軍攻佔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五月初三日,清攝政王多爾袞進入北京城,為收買漢族人心;命令自初六日始,設崇禎帝後位於帝王廟,合京臣民,哭臨三日,擬上崇禎帝謚曰端皇帝,廟號懷宗。據《謚法》,「慈仁短折曰懷」,崇禎皇帝死時,只有33歲。後來因不稱多爾袞意,遂去廟號,謚上庄烈愍皇帝。

按《謚法》「武而不遂曰庄」,崇禎在遼東多次進行對清戰爭,耗費了明朝巨大的財力和兵力,不但沒有打退八旗,反而在清的打擊下節節敗逃,以至滅亡。「殺身成仁日烈」,李自成大軍打進京城,崇禎自縊,算是殺身成仁之舉。清朝給予崇禎庄烈愍皇帝也算是恰如其分。

北京明朝政權被大順軍推翻以後,崇禎帝的從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權。為了聯絡江南人士對抗清朝。大學士高弘圖上崇禎曰「天蜂通剛明恪儉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追悔前過曰思」,表示要重整山河,對崇禎皇帝的過錯吸取教訓。

但這個政權從一開始就充滿矛盾,閹黨和東林黨的鬥爭非常激烈,趙之龍受人支持,言「思」非美稱,請改崇禎廟號,改謚為毅宗烈皇帝,這個廟號的變政,主要是國為弘光朝內部黨派之爭的結果,當然也揚崇的「殉國烈跡」。

弘光朝滅亡後,全國更加混亂,沒有統一的號召和組織,各藩王紛紛武裝,各自為戰,順治二年南明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權,為鞏國政權,謚崇禎廟號威宗。「猛以剛果曰威,猛則少寬」,掲示了崇禎的狹隘,也是明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崇禎上台打擊了閹黨勢力,但那只是為了收回旁落的皇權,隨著閹黨勢力的削弱,他防大臣權重甚於消除宦黨餘孽,剛愎自用,視事大臣如草芥,大臣將相用舍皆取獨斷,十七年中用首輔至50人。無知人之明,又好誅殺大臣,誅總督7人,戮巡撫1人。對崇禎來說,威宗是一個比較切合實際的廟號。

崇禎皇帝死後,各政權出於號召和名正言順,紛紛給崇禎上謚,有了懷宗、庄烈帝、思宗、毅宗、威宗等稱號。清統一後,由於高壓和正統思想的鬥爭,清謚廟號在正式出版和清認可的出版物中使用,南明謚廟號只出現在明遺老的著作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天下 的精彩文章:

此人20歲做軍政委,許世友是他的副軍長,若不犧牲能授上將
抗戰時期,八路軍與新四軍誰的級別更高?不說還真不知道

TAG:文史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