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瓷上的色斑:特別的造化之美

古瓷上的色斑:特別的造化之美

自然界的顏色不會都以均勻形式出現,古人很早就會發現這一點。在陶瓷釉色的追求中,斑狀釉色的出現可能是個偶然,但追求變化,追求自然的主觀願望,使古陶瓷的偶然最終會走向必然。

(東晉 青釉褐斑四系壺 故宮博物院藏)

色斑在陶瓷上的出現意在打破傳統的平衡。單一色澤的陶瓷在某時刻會讓人略感疲憊。追求色澤變化,尤其是自然的色澤變化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成為工匠們的願望。當其願望最終實現,原來陶瓷可以具有另一類審美。

(唐?黃釉綠斑席紋執壺 故宮博物院藏)

自唐代起,當西域的拍鼓拍響了迷人的節奏之時,花釉悄然登場,在夢幻般的旋律中增加了夢幻般的色彩。這種斑駁陸離的釉色,傳達著說不清道不明的美學特質,讓古人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讓古人不再囿於一種傳統的思維模式,開放思想,探索新路。其實,這種探索總是斷斷續續的,因為不是主流,時而被主流社會拋棄,亦屬正常。

(唐?月白釉褐斑大罐 故宮博物院藏)

色斑類瓷器,如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孤芳自賞,天長日久,繼而有人欣賞。作為陶瓷美學中的獨樹一幟,色斑給社會以啟迪。因為有啟迪,才有探索;有探索,才有成功;中國陶瓷美學的成功其實正是來源於古人襟懷的開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唐?黑釉藍斑拍鼓 故宮博物院藏)

唐色斑作品首推拍鼓。故宮博物院的唐黑釉藍斑拍鼓,早年就被定為國寶,可見其受重視程度。此鼓長近60厘米,鼓身起弦紋七道,中間細兩頭粗,粗細比例懸殊,黑色器身不嚴謹、不規則的裝飾有狀如巴掌大的色斑,明亮搶眼,異域風采明確。

(北宋 黑釉褐斑罐 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宋代陶瓷裝飾百花齊放,民窯八大窯系南北均衡。南方龍泉窯、景德鎮窯、吉州窯、建陽窯與北方耀州窯、定窯、磁州窯、鈞窯等相互呼應,充分體現了南北方相同的美學追求中微妙的差異。民間宋瓷總體上的追求呈世俗態勢,崇尚艷俗的普遍審美。不論刀刻還是筆繪,紋飾的表達反映了宋代人的內心世界,花草魚蟲、翎毛走獸都是宋瓷的自由天地。

(北宋?黑釉鐵鏽斑瓶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只有一點例外,在宋磁州窯風行的華北地區,主要在河南河北兩省,有一類瓷器以很個別的審美情趣,小幅沿襲了唐花瓷的風格,這就是鐵鏽斑。鐵鏽斑裝飾有別於宋代主流的具象手法,完全一幅抽象繪畫。這類作品分兩類,一類色斑呈無規律分布,如大英博物館的黑釉鐵鏽花斑圓腹瓶);一類則呈有規律分布,如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的同類作品。

(金代?黑釉鐵鏽斑碗 山西平朔考古隊藏)

在鐵鏽花裝飾中有一類常見的碗,其鐵鏽花裝飾一般五瓣呈現,宛如盛開的花朵。這種碗民間有一極俗的稱謂,叫「狗舔碗」。主要是其色斑上寬下窄,如舌舔狀,故有如此形象的俗名。1985年,山西省朔州市出土過一隻。這類碗地域性較強,僅在華北地區發現,應為地方流行產品。

(金代?黑釉褐斑梅瓶 觀復博物館藏)

過去曾很長一段時間錯誤地認為,鈞窯是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窯乃窯變藝術而不可控制。但細觀鈞窯,這一說法無法成立。幾乎所有鈞窯帶色斑作品都可以清晰看出其紅色呈現時的筆觸。

(元代?青白釉褐彩荷葉形蓋罐一對 首都博物館藏)

實際上,飛青裝飾並非單獨出現。再早一點的南宋,景德鎮窯青白瓷上已有褐斑裝飾,手段布局近同,只不過青白瓷褐斑與青瓷褐斑比較起來,前者過於強烈,後者顯得溫和了許多。青白瓷褐斑作品明顯多於龍泉青瓷褐斑作品。北京市丰台區金代塔基出土一對宋末元初的青白釉褐斑荷葉罐為其中典型。景德鎮這類點彩作品可以上溯至五代,北宋也較為流行。

(明永樂?內紅釉外釉里紅點彩紋碗 )

(江西省景德鎮珠山官窯遺址出土)

明朝整個一朝,未見色斑作品再佔有一席之地。漢人的務實精神引領景德鎮制瓷業,帶有畫意的作品統治了瓷業江山,要不是近年景德鎮珠山明代官窯遺址出土一件紅斑大碗,我們真不能想像景德鎮在明初還做過這樣的探索,儘管這個唯一的紅斑大碗裝飾得有些可笑,但正是有這樣的錯誤,人類才得以正確前行。

(清康熙?虎皮三彩撇口碗 故宮博物院藏)

虎皮三彩。康熙一朝恢復、創新的品種最多,虎皮三彩算是創新。虎皮三彩是素三彩的變種,它將素三彩的一貫陪襯地位升至主角,讓黃綠紫三色盡情展現,讓沒有規律形成規律。這種斑狀三彩被譽為虎皮三彩,名稱取其意並非取其形。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飾迦 的精彩文章:

秦漢瓦當,大美!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