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侯甬堅:修築統萬城——亂世中的超常創造

侯甬堅:修築統萬城——亂世中的超常創造

統萬城的創建者也即大夏國的創立者——匈奴族後裔赫連勃勃。赫連勃勃少年時和父親劉衛辰住在河套內的悅跋城,卻遭到北魏軍隊的突襲,當時部落奔潰,父子驚遁,其父為部下所殺。《魏書·鐵弗劉虎列傳》記述:「先是,河水赤如血,衛辰惡之,及衛辰之亡,誅其族類,並投之於河。」赫連勃勃逃了出來,但他不會忘記悅跋城的血光之災。

之後,赫連勃勃在一次次戰場廝殺中長大並走向成熟,他和他的將領、族眾,在父輩拼殺過的朔方之地崛起,於407年建立了大夏政權。他們敢於和勢力強大的拓跋魏對抗決戰,從後秦政權手中奪得了安定(今甘肅涇川北)等城,從東晉軍隊手中奪下了關中名城長安,還滅掉了西邊的西秦政權,這都體現了十六國時期「先據一方,自立基本,乃圖進取」的對抗特點。大夏政權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在紛亂的戰事中,抓住時機,徵發嶺北夷夏十萬人,修築了高大堅固的都城——統萬城。

1

「朕在統萬,彼終不敢濟河」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記述,413年,統萬城建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具體位置在今無定河上游與納林河交匯的北岸,位於內蒙古和陝西交界處。《元和郡縣圖志》卷4引《十六國春秋》原文:「赫連勃勃北游契吳,嘆曰:『美哉,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馬領以北,大河以南,未之有也!』」稱讚的便是統萬城城址所在的契吳山、朔方水、黑水之間水草豐美的地理條件。

大夏國建立後的第十年(418),大夏軍隊攻下長安城,群臣勸都長安時,赫連勃勃說:「東魏與我同壤境,去北京裁數百餘里,若都長安,北京恐有不守之憂。朕在統萬,彼終不敢濟河,諸卿適未見此耳!」相對於長安,赫連勃勃視統萬城為北京,北魏在河東(故稱東魏),這段話也透露出當年統萬城選址之用意,在於阻止北魏軍隊進入河套。因此,可以說統萬城城址選建在朔方水北岸,乃是基於赫連勃勃的遠見和勇敢,413—425年也正是大夏國興盛穩定時期。425年赫連勃勃故去,其子赫連昌為夏王,局勢很快發生了變化。

2

通體採用獨特建築材料——白土

在陝西省靖邊縣統萬城遺址的多次考察中,每遇晴天,城牆就格外耀眼,其牆土有白土之稱。在西漢上郡管轄的13個縣中,就有一個白土縣,說明當地的白土很有來歷。2010年3月29日,課題組成員在遺址之上的內蒙古烏審旗巴圖灣鎮的「八一牧場」附近,找到了一處挖取白土的大坑,當地人介紹這種白土質地堅硬,在燒磚普遍使用前曾作為建築材料來使用。無定河邊的白城則村村民介紹說,統萬城遺址以北兩三公里處就有白土的天然分布,早先的村民從遺址搬遷下來的時候就曾用白土築房。

大夏國採用白土修建了統萬城,當時只能就地取材,做法也只能汲取當地的營造經驗。《赫連勃勃載記》說「初,屈孑性奢,好治宮室」,及至修築統萬城時,達到了「城高十仞,其厚三十步,上廣十步,宮牆五仞,其堅可以礪刀斧」的效果。營造技術主要體現在夯土板築、架梁升高方面,工程規模則集中在獲取巨量土方、速送白土到施工面上。史載「蒸土以築都城」之意,推測是對強烈日照下,數萬人參與的熱氣騰騰的築城勞作場面的形象描述。有關人士做出的解釋是,為配製三合土,或熬制糯米汁,或蒸土以殺植物種子等,但缺乏史實予以印證。

3

統萬城的失陷

426年,北魏世祖拓跋燾率軍西伐,適逢冬至之日。夏王赫連昌領軍出城迎戰,「世祖馳往擊之,昌退走入城,未及閉門,軍士乘勝入其西宮,焚其西門。夜宿城北。明日,分軍四齣,略居民,殺獲數萬,生口牛馬十數萬,徙萬餘家而還」。由於守城將士的反擊,北魏將士被趕出西門,住在城外的大夏國居民及其養殖的牛馬,卻被北魏將士擄去許多,但統萬城沒有被攻破。

427年,拓跋燾再次率軍西伐,已確定採用輕騎奔襲加誘敵的戰術。史載,群臣齊聲勸諫:「統萬城堅,非十日可拔,今輕軍討之,進不可克,退無所資,不若步軍攻具,一時俱往。」拓跋燾堅信已定的戰術為上策,遂領軍前來,至統萬城外黑水低洼處潛伏下來。魏軍一再示弱以後,激起了出城作戰的赫連昌的求勝心理,結果遭遇魏軍夾擊,拓跋燾又身先士卒,魏軍異常勇猛,最後獲得「昌軍大潰,不及入城,奔於上邽,遂克其城」的勝局。

於此可見,魏軍並沒有對統萬城展開攻城之戰,統萬城失陷的原因在於赫連昌不守城,出城後並不能掌控戰事,屢屢出現敗陣及落荒而逃的糟糕局面。赫連勃勃死後,諸子不和,人心渙散,軍士缺乏訓練,雖有高大堅固的城池,亦不能挽回人力的不足。拓跋燾繞觀已得手的統萬城,對左右人員說:「蕞爾小國,而用民如此,雖欲不亡,其中得乎?」

413—418年,大夏國修築的統萬城匯聚了赫連勃勃集團的三個心愿:在長期的戰鬥中獲得人身安全保障、安全收藏並享受已獲財富、展示作為都城應有的國家威儀和力量。

《赫連勃勃載記》稱赫連勃勃「性奢,好治宮室」,這似乎與他的出身、與他少年時從血腥的屍首堆里逃出來的經歷相關。大夏國建立時,他不贊同臣屬們「專固一城」的經略方式,直到諸州建立,基礎牢固,才贊同傾力建造國都統萬城。

在修築統萬城的同時,勃勃又委任叱干阿利以營繕之任,造五兵之器,造號稱「大夏龍雀」的百鍊鋼刀,還「鑄銅為大鼓,飛廉、翁仲、銅駝、龍獸之屬,皆以黃金飾之,列於宮殿之前」。

大夏國的政治昭示,見於統萬城諸門的命名上,南門稱朝宋門,東門稱招魏門,西門稱服涼門,北門稱平朔門。現存31.62米的高聳而龐大的西南角樓,以及南牆邊巍然聳立的八座馬面,均可作為歷史上統萬城軍事防守功能強大的歷史依據。

4

文明之網的編織和再續

在十六國時期這樣的亂世中,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民眾對安穩生活的嚮往被摧毀殆盡,但客觀上又促進了各族人口的遷移和相關文化的遷播及授受。在那個時代,集堅固的軍事堡壘、政治中心的國都、眾人安身庇護所在地於一體的龐大建築——統萬城,必然是創造性的亮點之一。

往前追溯,由西晉「八王之亂」引發的中原王朝秩序的失控,引出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歷史事件,早已為前人所記述和論道,而大夏國僅為其中之一脈,統萬城亦僅為其中一大城。

同樣來自北方的鮮卑族所建的北魏政權,在亂世中把握當時社會的交往原則,於恢復創傷、再建秩序、再續制度文明方面多有所為,其歷史經驗理應得到學界更周詳的研討。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西北地區發展的歷史經驗研究」(17JJD77001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海外學者看「兩會」:期待中國為世界帶來新機遇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