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孔子為什麼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為什麼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在《論語》中有一段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其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兩句話,流傳很廣,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容易被誤解。尤其是「三十而立」,經常被人誤認為是成家立業。其實這句話意思很深,跟成家立業沒半毛錢關係。今天我們就好好探討一下這兩句的內涵。

首先說「三十而立」,到底「立」的是什麼呢?是人生觀、世界觀,是做人原則。

孔子說了,從十五歲開始,就立志求學。經過十五年的學習,終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人生觀、世界觀已經堅定不變了,做人有了自己的原則,有了自己的志向,對事物的看法,有了自己的判斷標準,不會再為外界所動搖了,這是三十而立。

如果我們現在還沒有確立自己的人生方向,沒有自己的價值標準,別人這麼說,覺得有道理;別人那麼說,覺得還是有道理,沒有自己的主見,分不清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就是沒「立」,這跟年齡沒關係,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沒「立」起來,人云亦云,自己就甘當牆頭草,隨風倒。

什麼是「四十而不惑」呢?意思就是說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已經沒什麼疑惑了,大多數問題都能搞清楚、看明白了。這句話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裡面有個問題存在,值得我們討論。按常理說,應該先沒有「惑」了,才能「立」志呀,自己還在迷惑當中,怎麼就盲目「立」志了呢?那個「立」會不會有問題?

這個問題就有點深度了。孔子說的「三十而立」,是通過學習古聖先賢的教導,才建立起來的價值標準,靠的是「信」,他堅信古聖先賢說的都是真理,都是對的,不用懷疑,他是依此而「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比較教條主義,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確實做人很有原則,但還不知道通達權變。

這就好比一個新手司機,通過跟教練的學習,確實會開車了,能上馬路了。但他只是嚴格按照教練教的規則來,他還不知道為什麼要那麼開,車出了毛病,也搞不清怎麼回事,遇到緊急情況,更不知道怎麼隨機應變。只有開過很多年以後,才不會畏手畏腳,被這些規矩所束縛,開起車來才可以得心應手。

那「四十而不惑」這句話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十年之後,他已經深刻理解古聖先賢教導的內涵了,領略其中的精髓了,這才真正沒有什麼疑惑了,處理起事情來,才可以善巧方便,遊刃有餘了。

世事人情可比開車複雜的多了,你雖然很有原則,但你看的可未必對,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不是光有原則就可以應付的了的,那還需要有很深的閱歷和智慧,才能看清事實真相。

所以孔子這兩句話,確實是人生經驗之談,確實是很有道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雜談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三件事最易折福,千萬要引以為戒!
參加各種聚會,還是陪伴家人?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