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人皮面具」真的存在,而且它挽救了無數人

「人皮面具」真的存在,而且它挽救了無數人

點擊上邊的「機核」關注我們,這裡不止是遊戲

這個面具的故事,可能要先從德國藝術家奧托·迪克斯(Otto Dix)創作於1920年的畫作《打斯卡特牌的人(The Skat Players)》開始說。

《打斯卡特牌的人》的主題是一戰前線歸來的士兵,雖然筆觸抽象,內容卻極為現實:畫上的三個人加起來只有一條腿,一條胳膊,人們失去了四肢、耳朵、眼睛,失去了臉的一部分……

這並不是什麼誇張的表現,對於一戰,尤其是那些首次出現在戰爭中的武器,天真的士兵們並沒有對其殺傷力做出正確的預估甚至理解。

在所有戰爭造成的傷害中,比起身體其他部分的傷害,臉部毀容不僅摧毀了士兵的身體,也直接摧毀了他們重新回到生活和面對未來的信心。

根據美國《史密森尼雜誌》的一篇相關文章資料,在當時,很多士兵並不能正確地理解機槍的速度,甚至有人覺得將頭部突然伸出戰壕能夠躲避子彈。在一戰中可能有60,500位英國士兵,遭受了眼睛或頭部的傷害。

那麼在整容技術並不發達的時代,在即使傷者經歷漫長複雜的手術,也無論如何沒辦法復原面部的情況下,如何讓毀容的士兵能在短時間內帶著殘缺的面龐被社會接納,重回日常生活?

首先解決這個問題的,不是醫生,而是一名藝術家:來自英國的雕塑家弗朗西斯·德溫特·伍德(Francis Derwent Wood)。

伍德出生於英國凱斯維克(Keswick),曾經在格拉斯哥藝術學院、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執教,任雕塑學教授。他的作品包括英國聖保羅大教堂地下墓室的浮雕等眾多作品,如今在皇家藝術學院的官網上仍能查看伍德的雕塑及畫作。

當一戰開始時,43歲的伍德因為過於年長沒辦法入伍,但出於強烈的助力前線的熱忱,他自告奮勇於1915年加入皇家陸軍醫療隊——聽起來有點莽,畢竟他只是一名雕塑家,之前並沒有任何醫療相關的知識。

但話又說回來,也多虧伍德只是一名雕塑家。在目睹了眾多面部毀容無法復原的傷員之後,他突然覺得:即使無法治癒面龐,那帶上面具也好啊——這無法帶回如初的健康,卻能幫他們找回原來的自尊。

而製作模擬人臉的面具正是自己擅長的!

1917年《柳葉刀》雜誌上,伍德曾經自述道:

我的工作在外科醫生的工作結束之後開始。當外科醫生盡其所能復原傷者的生理功能時……我也剛好以一個雕塑家的技術,盡我所能讓他們的臉恢復成受傷之前的樣子。

伍德聯合幾位切爾西藝術俱樂部的成員,在第三倫敦綜合醫院提出製作面具的想法。

他在醫院內成立了工作室,聘用三位雕塑家,一位鑄造師和一位石膏模具專家,說服了醫院的指揮官H.布魯斯.波特中校,希望為嚴重毀容的軍人們使用更加真實和輕量的薄金屬製作面具——用來代替此前的橡膠製品,並為自己的工作室起了個可愛的名字,「Tin Noses Shop (錫鼻子商店)」。

為受傷軍人製作面具的雕塑家也不只有伍德他們。在倫敦的「錫鼻子」成立兩年後,另一間面具製作工作室在法國巴黎開張了。

1917年,由於當醫生的丈夫被任命為位於法國圖勒的紅十字會分部指揮,美國女雕塑家安娜·科爾曼·拉德(Anna Coleman Ladd)跟隨丈夫從美國移居至歐洲——之後,她結識了同為雕塑家,正在為受傷軍人製作面具的伍德。

安娜也為此深受感動,效仿伍德在倫敦的工作室,她積極和法國當地紅十字會展開合作,帶著四位助手,在巴黎同樣開展了一間製作面具的工作室。

(下圖為毀容軍人戴面具前後對比圖,為避免有人無法接受,請酌情查看)

製作面具的工序並不簡單。首先需要製作面部石膏像,盡量還原傷者缺失的部分:眼睛、臉頰、嘴部、鼻子等等。這個工序往往最困難,因為受傷的士兵大多面容盡毀,只能依靠留下的相片和想像復原。

等石膏模型成型,再製作1/32英寸極薄的鍍鋅銅面具,上面覆蓋匹配膚色的琺琅,塗上清漆,展現出皮膚的光澤。

下一步是雕琢細節,補上紋理、色斑……如果有失去眼睛的患者,他們還會使用玻璃或在面具上直接畫出眼睛、眼眉等等,伍德在初期會用極細的金屬絲焊接上模擬睫毛。安娜的面具和伍德的稍有不同,她使用真實的毛髮製作眉毛、睫毛、鬍鬚等等。

製作完畢後,用眼鏡或絲帶做固定,面具就能帶了。患者試帶面具時往往也會做些微調修改,盡最大可能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截至戰爭結束後的1919年,伍德和安娜在倫敦、巴黎兩地的工作室解散之前,安娜的工作室製作了185個面具,伍德的工作室製作的數量沒有確切記載,可能更多,估計約幾百個——即使礙於人手與製作周期,並不能大批量生產。

實際上,這兩個面具工作室都只存在了短短几年時間。但不論如何,為受傷軍人們製作面具的藝術家們的故事不應塵封於歷史——他們不是醫生,不懂醫術,卻同樣擁有一顆濟世之心。

這些面具並沒有治癒軍人的傷痕,但它們讓那些在戰爭中失去面容的人,重新找回自尊,自信,也找回了面對親人,朋友,重回社會的勇氣。在一百年後的今天,他們仍然是值得銘記的。

精彩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核網 的精彩文章:

蘇俄科幻簡史:這是你從未接觸過的冒險時代
我猜這位藝術家的奇怪作品會讓你產生不適

TAG:機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