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周軍評:從美國F-15X扯皮看三代機在未來空軍中的地位

一周軍評:從美國F-15X扯皮看三代機在未來空軍中的地位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本周末,美國空軍部長海瑟·威爾森辭職。媒體報道稱,這位空軍部長此前一再強硬堅持「除了F-35我們什麼都不要」的立場,與代理國防部長帕特里克·沙納漢強行推動購買全新生產的F-15X戰鬥機的立場發生衝突,是她提出辭職的主要原因。作為世界上擁有最龐大的機群的美國空軍,在面臨新世紀「大國競爭」威脅的前提下,回過頭採購一種「過時」的戰鬥機,究竟背後有何玄機?中國空軍能否從中獲得一些經驗和教訓,對我軍正處於「當打之年」的三代機機群未來的發展建設有什麼啟示呢?

F-35、F-35更多的F-35!……然後威爾森部長就走人了

沙納漢:F-35完犢子啦,還是買咱波音的F-15X吧

F-15是美國軍隊體制的典型產物,很值得研究。

事實上從當初研製階段起,這種飛機身上的是非就沒少過。

F-15戰鬥機的研製起步於1966年F-111作為海空軍通用新一代戰鬥機研製失敗之後。由於美國空軍和美國海軍對於新一代戰鬥機的理解不同,海軍更強調截擊能力,要求新戰鬥機具備「美國想像中的米格-25」一樣的強大截擊作戰能力(當然其實米格-25的航電系統……),以應對航母所需要面對的蜂擁而來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和轟炸機目標。

F-X計划到YF-15的方案迭代歷程示意圖

而相比之下,美國空軍對於越南的慘痛經驗印象更深刻一些,這促使他們提出了「繼F-86之後第一種完全以爭奪制空權為唯一任務的戰鬥機」的想法,還有「不為對地攻擊付出一磅重量」的設計理念。(不過事實上海軍的F-14A也一樣),不過這裡所說的「爭奪制空權」(Air superiority)所說的,並不是以對空、對地為概念的劃分,而是在對空作戰中相對於截擊作戰而說。也就是說,F-15的設計理念強調與敵方戰鬥機對抗,而不是對付同時來襲的大量空襲兵器(轟炸機、巡航導彈)。

YF-15原型機

因此,F-15在其服役之初就被設計為攜帶4枚AIM-9「響尾蛇」格鬥導彈和4枚AIM-7「麻雀」半主動中距導彈,同時裝一門機關炮——甚至在最初設計中,還打算為其研製一種全新的25毫米無殼彈機關炮,要求其性能大大超過20毫米轉膛炮(當然最後沒成功),事實上當時還曾考慮為F-15研製全新的格鬥導彈,其性能比「響尾蛇」再提高一截。

F-15在研製中還首次採用了升力體設計,其機腹平坦,在飛行中能產生一部分升力,這對於提高機動性能,提高升阻比特性有很大的意義。從這一點上來說,它的設計理念比F-14要更先進一些。而且為了減輕重量,它也沒有繼續使用變後掠翼,而是採用了中等後掠角的設計,主要依靠大推力發動機和增升襟翼設計來提高短距起降能力。

採用如此具有革命性的全新設計,F-15的研製和服役進度也因此緩慢而耗資巨大。從美國空軍1965年提出F-X研製計劃,到1968年開始競標,到1972年首飛,再到1976年美軍接收F-15戰鬥機,花了11年時間。這在當時算得上是非常拖沓了(當然和後來的F-22F-35的研製相比這已經算是神速),而其成本之高,在當時也和今天的F-35一樣引人詬病,更不用說服役之初,該機還因為新技術密集且複雜,而且操作使用也和二代戰鬥機有很大區別,故障頻發,麻煩不斷。被稱為「機庫女王」。

當年,F-15相比F-4也是難修,難用,難保障,對它的抱怨不比現在對F-35的抱怨少

對F-15價格昂貴,美國空軍負擔不起的指責始終沒有停止,這其中外界,甚至國會的指責其實說到底都不痛不癢,但美國空軍自身內部的爭議卻是無法忽略的。

1969年,尼克森選中了梅爾文·萊爾德擔任國防部長,這位國防部長對「戰鬥機黑手黨」(美國空軍和科研界中部分中高級軍官,極力鼓吹研製一種更加靈活輕便的戰鬥機)的觀點很感興趣。在他的推動下,1971年美國國會對F-14、F-15的研製情況進行調查,隨後撥款5000萬美元開始推動輕型戰鬥機計劃,這帶來了後來F-16、F/A-18戰鬥機。

時過境遷,回顧當年F-15、F-16的這段歷史,我們不難看出,美國空軍內部關於發展方向和新機發展,從來也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在不斷的爭吵中搖搖晃晃的前行。而這其中,一些關鍵時刻在關鍵位置的人物的決斷,往往可以決定美國空軍此後數十年的發展路線。

而今,歷史借特朗普之手,將帕特里克·沙納漢推上了代國防部長的位置,而這位波音公司的忠實員工,立刻開始推進F-15X計劃。

而這與美國空軍此前對於逐步降低三代機(美國自己的標準是四代機)比例,逐步增加F-35戰鬥機的比重的核心思路形成了對比。

把三代四代機比率提高到1:1是美國空軍此前的長期計劃,而這裡面核心就是大量採購F-35,退役F-1516

近期有不少美軍和國防部官員通過媒體放出消息,都稱F-15X計劃「唯一」的重要支持者似乎就是沙納漢,這可以說是對美國空軍發展思路的一次重要的動搖。

即使美國空軍內外都有不少人試圖阻撓,或者給F-15X計劃加一些緊箍咒,比如這個方案在最初討論的階段就明確只用於取代實在難以續命的F-15C戰鬥機,而不能影響F-35的採購,但事實上在美國現有的軍費框架內,要購買一批壽命好幾十年的全新F-15X而不影響F-35採購……根本就不可能。

當然沙納漢推進F-15X的理由也是「充分」的,一個是F-35的生產速率不能滿足計劃,儘管洛克希德公司和美國空軍中F-35的支持者們強調F-35的生產正在加速,但過去四分之一世紀中,美國航空製造業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出現了制約F-35產能提高的大量瓶頸,而要解決這些瓶頸,需要比原計劃多得多的投資——這個問題在此前討論F-22復產和美國國防部對本國國防工業的自查中已經暴露出來了。

無獨有偶,普京前幾年打算給俄羅斯海軍一大筆錢,讓俄羅斯海軍像當時的中國一樣開始「大幹快上下餃子」,但計劃剛一開頭,幾型新艦就遇到了大量的瓶頸問題,因為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造船工業已經不再具備「下餃子」式造大艦的能力了。2013年,普京不得不下令,在俄羅斯主要造船企業的造艦能力得到確實提升之前,暫停開工新的大型水面艦艇。

美國和俄羅斯都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就更別說其他國家了。相比之下,不顧本國工業基礎,強行「大躍進」的反例當然也是存在的,最典型的就是印度嘛。LCA戰鬥機也好,印度國產航母也罷,拖延起來都是以十年為單位計算的。

所以,如果我們跳出「空軍未來作戰需求」,而從更加務實的,航空工業實際能力為標準來看沙納漢和特朗普推動的F-15X和F/A-18 Block 3兩個「開歷史倒車」的行為,就會發現其實它們並非那麼荒謬。

當然了,沙納漢如今做出這個決策,還是得追溯到那個被殲-20「羞辱」的蓋茨身上去,畢竟這位老兄干國防部長這幾年裡,就幹了一件事——停止F-22生產嘛。

如果F-22的生產線能夠繼續保持低速運轉,現在哪那麼多破事兒嘛。

但當年蓋茨叫停F-22也是有他的現實考慮,畢竟如果F-22生產線要維持低速運轉,也要花很多的錢啊,而當時美國又沒有「大國競爭」的壓力 ,當時中國、俄羅斯哪有四代機嘛……有F-35也足夠碾壓對手了,何必……

其實這就和現在有些人談起冷戰美國空軍就會說當初就該停掉F-15的生產,開發F-16的各種改進型成為美國空軍的單一戰鬥機一樣……

不過F-15X也不是一無是處,三代半戰鬥機即使在未來,還是有它的作用的。

最近美國方面另一個關於美國空軍的消息是,在螺旋槳「輕型攻擊機」項目隨麥凱恩駕鶴西遊之後,這個項目似乎又有「轉生」的意思。而且贏家最終看起來還是波音公司,該公司和瑞典薩博合作研製的T-X高級教練機在拿下美國空軍高級教練機合同後,有希望填上「輕型攻擊機」的缺,成為美國空軍未來的又一種新裝備。

按計劃「輕型攻擊機」要採購數百架,對於波音來說這也是個不小的進項了。

T-X教練機如果轉型成為輕型攻擊機,對於美軍來說倒是不錯的選擇

某種意義上說,在特朗普入主白宮以後,波音在美軍中的影響力強力反彈,F-18 BLOCK3,F-15X、T-X,MQ-25項目都以波音勝利告終。當然,KC-46項目最近因為生產質量問題被暫停接收,但美軍未來不用KC-46加油機,他們又能選什麼呢?

波音的這一波操作,頗有點像國內網上有些人給中國航空工業和沈飛編排的「人設」,活兒干不好,就靠政治影響力「強迫」軍隊接受其層出不窮的「糟糕」裝備。

但某種意義上說,波音的這一輪走強,其背後卻是對過去二十年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一波又一波「釣魚」的反彈,畢竟之前在波音被擠兌得幾乎要退出軍機項目的那段時期,洛克希德扮演的正是如今波音扮演的角色……這叫「終於活成了我討厭的樣子」嗎?

中國和美國終究還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把美國存在的體制問題強行編排到中國來。但是,全世界範圍內,甭管是軍隊也好,公司也罷,總免不了隨著高層領導的更迭,對一些重大項目做出有著深遠影響的變更。

回頭看看美國三代機、四代機研發史上的種種事情,其實這些一種戰鬥機型號發展延續幾十年的飛機,其發展到最後完全可能和最初的設想南轅北轍。如今的F-16戰鬥機裝上保形油箱,掛上一大堆對空對地武器的模樣,完全可能當年的「戰鬥機黑手黨」氣的活過來……

所以,說到底,技術的問題歸技術,政治的問題歸政治,說到底軍隊是需要打仗的, 在不同的時期,根據不同的設想,對武器裝備進行相應的發展,這本來也是歷史的常態。所以一種具備強大生命力的戰鬥機平台,說到底還是要有更強的通用性和發展潛力,才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調整自身的角色。

如今的第三代戰鬥機,恰恰是戰鬥機這種武器真正進入成熟階段的一種產品,人類在研製出第三代戰鬥機之後的幾十年里,空氣動力學、航空動力等領域已經不可能再像之前一樣取得革命性的進步,這也是這一代飛機可以一直活躍到21世紀的根本原因。

這和戰後第一代主戰坦克至今還可以通過改裝得到相當不錯性價比(比如出口孟加拉的VT-3坦克)的道理是一樣的。

當然,隨著隱身這種具有革命意義的技術出現,第四代戰鬥機已經和此前的所有戰鬥機存在了一條不可跨越的鴻溝。但這也帶來了很大的麻煩,畢竟隱身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搞定的,最近美國空軍的F-22開始集體進行隱身塗層維護更新,還是要返回廷德爾基地進行,這就表明第四代戰鬥機的部署還是有很大限制的,其隱身塗層的維護保養設施即使是美國也沒還沒有普及到更多空軍基地。

這還僅僅是一個塗層的問題,F-22到現在為止,海外部署還要依靠「快速猛禽」模式,要用C-17帶著航材和技術人員到處「趕場子」。

其實三代機服役之初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只不過因為三代機所涉及的問題還沒這麼複雜,再加上冷戰高峰期,花錢能解決的問題,那還能叫問題嗎?但到了今天,四代機身上,從現實角度看,這些事情都是麻煩。

相比之下,即使是三代半戰鬥機,對現有的地勤保障體系也不至於要如此大動干戈。這也是F-15X和F/A-18E/F Block 3在美軍作戰部隊這邊反而沒什麼抱怨的主要原因,畢竟這些全新飛機怎麼著也是比手頭已經用了幾十年的老機好多了。

對於美軍部隊來說,其實還挺翹首以盼F/A-18E/F block 3的

美軍現在給F-15X設想的任務,依然是以制空為主,而不是對地攻擊。包括波音的F-15X的設想圖,也是以給它掛上十幾枚AIM-120D導彈為「標準像」——這也表明,F-15X在未來美軍的體系作戰中,扮演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前幾年美軍所設想過的B-1R轟炸機掛一大堆空空導彈的「空中武庫機」的角色,再怎麼說,讓一種戰鬥機掛大量遠程空空導彈來執行「火力支援」角色也比轟炸機靠譜吧。

這也和現在空戰模式的變化有一定關係。

其實,且不說「紅旗」、「紅劍」這些正經的模擬對抗演習,即使是玩DCS的玩家,也都已經知道一個常識,就是重型戰鬥機導彈多的好處真的是很大。

畢竟現實空戰又不是「皇牌空戰」,輕型戰鬥機的中距導彈帶的不夠多,往往導致在空戰中不能利用最大射程發射導彈來逼迫敵機規避從而獲得優勢地位。注意一下近年來實戰演習和實戰的圖像我們可以發現,中美俄的輕型戰鬥機(F-16、米格-29、殲-10這些「中型」機)都不約而同儘可能增加中距導彈攜帶數量,而減少格鬥彈數量。而更早一些的時候,經常能看見這些戰鬥機掛四枚格鬥彈出擊的情況。甚至在一些照片上我們還能看到F-16在執行「野鼬鼠」任務的時候,帶3枚AIM-120和1枚AIM-9導彈的怪異配置。

事實上自從21世紀以來,格鬥導彈發揮作用的機會確實在減少——「為什麼要格鬥呢?」

當年F-16掛4枚響尾蛇出去的畫面還比較常見

現在嘛,能多掛一枚AIM-120也是好的……

但即使如此,和一高興能掛6-8枚中距彈出擊的重型機相比,輕型機的中距彈數量依然不足。

而對於四代機而言,這個問題一樣存在,F-22和F-35都在演習中出現過導彈打完,繼續在「戰場」上充當信息節點引導其他戰鬥機實施攻擊的情況。而中國已經在發展一種類似法國「米卡」構想的,中近距結合的空空導彈。而沈飛之前在FC-31的宣傳CG里就展示了該機在機內彈艙攜帶6枚這種導彈,不攜帶專門格鬥導彈的狀態。這本身也表明,我們也認為,未來空戰中,中距導彈不夠用。當然這個問題對於殲-20來說無所謂,它側面彈艙夠大,掛新型導彈也沒有壓力。

不過總的來說,四代機空空導彈因為不能外掛,即使是掛上了具有一定中距作戰能力的格鬥彈,也只是增加了兩枚導彈,相對於可以外掛導彈的三代半而言,攜彈量還是少了。

我們前面提到過殲-20首次參加演習的「戰例」,在攻擊預警機後被圍攻「擊落」的行動中,如果殲-20飛行員放開手腳,在未被發現前,不是採取一對一跟蹤,逐個攻擊為預警機護航的三代戰鬥機,而是能同時對護航的多架三代機發射霹靂-15進行多目標攻擊,那麼這個成功率會是很高的。但是飛行員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導彈少,怕打一發導彈沒打中目標,就會有敵機漏網對自己造成威脅,畢竟手頭的導彈緊緊巴巴——然而最後的結果是沒能在對手沒有警覺的情況下迅速將其全部擊落,給了預警機額外的時間來召喚三代半戰鬥機救援。

如果殲-20當時有6枚或者更多中距彈,而不是4枚,那麼可能飛行員也會更加大膽。

既然如此,那麼用三代重型機充當「導彈武庫」的設想似乎就很合理了——在後來解放軍的演習中,四代機與三代半互相配合,發揮空空導彈最大射程優勢的戰法也正在發展。這方面我們和美國都是很重視的。

尤其是AIM-120D、R-77-1、PL-15這些採用雙脈衝火箭技術的新一代中距彈,都具有了100-150公里的最大射程,而且因為雙脈衝技術可以提高導彈在遠射程上的能量特性(末段可以再加速),因此遠程空空導彈打高機動戰鬥機的效能也有了較大的提高。相比之下當年伊朗用「不死鳥」導彈在較遠射程上打伊拉克戰鬥機能得手的前提是對方沒有雷達告警系統或者雷達告警系統沒有奏效,敵機沒有進行針對性的機動,如果對手是技術能力較強的空軍,「不死鳥」基本上是打不了戰鬥機的。

中國在三代半戰鬥機發展方面,其實壓力也是很大的,我們和美國空軍的情況還不太一樣。

美國空軍手裡到現在還有近千架F-16,數百架F-15,而我國現役三代機,即使算上仍在「老驥伏櫪」的蘇-27SK/殲-11,也還談不上「足夠」。

美國空軍原本是打算將F-1516大量退役,但現在一方面要買F-15X,另一方面開始將自己的F-16進行改進。

有意思的是,他們的F-16改進近期簽訂的第一個合約是研製新型雷達接收告警機。這種新型告警機的首要任務是必須對在低截獲率模式工作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有較高的截獲能力,畢竟在超視距空戰中,指望飛行員用肉眼,或者紅外紫外告警來發現來襲導彈基本不靠譜。而對於不具備隱身性能的三代機來說,至少知道有人在瞄準自己,這個能力可以說在未來環境下至關重要。

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美國空軍正準備未來與擁有四代機的敵軍交戰。通過新型雷達告警系統等這類裝備,三代半戰鬥機在未來的三、四代戰鬥機同時投入戰場的新時代里,也可以擁有基本的生存能力,打不過至少也要知道啥時候該跑吧……

當然,我想說的是,將此前已經不打算繼續改進的F-16再改進,首先表明美國空軍不想大規模縮減機隊規模。那麼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把F-16改進到F-16V標準是最起碼的一步。

現在對F-16進行改進,意味著這種戰鬥機要服役到2040年,而現在採購全新F-15X,也意味著該機要至少用到2060年,甚至2070年,和F-35同壽,海軍採購的F/A-18E/F block3也一樣。至於以T-X為基礎的輕型攻擊機,使用壽命只怕也不會短。現代空軍戰鬥機壽命都長,而且又貴,所以不存在用個幾年就退役這樣的事情。

未來三代半重型機的一個主要任務,與四代機配合充當「武庫機」似乎是中美的共識

怎麼說也比B-1R靠譜多了……

這表明,此前海瑟·威爾遜空軍部長力主的,將三代四代機比例從4:1逐步過渡到1:1,或者更低水平的計劃,在現實面前可能敗下陣來了。未來20年,美國空軍的三代四代機比例能達到3:1左右就不錯了。

本周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中心」出了一個關於2040年美國海軍航空兵艦載機聯隊新機的報告,其中提出,現在寄予厚望的,「六代機」F/A-XX的方案可能並不現實,而是需要以現有機型為基礎,研製一種「遠程制空艦載戰鬥機」,任務是與敵方的防空戰鬥機進行交戰,為己方的突擊打開通道。而防空截擊之類的任務都儘可能交給無人機去干。因此建議未來航母上的有人艦載機數量大幅度削減,僅有10架F-35C和10架F/A-XX。

某種角度而言,他們這個計劃是非常「冷戰式」的想法,這個報告建議將航母的制空巡邏範圍外推到500-1000海里,對海對岸突擊距離則提高到1000海里。為此需要研製一種「無人版A-12」無人機,該機不僅要能對海、對岸攻擊,還能進行防空攔截,甚至還能反潛。真不知搞這樣一種無人機需要多少經費,多少時間,多少……美國海軍此前連X-47都取消了,給你搞這個……真是……算了吧。

這個報告,我覺得還是這樣解讀:特朗普要求為「大國競爭」做準備,那海軍就按計劃提出一個未來艦載機聯隊發展方案,國會老爺們看了說沒錢搞,然後海軍一攤手,那我們就沒辦法去「大國競爭」了……畢竟按照這篇建議,他們的航母編隊任務可是要「聯合前沿部署的美軍和盟軍,就地擊退中俄的進攻」哦……

某種程度上說,「戰略與預算中心」的這個艦載機聯隊方案,其實和海瑟威爾遜的美國空軍四代機和三代機1:1的計劃差不多。

殲-16、蘇-35和F-15X也算是棋逢對手,都是全新生產的三代半機

今天的世界無法重回冷戰,因為雙方都不想把軍事放到國計民生之前——在這種情況下,全世界的軍人就只能「螺螄殼裡做道場」,搞「降檔版冷戰」,「乞丐版冷戰」……

而在「乞丐版冷戰」的前提下,美國空軍的F-15X……很合理。

我國空軍的三代戰鬥機真正大批量服役也已經是21世紀後的事情,我軍目前數量最多的機型,殲-11B和殲-10A,從壽命上說,都還在「當打之年」,進行現代化改進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殲-16、殲-10C的生產也還在繼續,從三代四代機數量比例來說,未來我軍很長時間內也難以趕上美軍。

在這種情況下,輕型四代機的消息最近又熱了一波,這也就毫不奇怪了,如果考慮和三代半飛機配合作戰的話,輕型四代機僅僅一個看不見的空中信息節點的作用,就已經很值回成本了不是嗎?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RCEP部長會議發表聯合聲明 儘力11月份達成協議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