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哈佛新生46%是富二代,外媒:美國夢開始靠「拼爹」了

哈佛新生46%是富二代,外媒:美國夢開始靠「拼爹」了

來源:中國日報雙語新聞(ID:Chinadaily_Mobile)

前不久,哈佛大學對2021屆新生進行了一個背景調查,調查包括學術、生活及家庭情況。超過一半新生參與了調查。

結果發布在The Harvard Crimson校報上。

先來看校友資源一欄,新生中父母親戚是哈佛校友的比例情況:

結果顯示,近30%的2021屆新生,其父母或親戚,都曾是哈佛校友。

在上面的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到表頭的legacy字樣,這個legacy是遺產的意思嗎?

在美國頂尖大學的招生中,偏愛校友資源已經漸漸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很多美國大學都承認「校友資源」,也就是家庭和大學有關的學生錄取率比其他申請者都要高。

為什麼美國大學會有這樣的錄取傾向呢?是美國「關係社會」的寫照?

其實,主要還是美國大學「向錢看」的原因。

這些人通常被視為是校友捐款的可靠來源。

是為了捐款沒錯了。

但這樣的錄取傾向就造成一個問題,成功人士的子女就更容易被招收,因此他們更有可能世世代代都是「精英人士」,而對於出身貧寒的學生,出頭的機會就更小。

這或許就是美國階層固化在教育方面的主要動因之一。

一位華裔學生Andrea Bian在接受《衛報》採訪時就表示,

Bian在一次採訪中說:「因此被錄取的學生就更容易是白人,而且是有錢人,這是很不公平的。」

另一張表格上的數字則證明了上述的觀點。從家庭收入的統計數字來看,類似的情況也相當明顯:

表格中的數據顯示,2021屆來自富裕家庭(家庭收入超過50萬美元)或父母至少有一方就讀過哈佛大學的新生的比例較前一年大幅上升,佔46%,而去年僅為26.6%。

這樣的統計結果則證明,越來越多的哈佛學生,來自精英家庭(elite families)和富豪家庭(wealthy families)

哈佛大學曾經因為招收亞裔學生比例問題捲入官司

這樣的現象在美國並不是個例,《紐約時報》早在2017年就曾經報道過。

在美國一些精英高校中,家庭收入佔全國1%的學生已經超過了後60%的學生的數量。也就是說,在美國不少學校,富二代學生才是大多數

一些學校里,家庭收入排名前1%的學生已經比後60%的要多了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報道稱:

2017年公布數據顯示,在美國,四分之一豪富家庭的學生於精英大學就讀。該數據來源於一個迄今為止對大學校園學生財務背景最全面的調查。

而反觀寒門,美國上過精英大學的孩子只佔比不到0.5%。

5所常青藤大學在內的38所大學裡,家庭收入位於最高1%的學生多於家庭收入位於最低的60%的學生。在美國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家庭中,只有不到0.5%的孩子上過精英大學。

美國夢開始靠「拼爹」了嗎?

針對美國這一現象,一些名牌大學會儘可能地為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

但在《紐約時報》的報道中,不少人就表示,如果那些貧困學生根本就沒被錄取,那麼這些補貼也是白搭:

大學需要幫助貧困學生提升他們的生活,需要讓人上得起學。但是一些名牌大學不考慮擴大錄取,卻更注重資助貧困的學生。

「只有能被錄取,免學費才有意義啊,」Danny Yagan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的助教如是說。

《紐約時報》刊登的調查中,上名牌大學的比例隨著「階層」開始遞減

據英國《衛報》1月23日報道,「無數有權有勢的美國人跟著他們的親戚進了名牌大學」

在哈佛大學,校友資源學生錄取率是33%,而整體的錄取率卻是6%。無數有權有勢的美國人跟著他們的親戚進了名牌大學。

英國《新科學家》也對子女的成功與父母的關係進行了數據分析。

美國夢滑落的速度比我們想像得更快

紐約大學的邁克爾·胡特(Michael Hout)就曾用「SEI」(socio-economic index)這個參數做過研究:SEI是什麼意思呢:

是以薪酬和文憑為指標的從0到100的打分,0代表著社會中最低的階層

胡特的研究結果發現,在美國,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與父母親的關係是非常大的,這與美國夢倡導的那種「衝破階級」的成功是相悖的。

美國夢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達到較高的SEI指數,但實際胡特發現不然。個人的SEI指數和父母的存在非常強的線性關係。

《破產姐妹》中的卡洛琳就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富二代

文章引用胡特的話稱,美國人將美國稱為「機遇之地」意味著代際傳遞近乎為0,而根據胡特的估計,這個數字要在0.5,因此美國人靠「拼爹」的程度要比想像中高得多。

固定階層對知識和資源的佔有,讓不少人覺得,所謂的美國夢,其實都緊握在美國中上層家庭的手中。

美國《商業內幕》網站曾發表文如下評論文章:

我們需要承認,美國的中上階層正在自私地把著美國夢不放

中上層是掌握著大把權力的階層,占投票人群的80%。

中上層人士佔據著幾乎所有具有影響力的行業的職位,包括學術、科技、廣告、選舉、出版和媒體。

作者Richard V. Reeves表示,曾經,他為美國的公開和平等而著迷,而到如今,美國階層固化的程度之深讓他驚訝:

我意識到,美國真正吸引我,並且一直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這個國家的開放精神,以及對社會平等的承諾。我一度討厭英國社會勢力和階層劃分。

但是我越努力地看我的家鄉美國,我越確信,美國的階層正在固化,尤其是頂層。階層固化比英國還要嚴重,但主要的區別就是,美國人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資料來源:The Harvard Crimson網站 紐約時報 商業內幕網 華盛頓郵報 衛報等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END-

聽說轉發分享的人已經變好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華人網 的精彩文章:

承認吧,孩子沉迷於手機的原因,是家長
偽裝MIT學霸,Ins盜圖發博,求求這位戲精妹子別再給留學生招黑了……

TAG:世界華人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