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部電影,美國又撕成了兩半
吃人血饅頭是魯迅先生諷刺國人的說法。
但在這個流量至上的年代裡,外國媒體搞起這套來也是毫不含糊。
2019 年是流行天王邁克爾·傑克遜逝世十周年。
一名英國導演 Dan Reed 就看準了這個特殊的時間點,在今年 2 月份的聖丹斯電影節上,公開了一部講述 MJ孌童事件的紀錄片——
《逃離夢幻島》
Leaving Neverland
近日,HBO 不惜撕毀與傑克遜遺產管理委員會的「非貶低條款」,寧願冒著賠償一百萬美元的風險,也要強行將這部長達 4 個小時的紀錄片,以上下兩集的形式搬上熒幕。
這一舉動毫無意外地吸引了眾多眼球,引發了又一場互聯網口水大戰。
MJ 的支持者們指責這不過是又一次消費逝者的陰謀,世界各地的粉絲們自發組織起來抵制本片以及HBO;
而不少明星及媒體則公開表達對本片的支持、譴責虐童行為;
甚至危言聳聽地「質問」:看了這部片子,你還能繼續聽MJ的音樂嗎?
本片目前的 IMDB 評分是6.3,看起來還沒那麼糟?
然而點開一看:
嚯,標準的「粉黑大戰」式分布。
那麼,這部紀錄片到底講了些啥,讓雙方情緒都如此激動?
本片的兩位主角是Wade Robson,
和James Safechuck。
在 MJ 此前遭遇的兩次性侵案件調查中,兩人都曾為其辯護,聲明沒有遭受任何形式的虐待與侵犯。
Wade本人在第二次審判中,甚至是MJ 方的第一證人,為 MJ 最終獲釋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這一次,他們改口了。
紀錄片開頭,他們回憶自己分別在 7 歲與 10 歲時,成功接觸到當時的偶像邁克爾,並與其同台演出的經歷;
兩人也都隨後與其家人一起,被邀請至著名的「夢幻島」居住。
而就在那裡,兩人指控邁克爾對他們進行了長期的、多種方式的性侵。
兩人各自的家庭成員也回憶,邁克爾在與他們相處時,表現出了對這兩個孩子過於親密的態度和舉動。
包括讓孩子和自己睡一個房間,一起洗澡等等。
但他們當時並沒有多想。
而兩名當事人也完全沒有對家人提及此事。
說是因為被 MJ 身上的偶像光環所迷惑,聽信了其「這些行為都是愛的表現」、「要對家人保密,不然我們都會入獄」之類的言論洗了腦。
Wade拿出了一張邁克爾親手寫給他的,表達愛意的字條,來證明他與邁克爾之間的親密關係。
James更是拿出一盒戒指,說他和邁克爾舉行了一場「秘密婚禮」。
利用珠寶收買他,讓他自願接受性侵。
MJ 還被描述成一個「喜新厭舊」之人。
他們暗示,後來 Macaulay Culkin (麥考利·金)和 Brett Barnes 等其他的孩子成為了 MJ 的新寵,取代了兩位主角的位置。
但值得注意的是,Macaulay Culkin 和 Brett Barnes 兩人都是 MJ 的長期好友,一直否認與其有任何性接觸。
這一改變令他們十分嫉妒,兩人與 MJ 漸行漸遠。
直到性侵案的爆發,MJ 又重新找上門來,請求他們為自己作證,這讓他們受寵若驚。
因此,他們選擇幫 MJ做了偽證。
在紀錄片的後半段,兩位主角解釋了自己現在選擇翻供的原因。
Wade 聲稱,第一次性侵案(1993年)時,未成年的他根本不理解邁克爾對自己做了什麼。
到了第二次性侵案(2003年),成年後的 Wade 本不想作證,是邁克爾主動打電話求他幫助自己避免牢獄之災,才讓他心軟了。
James 則說,自己一直對 MJ 有著相當複雜的感情,因此雖然在第二次案件中拒絕作證,但也沒有落井下石,只是選擇逃避。
眾所周知,在經歷了 FBI 長達兩年的調查,出具了 300 多頁的調查報告之後,MJ 再一次被宣判無罪。
但 Wade 與 James 說,說謊、隱瞞這些事實,讓他們的內心長期處於不安之中,甚至影響了他們與家人的關係。
而最後真正讓他們決定站出來「揭露真相」的,是他們自己的孩子:
「我想像著邁克爾對我做的那些事,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時,忍不住崩潰了。」
「我不能再讓這種事發生了。」Wade說道。
2013年,Wade宣稱遭遇了長期性侵,並起訴傑克遜遺產管理委員會,要求數百萬美元的賠償;
但他的要求最終沒有被檢察官接受。
影片最後,Wade、James以及他們各自的母親都表示,MJ 給他們帶來的心理陰影至今仍未被克服,Wade 則展示了一系列自己燒毀 MJ 贈送的禮物的照片,來表達自己與過去決裂的決心。
不過這兩天又被人扒出,Wade早在 2011 年似乎就將這些遺物賣給了 Juliens 拍賣行。
但本片並沒有對此作出解釋。
不得不說,看完全片,魚叔感覺非常不滿。
並不是像 MJ 粉絲那樣,憤怒於對自己偶像的指控;
而是因為,作為一部紀錄片,《逃離夢幻島》並不合格。
紀錄片權威專家、當代紀錄片理論的奠基人,Bill Nichols 在他所著的《紀錄片導論》中指出,紀錄片的兩大要素是:
記錄現實和說服觀眾。
能成功做到做的這兩點的,才算是一部合格的紀錄片。
恰好,這裡就有一個,與《逃離夢幻島》同期的絕佳標本:
同樣是聚焦名人性侵事件,Lifetime 在今年 1 月推出了一部名為《Surviving R.Kelly》的六集紀錄片,指控知名歌手 R.Kelly,在過去二十年里涉嫌性侵、拘禁多名未成年少女。
除了受害者們,劇組還採訪了Kelly的兄弟、製作人、童年夥伴、教師、心理醫生、家族好友、私人助手……等等一切能接觸到的對象;
在他們的交叉評論中,一個自大、暴虐、控制欲爆表的 Kelly 形象逐漸豐滿起來,而受害人的指控也因此變得更加令人信服。
因此影片播出後,不僅歌迷倒戈,贊助商也紛紛撤下 Kelly 的廣告,Kelly 本人也被控告、逮捕。
這就是一部優秀的紀錄片的力量。
而相比之下,在《逃離夢幻島》中一個顯然存在的問題是:在片中,你完全看不見 MJ 一方的身影,他的朋友、親人、律師……
如此眾多的對象可供選擇,導演卻選擇將四個小時的時間,全部交給了 Wade、James 和他們的家人。
而這正是導演的詭計所在:
觀眾們所關心的,是孌童案的真相;
而本片所紀錄的,是兩個疑似性侵受害者的故事。
他們聲淚俱下,事無巨細地講述,性侵如何摧毀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但他們能證明自己受到了性侵的證據,卻只有一張紙片和一個戒指。
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奇怪的畫面:
一邊是歇斯底里的追問:「證據呢?證據呢?」
一邊則是滿臉震驚:「那可是性侵啊!太噁心了。」
這可真是過於標準的「我和你講事實,你和我談感情」了。
這種詭計,在片中這個段落里表現得淋漓盡致:
Wade在電視節目上公開表示遭受性侵之後,一群人表示了對這種反覆無常的行為的質疑;
然而,這一連串畫面的最後一段卻是一個粉絲在發泄自己的憤怒:
於是煽情的BGM響起,Wade的女友Amanda適時出現,表達了「部分」狂熱粉絲的憂慮:
如此嫻熟的春秋筆法,實在讓人自嘆弗如。
顯然,導演自知證據不足,於是選擇用拍攝技法來煽動觀眾情緒。
淚眼朦朧的大特寫、煽情的BGM、自我懷疑的糾結台詞……
不得不承認,這種經典手法的效果拔群。
在聖丹斯電影節的放映現場,就有觀眾在全情投入了四個小時之後對導演大喊——我相信你!
然而有《Surviving R.Kelly》這種事實與邏輯並重,有理有據有節的珠玉在前,訴諸情緒的《逃離夢幻島》就顯得等而下之了。
事實的匱乏,讓該片缺乏說服觀眾的力度。
每個人都只在這部片子里,看到了他們早已選擇相信的東西。
不過,也許這正中導演,以及某些人的下懷也說不定。
畢竟,他們確實成功地,利用邁克爾·傑克遜這一符號,再次讓幾乎整個美國社會撕裂成兩半。
同時,導演Dan、和主角Wade、James的採訪、節目邀約等合作機會紛至沓來;
反對性侵的#Me Too運動支持者,與MJ的粉絲群體又各自加強了凝聚力,更加一致對外;
HBO 收穫了大量流量與曝光,吃瓜群眾們收穫了大量談資…
如此看來,真是一個多贏局面。
而唯一真正的敗者,也許就是《逃離夢幻島》本身這種,為了流量與利益,連「真誠」這一基本品質都丟失了的,註定會被迅速掃進歷史垃圾堆的所謂「紀錄片」吧。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


TAG:獨立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