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朝歷代都期待名臣、功臣的出現,乾隆卻說:大清不能有名臣

歷朝歷代都期待名臣、功臣的出現,乾隆卻說:大清不能有名臣

皇帝和大臣的關係在漢唐時期都較為融洽,在確保天子威嚴的同時,朝廷大臣也有一定的政治地位,至少最起碼的尊重是不能少的。起初,作為一人之下的宰相可以和皇帝坐而論道,後來演變為站而論道。明洪武十三年,廢除宰相制度後,九卿們依然有較高的地位,還時不時地讓皇帝下不來台。

歷朝歷代都期待名臣、功臣的出現,乾隆卻說:大清不能有名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明代雖然也是皇權高度集中的時期,可是士子們那片忠心報國的初衷從未改變,一直到大明滅亡,都不乏犯言直諫的忠臣。可以說,有明一代,士人們的脊樑一直堅挺。可到了清代,我們發現朝臣們已經徹底的匍匐在皇帝的腳下,再也沒有人敢於挑戰皇權了。

清代的集權是在康熙時期得到發展的,其後的雍正對大臣的嚴酷苛刻更是登峰造極,乾隆又青出於藍,後來居上。為了保證大權獨攬,乾隆皇帝即位之後一再拉大君臣距離,造成了皇帝高高在上,群臣匍匐於地的政治局面,以確保君主的意志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暢通無阻。乾隆一朝,朝臣的地位是歷史上最低的。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者無不期待名臣、功臣、忠臣的出現,比如向來鐵腕治國的雍正帝就屢屢在奏摺中稱他的臣子李衛、田文鏡、隆科多等為「國家偉器」、「朕之功臣」、「不世出之忠良柱石大臣」、「真聖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國家良臣。真正當代第一超群拔類之稀有大臣。」顯然,雍正帝對名臣、忠臣充滿了無限的期待。

歷朝歷代都期待名臣、功臣的出現,乾隆卻說:大清不能有名臣

可是乾隆即位後一改雍正的風格,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理論:「奸臣」固然並非國家幸事,「名臣」的出現其實也不是好事。乾隆為何有如此的論調呢?

在他看來,臣權的上升就意味著君權的低落。「名臣」往往出現在國家危難之際,挽狂瀾於既倒,但同時,名臣的出現也從側面說明了君主的無能和朝綱的混亂。歷史上,對於張居正的評價大抵都是功大於過,而乾隆不以為然,說:「大臣強辭立威,逆行罔忌,實為亂國紀。神宗竟爾任其施為,雖昏童不應雖是。」

乾隆這種畸形的理論依據無非是想向天下人證明自己是明君,也同時警告群臣不要做名臣。他說「朕以為本朝綱紀整肅,無名臣亦無奸臣……乾綱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意思是說,在真正有作為的皇帝統治下,不應該有為患作亂的奸臣,同時,也不應該有彪炳史冊的名臣,只有唯命是從,辦事勤勉的奴才。這也是海瑞這樣的人物無法出現在清朝的根本原因。

歷朝歷代都期待名臣、功臣的出現,乾隆卻說:大清不能有名臣

相比雍正來說,乾隆對待大臣的態度是極為鄙視的。雍正雖然為政嚴苛,可是他是個極有性情的帝王。冷起來一塊冰,熱起來一團火。嚴肅起來,誰也不敢喘氣,高興起來,有時有點沒大沒小,甚至還有點肉麻。他曾在李衛的奏摺上批過這樣的話:「好事好事!此等事覽而不嘉悅者除非呆皇帝也!」

給年羹堯的硃批就更肉麻了:「從來君臣之遇合未必得知我二人,總之,我二人做個千古君臣知遇榜樣,令天下後世欽慕流涎就是矣!」從這些硃批中可以看出,雍正帝對大臣不僅僅是鐵血,也有熱情如火、視為朋友、信任不衰的一面,比如他對張廷玉和鄂爾泰就很有君臣之誼。

歷朝歷代都期待名臣、功臣的出現,乾隆卻說:大清不能有名臣

終乾隆一朝,或許只有他晚年時的和珅算是特例。其他時候總是極重君臣之別,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不與大臣們建立什麼私交。對於大臣「好名」乾隆甚至比貪污更仇恨。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訓斥陝西巡撫陳宏謀:「嗣後倘不思痛改前非,遇事苟且掩飾,仍蹈沽名釣譽之惡習,必不能逃朕洞鑒,恩再邀寬典也。」

在打擊大臣好名方面,乾隆不僅製造了很多冤案,還做了一件讓時人難以理解的事情。古代社會民間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假如地方官造福百姓,當他離任時都會通過送萬民傘、立碑、建祠等形式加以紀念。然而,乾隆卻下旨通令各省,將各地的德政碑悉行撲毀,嚴禁為官員建造生祠。

歷朝歷代都期待名臣、功臣的出現,乾隆卻說:大清不能有名臣

在乾隆的號召下,全國各地紛紛將康、雍時期所建的祠堂、石碑摧毀,僅山東、山西兩省就近六百座。乾隆之所以做這樣不得人心的事,無非就是要天下人宣布,官員的好壞不該有百姓來評價,所有的恩典都該出自皇帝,任何人都得擺好奴才的心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中國最早出現的地名是哪裡?其實在黃帝時就已出現
朱元璋登基後追封祖先與家人,但在世的只有兩位即他的嫂子和姐夫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