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四禪八定(1)初靜慮

《瑜伽師地論》四禪八定(1)初靜慮

《瑜伽師地論》四禪八定(1)

初靜慮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三

一、釋經說

一、一、四靜慮

一、一、一、初靜慮

一、一、一、一、釋離欲

複次此中離欲者;欲有二種:一者煩惱欲,二者事欲。離有二種:一者相應離,二者境界離。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八(之上):「複次此中離欲者下第二廣辨八定。於中初解八定,後約靜慮及與無色相對辨異。前中初釋初靜慮中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靜慮具足安住。二欲二離者,貪名煩惱欲,五塵名事欲。對治起時與不貪俱名相應離,厭背五塵名境界離。」

「複次此中離欲者」,在離欲當中,「欲有二種」,欲有二種不同。「一者煩惱欲,二者事欲」就是這兩種欲。「煩惱欲」是我們心裏面的欲,心裏面有愛、有貪是煩惱欲。「事欲」就是色聲香味觸,這個煩惱欲活動出來有色聲香味觸可欲。若只限於內心叫做「煩惱欲」,如果有了行動就叫做「事欲」。

「離有二種」,一者「相應離」,「相應離」就是你的煩惱欲。心也不是善也不是惡,是無記性的;但是貪心出來了,無記性的心和貪在一起合作,叫作「相應」。現在與心相應的煩惱若棄捨了,叫「相應離」;這是從心裏面離欲。

「二者境界離」,第二個離欲,厭背五塵色聲香味觸,就是沒有欲的行動。

沒有色聲香味觸,心裏面還有妄想,就是只有境界離,沒有相應離。如果修不凈觀的話、修四念處,心裏面的煩惱也消滅了,叫做「相應離」。這是把「欲」和「離欲」說得非常清楚。

延伸閱讀:

事欲、煩惱欲:

1、《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七:云何「由念、正知遠離諸欲」?謂斷事欲及斷煩惱欲故。

云何「斷事欲」?謂如有一於如來所證正法、毘柰耶中得清凈信,了知居家迫迮,猶如牢獄,思求出離,廣說乃至由正信心,舍離家法,趣入非家;然於欲貪猶未永離。如是名為斷除事欲。

云何「斷煩惱欲」?謂彼既出家已,為令欲貪無餘斷故,往趣曠野山林,安居邊際卧具,或住阿練若處,乃至或在空閑靜室,於諸事欲所起一切煩惱欲攝妄分別貪,為對治故,修四念住。或復還出,依近聚落、村邑而住,善護其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而入聚落。或復村邑遊行、旋反、去來、進止,恆住正知,為解睡眠及諸勞倦,彼即於是四念住中善安正念為依止故;為欲永斷欲貪隨眠,修習對治。又即以彼正知而住為依止故,遠離諸蓋,身心調暢,有所堪能,熾然方便修斷寂靜。彼由如是念及正知為依止故,便能證得煩惱欲斷,遠離諸欲,乃至於初靜慮具足而住。如是能於受用欲樂行邊──劣、鄙、穢性諸異生法,若斷、若知。

2、《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八:「今此頌中,云何正信能越暴流?謂如有一,為欲了知諸欲過患,聽佛所說若弟子說所有正法,聞是法已,獲得正信,便生欲樂。為斷事欲及煩惱欲,遂能棄捨居家事欲,正信出家,往趣非家。既出家已,為欲斷除煩惱諸欲遠離而住,彼由熾然勤精進故,乃至修習正思惟故,斷煩惱諸欲,得離欲定地。如是正信為依為導,便能越度諸欲暴流。」

3、《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八:「云何貪恚乃至尋思別縛諸欲,猶如世間摩魯迦條纏繞林樹?謂略說有六種別欲。或有身手力所引致,現在事欲。謂居家者,所有諸欲。於此境界,用此為緣,發生貪恚。或有從他所得種種現在事欲,謂為活命而出家者,所有諸欲。於此境界,用此為緣,發生欣悅。或有過去未來事欲,謂忽自勵而出家者所有諸欲。於此境界,用此為緣,發生憂戚。或有所余諸煩惱欲。略有二種:謂於欲界自體,及資身命。或有未斷妄分別貪。謂由正信而出家者,寂靜閑居於塵夜分所遭眾事。於此境界,用此為緣,便生驚怖,身毛為豎。或有未斷妄分別貪。所謂即此補特伽羅至晝日分,於外色聲香味觸境,用此為緣,發生意地所有尋思。」

4、《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九:「又諸欲自性,略有二種:一者,事欲;二者,煩惱欲。事欲有二:一者,谷;彼所依處,謂田事。二者,財;彼所依處,謂金銀等事。何以故?諸求谷者,必求田事;諸求財者,必求金銀等事。求金銀等復有二種:一者,事王。二者,商賈。求谷、求田,方便須牛。求財事王,方便須馬。求財商賈所有方便,若金銀等共相應者,謂諸寶珠。金銀異類不相應者,謂環釧等。此舉最勝。若買賣言說事務,當知亦爾。積集如是財谷事已,受用戲樂所有助伴,謂諸女色。若未積集,招集守護及息利中所有助伴,謂諸僮僕。如是財谷積集廣大,於此處所耽樂不舍。如是一切,皆名事欲。煩惱欲者,諸於事欲隨逐愛味,依耽著識,發生種種妄分別貪。又於事欲由煩惱欲,令心沉沒,成下劣性。若彼事欲變壞散失,便生諸漏,愁嘆憂悲種種苦惱纏繞其心。彼由如是,於現法中諸漏蔽伏,無有對治;猶如船破水漸盈溢,招集當來生老病等種種苦惱。」

5、《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三::勝義欲者,謂愛,何故世尊說色等名欲?:是欲具,故名欲。如樂具名樂,垢具名垢,漏具名漏,此亦如是。:何以得知勝義欲唯是愛?:由阿笈摩故。如尊者舍利子說伽他言:「世諸妙境非真欲,真欲謂人分別貪,妙境如本住世間,智者於中已除欲。」爾時,有一邪命外道不遠而住,實時以頌詰舍利子言:「若世妙境非真欲,說欲是人分別貪,苾芻應名受欲人,起惡分別尋思故。」時舍利子報外道言:「起惡尋思,實名受欲。」復為外道說伽他言:「若世妙境是真欲,說欲非人分別貪,汝師應名受欲人,恆觀可意妙色故。」時,彼外道默不能報。故知實欲是愛,非境。

6、《雜阿含經》卷第十八·四九〇經: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欲者。云何為欲?」舍利弗言:「欲者,謂眼所識色可愛、樂、念,染著色。耳聲、鼻香、舌味、身所識觸可愛、樂、念,染著觸。閻浮車!此功德非欲,但覺想思惟者。」是時,舍利弗即說偈言:「非彼愛欲使,世間種種色,唯有覺想者,是則士夫欲。彼諸種種色,常在於世間,調伏愛欲心,是則黠慧者。」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欲耶?」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離欲: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七:「複次,諸靜慮,離欲所顯。當知離欲略有六種:一、自性離欲,二、損減離欲,三、任持離欲,四、升進離欲,五、愚痴離欲,六、對治離欲。自性離欲者,謂:於自性不凈非所受用事中諸厭背性。又於苦受,諸厭背性。又若已離初靜慮染,住於第二靜慮等中,於尋伺等,諸厭背性,是名自性離欲。損減離欲者,謂:兩兩交會習淫慾法,除熱惱已,諸厭背性。如是等類所余應知,皆名損減離欲。任持離欲者,謂:諸有受用美妙飲食,極飽滿已,於余飲食,諸厭背性。如是等類所余應知,皆名任持離欲。升進離欲者,謂:已獲得勝上財寶或尊貴位,於餘下劣諸厭背性。如是等類所余應知,皆名升進離欲。愚痴離欲者,謂:於涅盤甚深功德不能解了,遂於涅盤生厭背性。如是等類所余應知,皆名愚痴離欲。對治離欲者,謂:由厭壞對治故,或由斷對治故,或由持對治故,或由遠分對治故,或由世間、出世間道斷諸煩惱,如是皆名對治離欲。」

一、一、一、二、釋離惡不善法

離惡不善法者,煩惱欲因所生種種惡不善法,即身惡行、語惡行等、持杖持刀、斗訟諍競、諂誑詐偽起妄語等。由所彼故,說名為離惡不善法。

成就初靜慮以後可以斷除十惡法。「離惡不善法」是什麼意思呢?「煩惱欲因所生種種惡不善法」,內心裏面的煩惱欲,以此為因所生出來的種種的惡不善法,那就是十惡法。煩惱欲是能生,種種惡不善法是所生的。

「種種惡不善法」是什麼呢?「即身惡行」,就是生命體表現出來的殺、盜、淫……這些種種傷害人、傷害自己的行為。「語惡行」,就是語言上說了很多不合道理的語言。「持杖持刀、斗訟諍競、諂誑詐偽」,什麼叫做身惡行呢?就是拿著杖、或者拿著刀,要傷害對方。「斗訟」,就是兩方面有戰鬥起來,「訟」者諍訟;當然這也可以說是通於身、口。「諍競」,語言上大家鬥爭起來了。「諂誑詐偽」,或者表現出來的語言是諂媚、諂曲、欺誑、「詐偽」,欺詐的、虛妄的這些事情。「起妄語等」,發起了這些虛偽的語言;這就是「語惡行」。

「由斷彼故,說名為離惡不善法」,由於斷除這些種種的不善,說名為離惡不善法。

延伸閱讀:

1、《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三:云何名為「惡不善法」?謂諸貪慾及貪所起諸身惡行、諸語惡行、諸意惡行。若諸瞋恚、若諸愚痴、及二所起諸身惡行、諸語惡行、諸意惡行。是名種種「惡不善法」。

2、《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云何名為:惡不善法?謂欲纏染污身、語、意業,是身、語、意惡行所攝,及能起彼所有煩惱。」

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云何名為四種天道?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一天道。離欲惡不善法者:問:得初靜慮時總離欲界一切法,何故但說離欲惡不善法耶?答:1.惡不善法以為上首,總離欲界故作是說。2.複次,惡不善法違害聖道自性應斷,彼若斷已不復成就,是故偏說。諸有漏善無覆無記,不違聖道非自性斷,彼若斷已猶可成就,是故不說。然有漏善無覆無記,斷惡不善時亦隨說斷,同一對治故,一時斷故,如燈違暗非炷油器,而破暗時亦能燒炷盡油熱器。3.複次,惡不善法難斷難破難可越度,是故偏說。4.複次,惡不善法多諸過患熾盛堅牢,是故偏說。5.複次,惡不善法離欲染時,極為障礙留難系縛,如暴獄卒故偏說之。6.複次,諸瑜伽師專為斷彼惡不善法修初靜慮,是故偏說。7.複次,諸瑜伽師憎惡彼故,總舍欲界,故偏說離惡不善法。8.複次,惡不善法上地所無,故偏說離。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唯說離欲惡不善法。

問:此中何者是欲?何者是惡不善法耶?答:1.事具欲是欲,煩惱欲是惡不善法。2.複次,欲謂五欲,惡不善法謂五蓋。3.複次,欲謂欲愛,惡不善法謂欲界諸餘煩惱。4.複次,欲謂欲尋,惡不善法謂恚害尋。5.複次,欲謂欲界,惡不善法謂恚害界。6.複次,欲謂欲想,惡不善法謂恚害想。7.複次,欲謂欲愛,惡不善法謂即欲愛。此即說離種種欲愛。」

4、《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三:「問:何因緣故初靜慮中說離欲已,復說遠離惡不善法?答:為欲顯示諸欲自相故,及為顯示諸欲過患相故。過患相者,由彼諸欲發起惡行,墜墮極下惡處所故,說名為惡,違善生故複名不善。復有差別,為欲顯示煩惱雜染斷故,及為顯示先所積集業雜染斷故。復有差別,為欲顯示諸在家者受用事門諸欲斷故,及為顯示諸出家者由尋思門諸欲斷故。復有差別,為欲顯示欲尋思斷故,及為顯示恚害尋思斷故。復有差別,為欲顯示外道諸仙所得相故,及為顯示離彼退已行呪詛故。」

5、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十七(之下):「景云:『亦同外道說名離彼退已行呪詛等,名離惡不善。』泰云:『外道初能離欲得五通相,及為顯示離彼退已行呪詛,名離惡不善法。』」

一、一、一、三、釋有尋有伺

有尋有伺者;由於尋伺未見過失,自地猶有對治欲界諸善尋伺,是故說名有尋有伺。

想要成就初靜慮,需要用尋伺去除欲恚害,因此沒有看到尋伺的過失,初靜慮的自地還有對治欲界的離欲、離恚、離害的善尋伺,「是故說名有尋有伺」,所以說初禪是有尋伺的。

延伸閱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有尋有伺者:與尋俱法名有尋,與伺俱法名有伺。」

一、一、一、四、釋離生喜樂

一、一、一、四、一、離

所言離者,謂已獲得加行究竟作意故。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八(之上):「所言離者,謂已獲得加行究竟作意故者:得第九無間故,能離諸不善法,故名為離。」

「所言離者,謂已獲得加行究竟作意故」,這位禪師最初學習了相作意、然後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遠離作意」斷除上品煩惱,「攝樂作意」斷除中品煩惱,「觀察作意」斷除增上慢煩惱,「加行究竟作意」斷除下品煩惱;把欲界的煩惱分成三品,這三品煩惱完全消滅了叫做「離」,「謂已獲得加行究竟作意故」,所以叫做「離」。

一、一、一、四、二、生

所言生者;由此為因,由此為緣,無間所生,故名離生。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八(之上):「所言生者由此為因緣無間所生故言離生者,由得第九無間道離欲惡盡,從此無間得彼加行究竟果作意,俱時有喜樂生。」

解釋什麼叫做「生」。「由此為因」,就由加行究竟作意的因。「由此為緣」,這個因和緣有什麼不同呢?以奢摩他為因,以毘婆奢那為緣,以止觀;或者以毘婆奢那為因,以奢摩他為緣,就是這二個法,這二個法就是止觀了。「由此因緣,無間所生,故名離生」,「無間所生」就是止觀到這時候成功了,沒有第三法參雜在裡頭,沒有這個間隔就生出來所成就的功德了,這叫「無間所生」。「故名離生」就因離而有生,這是解釋「生」。

延伸閱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離生者:問:上地中離勝妙清凈過初靜慮,何故唯說此名離生?答:1.此中舉初以顯後故,作如是說。世尊有處舉後顯初,如說:「云何非自他害,謂在非想非非想處。」如舉初後始入已度、加行究竟應知亦爾。2.複次,初得離生髮希奇想,後時不爾故作是說。3.複次,以初靜慮唯從離生,後諸靜慮亦從定生。從離生故名為離生,如水生者說名水生,陸地生者說名陸生。4.複次,初靜慮離二無漏定為眷屬故獨名離生,謂未至定、靜慮中間。5.複次,初靜慮離是後離門、所依、加行、因本、道路,及安足處獨得離名。6.複次,初靜慮離牽引任持,長養後離獨得離名。7.複次,初靜慮離是後諸離生、緣、集、起獨得離名。8.複次,上地諸離決定依止,初靜慮離得及前起故,初靜慮獨得離名。9.複次,諸瑜伽師離欲界染起初靜慮現在前時,歡喜踴躍勝於後時故,獨名離。如饑渴人初得飲食,雖復麤惡而生歡喜,勝於後時得美飲食。10.複次,三種行者依初靜慮得入離生、得果、練根,及盡諸漏故獨名離。三種行者,謂具縛者、分離欲者、全離欲者。11.複次,為令疑者得決定故,獨立離名。如欲界中有尋有伺,有諸識身、尊卑、眷屬,初靜慮中亦有此事(欲界具五識身,初禪無鼻、舌二識)。或有生疑如欲界無離,初靜慮亦爾,為決此疑說初靜慮有離非欲。12.複次,欲界無離近對治彼,故初靜慮獨立離名。13.複次,唯初靜慮能離三界一切煩惱獨立離名。14.複次,唯初靜慮有四沙門果道、九遍知果道、具三十七菩提分法,故獨名離。15.複次,唯初靜慮能離所有苦根、憂根,男根、女根,無慚、無愧,食愛、淫愛,五蓋、五欲,慳貪、嫉恚,五蘊、十二處及十八界等故獨名離。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唯初靜慮獨名離生。

一、一、一、四、三、喜樂

言喜樂者;謂已獲得所希求義,及於喜中未見過失、有欣有喜。一切麤重已除遣故;及已獲得廣大輕安,身心調暢有堪能故;說名喜樂。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八(之上):「言喜樂者謂已獲得所希求義故等者。景云:樂是喜受非倚數也,謂此喜受令身適悅名樂。基云:此據利根第九解脫道,是入根本靜慮人,故言生喜樂。若鈍根人第九解脫道居近分定已後,方能入根本起生喜樂。」

喜受、樂受是初靜慮的功德,尋伺是它的因,離生是它的作用。「言喜樂者」,這就是所生;生什麼?就是生出「喜樂」來。「謂已獲得所希求義,及於喜中未見過失」,為什麼會歡喜呢?就是已經成就了所希求的果,希求得初禪,初禪成就了心裡歡喜。「謂已獲得」所希求的果,「及於喜中未見過失」,歡喜也是一種過失,現在還沒有看到;所以他也就有了喜。「有欣有喜」,欣就是喜而說「有欣有喜」,「欣」有個次第的意思,逐漸的逐漸的生起來歡喜,不是頓然間就有歡喜的。因為逐漸的修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功夫逐漸增長,就把煩惱逐漸的消除了;喜也因此而逐漸的生出來。

「一切麤重已除遣故」,因為把欲煩惱的麤重已經破除了,煩惱一破除去了,生理上、心理上就有變化,就是感覺到快樂。麤重除遣所以就生出來是喜。「及已獲得廣大輕安,身心調暢有堪能故」,已經得到了廣大的輕安,周遍身體乃至沒有一個汗毛孔不快樂、不喜樂的啊!廣大的輕安樂。身也調暢、心也調暢;若有阻礙就不調暢;沒有阻礙,這時候周身的地水火風乃至到內心通通都是調暢的。

非佛教徒或者是外道,靜坐的時候不完全是調心,也調氣,氣在周身動,就會感覺到快樂。但是佛教裡面,小小的調身還是可以的,而應該努力地調心,把心裏面的欲除掉了;欲除掉的時候心就是調暢了,心調暢、生理受心理的影響也調暢了,所以身心調暢。外道多數是偏重於調身,就是用氣在周身動;當然這件事調得好也可能是不錯,若搞錯了就危險,也是個事情。佛陀是大智慧,主要是要我們調心。

「有堪能故」,若是得了身心調暢,廣大輕安的奢摩他,這個時候有堪能,有修學止觀的能力。「有堪能故,說名喜樂」,這就叫作「喜樂」。

延伸閱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喜樂者:喜謂喜根,樂謂輕安樂。複次,喜受蘊攝,樂行蘊攝。」

一、一、一、五、釋初靜慮具足安住

一、一、一、五、一、初

所言初者;謂從欲界最初上進創首獲得,依順次數說名為初。

「所言初者」,「初靜慮」這個「初」字怎麼講呢?「謂從欲界最初上進創首獲得」,「謂」就是說,欲界的人,「最初上進」這是最開始的時候,這個時候修成功了,「創首獲得」就是最初得到的就是初禪。「依順次數說名為初」,依順次說;一開始首先開創穫得的根本定,依四禪八定的順次別來說,這是第一個得到的根本定所以名為初。

延伸閱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初靜慮具足住者,謂得、獲、成就初靜慮善五蘊,得、獲、成就名具足住。」

一、一、一、五、二、靜慮

言靜慮者;於一所緣,繫念寂靜,正審思慮,故名靜慮。

「言靜慮者」,解釋什麼叫作「靜慮」。「於一所緣,繫念寂靜,正審思慮,故名靜慮」,選擇一個所緣境;或者是用出入息做所緣境,或者是有其它的所緣境。在這個所緣境上「繫念寂靜」,怎麼樣安住在所緣境上呢?這一念心如何安住在所緣境上?用「繫念」。把所緣境顯現在心裏面,叫作「念」。

兩件事情綁在一塊叫做「系」;心和所緣境用「念」就是個繩子,把它綁在一起,這叫作「繫念」。初開始的時候,心不容易安住在所緣境,要特別努力的安住在所緣境,所以用這個「系」來表示,就好像用繩子綁住了似的。

安住在所緣的時候,「寂靜」,不要有其它的妄想叫「寂靜」,這就是奢摩他了。「正審思慮」,這就是毘缽舍那了;這時候還要努力地去思慮、去觀察,思惟欲界是不凈,色界天初靜慮是非常微妙、非常安樂,「正審思慮」。「故名靜慮」就是止觀的意思。

一、一、一、五、三、具足

言具足者;謂已獲得加行究竟果作意故。

所謂具足方面,是指行者已經獲得加行究竟果作意。

一、一、一、五、四、安住

言安住者;謂於後時由所修習多成辦故,得隨所樂、得無艱難、得無梗澀,於靜慮定其心晝夜能正隨順趣向臨入,隨所欲樂乃至七日七夜能正安住,故名安住。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八(之上):「乃至七日七夜能正安住者,基云:明入定能至七日夜安住也。何故不言多時唯言七日等者,謂欲界中段食絕七日故,若過七日出定已其身即壞,故不得經多時。又且得爾所而方入滅定不廢多年月也,若過七日已出定其身即壞,若七日內出定其身不壞,今約不壞時為論但言七日。問曰:過七日已入滅定,若爾出定應死?義曰:不然,多時入定定力持故不死,今亦出定即入有心定故亦不死。問曰:亦出滅定,滅定不持力故身為壞不壞耶?答曰:壞。」

「安住」怎麼講呢?「謂於後時」,初開始得初禪的時候還不圓滿,繼續的入定,繼續練習入、住、出;入於初禪裡面,在初禪裡面安住,然後又從初禪裡面出來,就常常這樣訓練自己。訓練久了,「多成辦故」,成就了初禪。

「得隨所樂、得無艱難」,成就了所歡喜的境界,要入禪就入禪,要出禪定就出禪定,我要安住在禪定里就安住在禪定,能隨意自在。「得無艱難」入、住、出初禪都不感覺困難。「得無梗澀」就是沒有障礙入、住、出初禪。

「於靜慮定其心晝夜能正隨順」,對於得到初靜慮定,「其心晝夜」不管是白天是夜間,「能正隨順」能夠沒有錯誤的隨順禪、趣向禪、臨入禪;能順、能向、能入,入於禪定裡面。

「隨所欲樂乃至七日七夜能正安住」,隨自己的歡喜,想要入禪定八個鐘頭,就能在禪定里安住八個小時;隨自己的歡喜,乃至到七日七夜入定在禪定裡邊,「能正安住」,能這樣作能作到,都是快樂的,「故名」叫作「安住」。

喜歡作者請掃碼

文|觀諸法如 校勘|如義 排版|如梵 編輯|如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佛菩薩的神通 知心差別智通(1)辨差別
唐招提寺造象藝術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