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兄弟倆為誰養母親大打出手,真相扎心:最怕來不及說愛你

兄弟倆為誰養母親大打出手,真相扎心:最怕來不及說愛你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明朝那些事兒講的歷史是真的嗎|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游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

配圖 羅中立 春蠶

01

愛往下走,也會回頭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

湖北省丹口市的兄弟兩人,因為母親該在誰家養老,不惜大打出手,甚至鬧到了公安局:

是的,你沒看錯,是爭著為母親養老。

原本,父母兩人的養老問題,分別由兄弟倆各自承擔,哥哥贍養父親,弟弟贍養母親。

2012年,兩兄弟的父親去世,孤身一人的母親,便搬去了弟弟家生活。

幾年過去,母親與弟媳之間時有摩擦,而哥哥家裡的條件日益殷實,如何讓母親安度晚年,成了哥哥的一塊心病。

3月4日一大早,哥哥便驅車趕往弟弟家中,準備把母親接走,由自己盡孝。

這不,聞訊而來的弟弟不幹了,認為他剝奪了自己為母盡孝的義務。

兩個人先是爭執,後來越說越激動,一氣之下動了手。

雖然兩兄弟的行為有些過激,可孝心之重,可見一斑。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裡面有兩句話讓我印象頗深。

一句是:親情是一場重複的辜負,而被辜負的人,永遠無怨無悔。

另一句只有四個字,卻如巨石入水,發出沉悶的鈍響。

它說:愛往下走。

親情無私,大多指的便是向下延續的父愛母愛。

他們不求回報,把全部的感情,傾注給自己血脈的延續。

他們從不邀功,本能地給予,本能地犧牲,不惜傾其所有。

可事實上,子女遠比父母想像得要細膩、懂事得多。

他們懂得父母的付出,也在逐漸的成長當中,用自己摸索出的方式,默默愛父母。

親情當中,沒有人尋求回報。

愛是人性,更是本能。

02

血緣是一層天然濾鏡

前一陣,《少年說》里的一段視頻,看哭萬千網友。

視頻里,一名15歲的女孩語帶哽咽,向72歲的老父親深情告白。

女孩說,我的爸爸對自己特別小氣,一年四季也沒有買過什麼衣服,只是為了把最好的,留給我和我媽媽。

她的生日是6月22日,所以每個月的22日,爸爸都會為她寫一封長長的信,堅持了15年零6個月。

因為擔心她為爸爸的「超齡」感到自卑,所以他會定期去染髮。

後來,女孩深吸一口氣,向台下的父親大聲告白:

我從來沒有因為你的年齡,而感到自卑過。

相反,擁有你這樣子的爸爸,是我這輩子最大的福氣。

老父親落淚了,接下來,女孩更是哭著請求:

給我點時間,讓我來陪你慢慢變老!

女孩的揮淚告白,感動無數人。

她才15歲,已經如此深刻地感受到父親的付出,而隨之到來的,是終有一天會失去父親的恐慌。

還記得前段時間,那個憑藉《我的媽媽是外賣員》刷屏的男孩李仁志嗎?

他知道媽媽對她的職業有些自卑,擔心會對自己有影響。

但勇氣台上的李仁志,大方堅定地對媽媽說:

那個為別人服務的是你,我覺得你很偉大!

所謂孝順,不過是在某個無法預知的時刻,我們做子女的,忽然懂得了父母的愛。

你開始明白,這世上有兩個人,會永遠溫柔地向你張開懷抱,哪怕委屈心傷,也要堅定站在你的身後。

長大後,你豪情萬丈去闖世界,而他們靜靜守著曾經的老房,隨時準備為你做一道家鄉菜,溫一碗養胃的熱粥。

父母所有的不容易,孩子都知道,只不過他們同樣羞於表達。

《奇葩說》曾經有一個辯題:

如果爸爸一周沒陪夠孩子12小時,就取消爸爸稱號,你同意嗎?

現場,有79%的人選擇了同意取消。

但是當節目組去採訪孩子的看法時,結果卻出人意料。

三位孩子的回答都是:

不支持,不願意。

「爸爸很辛苦,但爸爸是我最好的爸爸。」

大概血緣就是一層天然的濾鏡,並且自帶相互感染力。

父母成不成功、有沒有錢,都不影響孩子對他們的愛。

你問為什麼?

「因為爸爸是我的爸爸呀。」

03

我們都希望對方「過得挺好」

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子女,在與父母溝通時,選擇了報喜不報憂。

我曾經對此無法理解。

面對至親,為什麼無法坦誠相待?

遇到困難,為什麼不能向父母求教?

多年後,我隻身一人來到陌生的城市,身邊大多是本地的同事。

有天傍晚,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不知為何在商場里放聲大哭,年輕的母親抱起她,不知說了些什麼,女孩的哭聲漸漸低弱,小小的腦袋埋在母親頸間,有稚嫩的笑聲咯咯咯地傳出來。

母親身邊,一位老婦人一臉慈愛地看著兩人,似乎對這樣的場景早已習慣。

我遠遠看著,莫名其妙就被戳中淚點。

想起龍應台說過的一段話:

後來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

——不必追。

成長是一條無法回頭的路。

它意味著,我們再也無法回到過去,再也不能肆無忌憚地任性,再也沒有純粹的無憂無慮。

而父母在成為父母的那一刻,已經在這條路上走了很久。

我開始在與父母視頻前擦乾眼淚,揉揉臉龐,清清喉嚨,擠出幾個誇張的大笑;

遇到開心的事情,會忍不住誇張幾分與他們分享;

察覺到他們任何異樣,會體會到有別於愛情的牽腸掛肚……

傅首爾在節目中,舉了自己的一個例子:

在我事業有起色之前,我媽沒有穿過一件好衣服。

你們知道我費了多大的勁,才把她變成一個有正常消費觀的人?

而她願意做這種改變,都是因為她覺得,我現在活得挺容易。

我必須笑著把錢掙了,她才能笑著享受生活。

我們遇見的所有疲憊、委屈、苦澀與無助,父母們早已嘗遍,甚至麻木了。

因為太過了解那種心情,當他們聽說我們不開心,才會格外心疼。

所以,為什麼許多人堅持報喜不報憂?

因為我們都希望對方「過得挺好」。

我們捨不得讓彼此心疼。

04

不是所有事情都來得及

也許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父母與孩子的相處緣分,並沒有幾十年那麼漫長。

大部分人與父母同住一屋檐的時間,就是在大學前那18年。

高考過後,我們很有可能外出求學,遠居他鄉,甚至留學深造。

即便與父母同在一座城市,也很快會組建自己的家庭,擁有自己的圈子和小孩。

我們延續著父母的使命,每天忙於工作和社交,為家庭瑣事與孩子的學習焦頭爛額。

而父母身上的鎧甲漸漸生鏽,弗一轉眼,就成了頭髮花白的垂垂老者。

我們之間,隔著一條無法跨越的歲月鴻溝。

高圓圓曾在《我,39》中講起她與母親的故事。

在結婚之前的十年里,她每年只工作兩三個月,從來不去旅行,也很少參加聚會。

大部分時間,她都陪伴在母親身邊。

母親的身體不太好,這令高圓圓強烈地感覺到,母親隨時會離去,所以她竭盡所能地陪伴她。

她在一個女星最珍貴的年華,做出了自己的取捨。

婚禮後的第二個月,高圓圓的母親去世了。

她雖傷心不已,卻沒有遺憾。

我身邊也有許多「父母在,不遠遊」的例子。

有人因為父親生病,放棄大城市的外企高薪,默默回到家鄉創業;

有人把父母接到身邊,一家人擠在狹小的出租屋裡,就為了讓他們了解自己的生活;

有人在外拼搏,卻每月都要回家一趟,年年帶父母檢查身體。

……

前段時間,楊紫爸爸的一番話,被各大平台刷屏。

父母在,我們仍是孩子。

父母故,我們一夜老去。

這個社會,每個人都不容易。

可只要知道家在何處,心裡的那堵牆,就永遠不會坍塌。

05

孩子和父母,都是演技派

親情里,每個人都自帶默契。

看破不說破,是父母與孩子樂此不疲的一個遊戲。

《奇葩說》中,肖驍曾分享過自己與母親的一個故事。

有一天,他忽然接到母親的電話,母親在那頭喜滋滋地向他宣告:

我要和王阿姨一起去養老院了!

肖驍一聽就炸了:

那怎麼行!你去養老院那我怎麼辦啊!我不同意!

他的拒絕,反而讓母親很開心,還趕緊打電話到王阿姨家:

哎呀,我去不了了,我兒子不讓我去,他管我管得可嚴了……

滿嘴的抱怨,卻又十分的滿足。

這個場景有沒有很熟悉?

想像一下,我們給父母買禮物時的畫面:

「真是的,說了不買不買,非要買,小孩子就愛亂花錢。」

一邊反覆強調「我們什麼也不缺」,心疼禮物太貴,一邊又恨不得馬上拿去親朋面前顯擺。

哪怕我們往家多打了幾個電話,他們嘴上都要嫌我們煩。

可是父母最在意的,恰恰就是被需要啊。

李誕曾在節目中自曝,為了給父親找點事做,特地在自己要搬家的時候,把他從內蒙古拉到北京,讓他幫忙整理自己的東西。

那麼問題來了。

肖驍真的離開母親就不行嗎?

沒有父親幫忙,李誕就搬不了家嗎?

當然不是。

他們只是在父母面前,扮演了自己最擅長的角色——孩子。

讓父母覺得自己被需要,是作為孩子的我們,最不著痕迹的演技。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被善意的謊言所擁抱。

「媽不愛吃雞腿。」

「媽不冷。」

「爸還有錢。」

……

這些謊話,我們後知後覺地明白了,卻沒有人忍心拆穿。

張泉靈曾採訪過一個老奶奶,她問奶奶:您多久洗一次澡呢?

奶奶說,自己盡量不洗澡。

上了年紀的人,手腳不靈敏,萬一摔一跤,還要孩子們照顧,太麻煩他們了。

父母的生活,從最初的「一切為孩子未來為主」,到後來,變成了「一切以不影響孩子為主」。

從始至終,他們都太懂事了。

疼不說,念不講,裝開心,裝有錢,裝健康……

父母和我們裝,是為了我們的生活。

我們和父母裝,是為了讓父母開心。

裝成她們眼中永遠的孩子,讓依賴,拉近思念的距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教師王漢周 的精彩文章:

60年中國,精選29組歷史老照片!
別人打仗砍敵人,他打仗懟自家皇帝,懟贏了還打勝了

TAG:歷史教師王漢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