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萬物簡史」中美「共有」如此多的歷史,雖然並不都是美好的回憶

「萬物簡史」中美「共有」如此多的歷史,雖然並不都是美好的回憶

「萬物簡史」中美「共有」如此多的歷史,雖然並不都是美好的回憶

看完徐國琦教授的《中國人與美國人:一部共有的歷史》,不由得令人深深感嘆,不管兩國間的關係經歷了怎樣的高低起伏和親疏遠近,中美居然一起走過了這麼多歲月,共同經歷了這麼多的風風雨雨。

這些經歷是雙方共有的,不可分割的記憶,不因一方或雙方的選擇性記取或遺忘而湮沒不聞。共有的歷史有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定義,前者是指雙方共同發起和共同參與見證的,以標誌性事件為主線的,後者是指更廣泛層面上的交往與活動。

本書更強調狹義的,也即共同發起的活動,尤其是建設性的共有經驗,而且更重視起民間面向。這些共有的歷史中的關鍵劇目及其重要演員們,人們大多比較熟悉,比如蒲安臣使團,留美幼童,古德諾,杜威,兵乓外交和洛杉磯奧運會等等。

從這些共有的歷史中不難看出,雙方來往的初心都不乏充滿理想主義的一面,每一次共同項目的發起無不有著鼓舞人心的目標,發起人和參與者也無不寄望高遠熱情洋溢。美國想要改變中國,中國想要學習美國,這是最根本的動力。美國想要改變中國的期望不乏高尚的訴求,即希望接受所謂文明世界的規則,更好融入世界體系,更快地敞開大門。中國想要學習美國的先進知識和技藝的渴望也是發自肺腑的。雙方曾經如此兩情相悅,以至於中國政府會派一個美國人去領導自己第一個對外使團,以至於美國會把 1980 年洛杉磯奧運會入住奧運村第一人的殊榮給予中國運動員,等等。

但其實雙方必然又會以各自的利益為中心。美國對華政策不乏實用主義面向,工商群體的種種舉動也始終圍繞貿易展開,比如聘請中國學者戈鯤化赴美教學的初衷,就在對其的悼詞中顯露無疑。當時一家媒體不無遺憾地指出,戈鯤化的突然去世,「使我們以引進(漢語語言和文學)的學習為手段來推動在華商業利益的嘗試,令人傷感地終止。」 中國對美來往得考量何嘗不是如此,比如派幼童赴美學習,主要就是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希望留美幼童學習西方的技藝,但又不要沾染西方的價值觀。後來幼童留美項目難以為繼,多少也是因為不少人擔心這些孩子學了太多離經叛道的思想。

這就導致共有的經驗既不會像初心設想的那麼美好,有時還令彼此都很痛苦。儘管雙方都標榜出於理想主義去行事,但又總是因為實際利益的遇挫而惱羞成怒,互相指責。按徐國琦的話說,雙方說到底都是自身誤判和迷思的犧牲品。

此外,雖然作者強調共有歷史的民間面向,但其實大多不乏政府層面的推手或至少有著來著來自政府層面的配合,因此其走向和結果也不可能不受官方關係的影響,比如留美幼童的召回,固然與中國國內保守勢力的反彈有關,但與排華法案所造成的不利氛圍以及中國國內開明官僚階層的被動有很大關係。當然這些交往的深遠影響則遠及政府層面之外,給雙方的精英階層乃至社會各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比如蒲安臣使團、留美幼童、乒乓外交等等都成為雙方民間都耳熟能詳的文化符號。

細究起來人們會每一次幾乎所有的共同項目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幼童留美自不必多說,就是蒲安臣使團,由於中方的懵懂、美國實力和蒲安臣個人影響力的有限,以及歸根結底西方沒有做好平等對待中國的準備,使團與西方列強簽訂平等條約的預期使命並未達成,而跟隨蒲安臣出訪的中國大臣後來也未得到重用。再比如當時名震天下的杜威之旅和後來杜威學說在中國的影響力闕如,也形成了令人尷尬的對比。而有些案例甚至留下了負面的影響力遺產,比如古德諾即被視為袁世凱復辟的吹鼓手。

但必須承認的是,所有這些共有的歷史都不會令雙方無所獲益,有時還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溢出效應,也都給彼此留下了深遠的影響。比如留美學童就極大地改變了美國人對中華「老大帝國」的觀感。美國人發現,這些年幼的中國人不僅在體育運動和社會生活方面都極其靈巧,在接受近代科技方面也異常迅速。這些學童自身成了中國最具魅力的展示。如當時一位美國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如果不是因為中國留美學童,對中國持同情態度的人還會繼續保持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熱愛,同時依舊錯誤地批評中國人落後是因為中國人本身有缺陷,而中國學童的表現,迫使那些非難中國人的聲音有所減弱,並且承認中國作為一個國家並非先前所認為的那樣毫無希望。

留美幼童自身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自不待言,而他們所維繫的中美關係網——有些被撤回國的學生後來還與他們的美國朋友和接待家庭長期保持聯繫——更是正面的資產。這些後來都成為復甦中美關係的資本。如果沒有幼童留美留下的正面的經驗資產,改革開放後中國年輕人大規模赴美留美以及海歸的大量湧現都是不可想像的。

即使命運蹇促者如戈鯤化,在短短時間裡,也建立了可靠的聯繫紐帶,贏得了眾多的讚賞者和私交,比如美國著名詩人朗費羅曾親手將自己的一張照片作為禮物贈給戈鯤化一家。如書中所言,考慮到當時排華情緒泛濫全美並已經對中美關係造成損害的大背景,戈鯤化的成功尤其具有非凡的意義。

就算是發揮了所謂負面作用的古德諾,不管其關於中國人更適合集權程度更高的政制形式的看法是被人利用還是主動配合,其關於當時中國政治現實的第一手觀察,多多少少也道出了中國向現代制度的轉型不可能因為一部或幾部成文法就大功告成的真相。

此外,雖然說中美之間的經濟紐帶是壓艙石,而這種「為利而謀」也導致兩國關係既是建設性的,也有不光彩的相互利用,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兩國經貿關係並未大幅展開,彼此間的交往是圍繞文化和精神層面展開的。在這一過程中,雙方互為他者,並通過他者,來進行自我界定。雙方都在自我界定的過程中而被改變。比如對中國的訪問就改變了杜威及其職業生涯杜威來華之時其學術研究正陷入瓶頸,需要「好好休息一下」。而由於在中國的經歷,他覺得「西方的一切跟過去再也不一樣了,而這種感覺簡直如同得到在這個世界上人們夢寐以求的返老還童一樣奇妙」。而通過杜威,中國給杜威帶來的影響在同樣程度上也間接地傳遞了給了美國人。

除了和美國,中國和別的國家也共有很多歷史。英國人也不乏在中國官場中任職者,中國也曾向日本派出很多留學生,中日清末新政期間的交流合作也很密切,中國和蘇聯以及德國在軍事層面也都展開過深度合作。但似乎確實只有中美之間有著如此多層面的長時期的交流互動乃至情感糾葛,並迄今在民眾生活中產生如此多的影響。

如徐國琦所說的那樣,共有雖非共享,但對雙方都彌足珍貴。如今回頭看去,如果沒有美國的幫助,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的轉換,從朝貢體系到條約體系的轉換,可能沒有那麼順遂。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如此順利地重返國際社會。一言以蔽之,沒有美國,中國的現代化和全球化進程很可能會是另外一個寫法。

本書在最後指出,對於未來的旅程,一起分享和共同擁有也許會更好。作者援引基因格那段著名的話來作為加持:中美因為彼此都太大而不會被另一方所控制,太有個性而不會對另一方遷就,彼此太需要對方而都無法承受與對方分道揚鑣的損失。

作為有著相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為密切的關係和更多深層次現實和潛在衝突的兩個國家,中美顯然會聯手打造更多共有的歷史,不過更為現實的預期是,其中無論共有的建設性經驗,還是痛苦的負面經驗,都會長期共存難分伯仲。

推薦閱讀:《中國人與美國人:一部共有的歷史》

題圖為美國總統福特訪華時發表演講。圖片來自 Wikimedia

一個物品如何成為一個全球化商品,一個物品如何促進全球化,一個物品又是如何實現全球化製造?「萬物簡史」這個欄目將從物品出發,去看這些物品如何滲透進我們的生活,並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王源成為小米手機品牌代言人,情人節廣告驚喜不多 | 乙方日報
設計師將「胖乎乎的心」放入倫敦地標,是給城市的情書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