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淺談宋代五大名窯,中國瓷器時代的到來

淺談宋代五大名窯,中國瓷器時代的到來

宋代五大名窯 分別為:汝窯 、官窯、 哥窯、鈞窯 、定窯 。中國五大名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事實上,在宋朝以前中國的燒制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絕大多數都是陶器,是與瓷器不同的種類,所以說,五大名窯的到來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時代的到來。

宋代五大名窯之說,始見於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清代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說:「吾華制瓷可分三大時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謂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鈞窯,亦甚可貴。」由於柴窯至今未發現窯址,又無實物,因此通常將鈞窯列入,與汝、官、哥、定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

淺談宋代五大名窯,中國瓷器時代的到來

「官窯葵瓣洗 」

汝、官、哥、鈞、定五個名窯是按照其珍貴程度來排名的,汝窯最為珍貴,其次是官窯,最末為定窯。今天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依次來依次說明。

【 專為統治階層燒制的瓷器 】

對,就這麼勢力,這裡的瓷器只能為宮廷所用。

官窯,是南宋宋高宗時期一些窯口專為宮廷燒制的瓷器,供御撿退,在當時俗稱"官窯「。 南宋官窯瓷器沿襲北宋風格,規整對稱,宮廷氣勢,高雅大氣,一絲不苟。因為胎土含鐵量極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後稱」紫口鐵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溫潤如玉。釉面多層反覆細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紋理布局規則有致,造型莊重大方。另外」肉腐留骨「(露胎處象死人骨頭,俗稱」骨董「)也是那時所造。我們今天所稱官窯泛指歷朝官府燒造瓷器,其實,歷史上僅指南宋時期燒造的瓷器,後世再無此稱呼。

淺談宋代五大名窯,中國瓷器時代的到來

官窯印

嚴格地來講狹義的「官窯瓷」又分為兩種

1、御窯瓷

御窯是官窯中的一種特殊類型,僅見於明清兩代,是中央政府在景德鎮設立的專門負責御用瓷器生產的機構,產品專供御用。明代洪武二年正式設立御器廠,清代康熙年間改稱景德鎮御窯廠。承造御用瓷器的任務在明代由御器廠完成,到清代則由御窯廠完成;所有御窯產品在理論上一律貢歸皇帝,他人不得使用。

淺談宋代五大名窯,中國瓷器時代的到來

「 清乾隆 御窯仿哥釉漢壺尊 」

2、官窯瓷

官窯瓷器,官窯起自唐,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自唐代至元代,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採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進貢給統治階級。

淺談宋代五大名窯,中國瓷器時代的到來

「官窯紅釉瓶」

由於兩種瓷器均由「官家」督造和採辦,所以對民間而言,統稱為官窯瓷。但就管理而言,則有非常大的區別。

官窯的起源

官窯起自唐,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紀~十四世紀),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採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進貢給統治階級。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那時,唐代在產瓷區設有司務, 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綏為新平(景德鎮)司務,奉詔監燒獻陵祭器。宋代設監,如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到了元代則設局,以提領監陶,後改為本設總管。他們燒出的「景德年制」,「樞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別稱為「景德窯』,「樞府窯」等。

淺談宋代五大名窯,中國瓷器時代的到來

「南宋官窯菱花洗 」

官窯之謂,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內涵。就廣義而言,是有別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其產品為宮廷所壟斷。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即是一種專稱,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京(汴梁,今開封)和臨安(今杭州)由宮廷設窯燒造的青瓷,故又有「舊官」和「新官」之分,前者為北宋官窯,後者為南宋官窯。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梁所造,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

北宋官窯傳世品很少,形質與工藝與汝窯有共同處。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胎體顯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質瑩潤溫雅,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不同於南宋官窯和汝窯及龍泉窯瓷器。底有文釘燒痕,有「紫口鐵足」的特徵。

道家思想的結晶----鈞窯

鈞窯,即鈞台窯,是在柴窯和魯山花瓷的風格基礎上綜合而成的一種獨特風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響,在宋徽宗時期達到高峰,其工藝技術發揮到極致。無論是呈色和各種紋理的表現,做到窯變可控隨心所欲的表現技術,至今無人能仿造。

淺談宋代五大名窯,中國瓷器時代的到來

「南宋鈞窯碗」

宋代受理學的影響,反應在瓷器上就是規整對稱,無論是造型或紋理都遵循這一原則,特別是北宋官造鈞瓷,不論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嚴格遵守這一原則。規整對稱,高雅大氣,宮廷氣勢,一絲不苟。其勢沉重古樸,明亮而深沉。建窯,耀州窯,鈞窯,作為中國傳統瓷文化正宗,歷史悠久的風格傳承至今。放大鏡觀察,蚯蚓走泥紋,用氣泡一個個串連一體呈立體的爬行狀,青蛙卵紋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還有牛血紋,血色深紅暗沉殺氣騰騰,莊重威嚴等等,難以一一敘述。北宋官窯鈞瓷的發色和紋理大小和分布,都難以做到人為控制而恰到好處,是北宋瓷藝的最高工藝水平的體現。

淺談宋代五大名窯,中國瓷器時代的到來

這批鈞瓷工藝早已失傳,而窯址也隨冰凍積水而下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可見當時鈞瓷產生的轟動效應。於是各地群相仿效,窯口林立,但至今仍然不得要領。至今,研究文章汗牛充棟,考古窯口不計其數,因都未見過這批北宋官造鈞瓷,也只能是管中窺豹了。1955年,禹縣(今禹州)陶瓷廠開始研製、探索湮沒已久的鈞瓷胎釉的基本配方與燒成技術,不僅燒制出玫瑰紫,海棠紅、天青、月白等傳統色釉,還發展了十多種花釉,並增加了現代日用器皿、藝術陳設瓷等新品種。

淺談宋代五大名窯,中國瓷器時代的到來

" 鈞瓷小口瓶 "

白瓷至尊---定窯

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後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定窯從邢窯而來,由於歷史的變遷,定窯隨著地域變化,新瓷土料的運用和制瓷工藝的進步。卞向和認為:定窯最大的貢獻就是在中國陶瓷發展的歷史上閃爍過光芒,在中國陶瓷史和世界的陶瓷發展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

淺談宋代五大名窯,中國瓷器時代的到來

「 宋 印花定窯包邊碗 」

定窯是長期以來人們所公認的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一,歷史學家傅振倫先生在《中國最古的瓷器》一文中曾談到:世之言瓷者,以為宋世有瓷,且以定、汝、官、哥、均為宋代五大名窯,推而上之以柴、汝、官、哥、定為中國五大名窯。定窯以燒制白瓷為主,是北方白瓷的傑出代表。經過葉麟趾先生提示、陳萬里先生、馮先銘先生踏訪,再加上墓葬塔基定窯文物的出土,學者們孜孜不倦深入研究,特別是近年窯址考古工作的開展,逐漸揭開了定窯的神秘面紗。

淺談宋代五大名窯,中國瓷器時代的到來

「劃花蓮紋碗」

定窯是精細白瓷生產最具代表性的窯場,北宋時期取代了邢窯的白瓷地位,一躍成為「天下第一」的名牌產品,這些精細白瓷迎合了宋代士大夫階層的品味,成為他們所關注和青睞的器物。

許多定瓷精品被征入宮廷,供皇帝貴胄使用賞玩,因此,定窯也被各地瓷窯紛紛仿效,對南北方的諸多窯場,如周邊的山西介休窯、平定窯、北京龍泉務窯等窯場,甚至江西的景德鎮、四川的彭縣窯等,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些窯場仿造定窯的瓷器,通常被人們稱為仿定器,由於定窯在精細白瓷生產中所具有的代表性地位,因而這些不同地區採用定窯的工藝生產的精細白瓷被命名為「定窯系」 。

定窯的始末

定窯創燒於唐朝後期。從這時一直到五代的定窯瓷器,還較為粗糙簡單,器型以碗為主,正處於向精瓷的過渡階段。但在五代中後期,定窯白瓷出現了一次根本性的飛躍。所燒瓷器不再施化妝土,胎、釉呈現出精、白薄的特徵。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過了邢窯的細白瓷器。北宋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中國勞動人民的制瓷技術有許多創造和進步。北宋中後期,定窯由於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宋朝政府選為宮廷用瓷,使其身價大增,產品風靡一時。

淺談宋代五大名窯,中國瓷器時代的到來

「 遼金定窯荷花魚枕 」

定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後,由於連年兵災,逐漸衰落和廢棄。金朝統治中國北方地區後,定窯瓷業很快得到了恢復,有些產品的製作水平不亞於北宋時期。從有龍鳳紋飾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窯產品也是金代統治者喜愛的瓷器品種。到了元朝,定窯終於逐漸沒落。

淺談宋代五大名窯,中國瓷器時代的到來

「 定窯白釉柳條罐 」

到20世紀70年代,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之後又進入了復甦期。曲陽定瓷有限公司歷盡艱辛,通過上百次研究實驗,在仿古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研製成功了仿古、美術、日常三大系列工藝產品200多種,產品在國內展出屢屢獲獎,產品已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荷蘭、香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定窯還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窯窯址在北方的定州,這是燒制的物品稱為北定;宋室南遷之後,定窯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鎮,一部份到了吉州,稱為南定。在景德鎮生產的釉色似粉,又稱粉定。

淺談宋代五大名窯,中國瓷器時代的到來

「蓮花紋粉定碗」

新中國成立後,各級政府非常重視定窯遺址的保護工作。195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將定窯遺址公布為重點文物古迹保護單位。1985年,曲陽縣人民政府在定窯遺址設立了專門保護機構「定窯遺址文物保管所」,修建了專門的重要遺迹保護展示棚。1988年,國務院公布定窯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了保護範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