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這一年,教育對外開放步伐加快

這一年,教育對外開放步伐加快

近日,沙烏地阿拉伯宣布,將漢語納入沙特王國所有教育階段的課程。該國學者表示,此舉將為沙特學生開闢新的教育視野,促進沙特文化多樣性,密切兩國人民交流互動,增進彼此友誼。

語言,是文化交流的橋樑;

教育,是民心相通的載體。

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中,肩負著強基固本、鋪路架橋的使命。

這一年,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在穩步發展基礎上,提質增效,步伐加快,教育對外開放之路越走越寬,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不斷拓展。

助力「一帶一路」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8年5月,在「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期間,來自衣索比亞的漢娜·格塔丘等同學,以書信的形式向習近平主席彙報了自己參加論壇的感悟。8月,習近平主席回信了,勉勵他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自己的努力,強調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中非青年是中非友好的未來。

「青年是中非關係的希望所在。」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再次寄語中非青年。他表示,只要中非友好的接力棒能夠在青年一代手中不斷相傳,中非命運共同體就一定會更具生機活力。

「一帶一路」,從理念到行動,從願景到現實。

《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文件印發以來,教育部已陸續與我國18個省(區、市)簽署了部省(區、市)共建備忘錄。同時,我國高校的參與不斷深入。比如,北京交通大學充分發揮軌道交通領域優勢與特色,與38個國家和地區的205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係;天津大學發起成立「中國—東盟工科大學聯盟」,積極推進與東盟10所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共商、共建、共享。

據統計,我國已與2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共有60所高校在23個沿線國家開展境外辦學,16所高校與沿線國家高校建立了17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延伸。

「堅定不移以開放促改革。」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18年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教育對外開放要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推動沿線國家教育互聯互通,在促進各國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民心相通方面出實招、見實效。

「引進來」與「走出去」同步發展,院校合作與孔子學院建設齊頭並進。

2018年12月,習近平主席與葡萄牙共和國總理科斯塔共同見證了波爾圖大學孔子學院合作協議的簽署。這是繼葡萄牙里斯本大學、阿威羅大學、米尼奧大學、科英布拉大學設立孔子學院之後的又一項新的漢語教育合作。

據最新統計,全球154個國家(地區)已建立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孔子課堂。孔子學院,猶如中國教育另一張靚麗的「名片」,將中國語言與文化傳播至全球各地。

引進優質資源,促進教育國際化發展

「為了迎接你們今天的到來,崑山杜克大學已經籌備了整整五年。」2018年8月14日,面對來自27個國家的崑山杜克大學首屆本科新生,時任校長劉經南院士在開學典禮上動情地說。這些學生將在中美兩地校園完成四年的本科學習。

作為合作方,美國杜克大學校長文森特·普萊斯表示,崑山杜克大學和杜克大學致力於在中國打造世界一流的研究型綜合性大學,首屆本科生開學標誌向著目標邁出關鍵性的一步。

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在國際教育交流中借鑒世界各國的教育發展理念,是中國教育發展的一條經驗。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擴大教育開放,同世界一流資源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

2018年年初,英國首相特蕾莎·梅訪華,其間達成約5.5億英鎊的中英教育合作項目,涉及高教、職教、教育科技等多個領域。

在2018年第五輪中德政府磋商中,中國總理李克強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見證了《關於深化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合作的聯合意向性聲明》的簽署,支持「雙一流」建設與「卓越戰略」的對接,在「中國製造2025」與「工業4.0」框架下實施職教師資培訓項目。

隨著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的不斷深化,我國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的頂層設計也越來越完善。據統計,我國已與18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係,與46個重要國際組織經常性開展教育合作與交流,與51個國家和地區簽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

改革開放以來,教育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引進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助力中國教育發展。截至2018年8月,我國共有2365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其中合作辦學機構198個,本科以上獨立法人機構9個。

與此同時,教育部不斷跟進和優化國際合作項目的辦學進展,不斷嚴格合作辦學的質量與標準。去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其實施辦法,229個項目終止合作辦學。

同年,我國又一所合作辦學機構,天津音樂學院茱莉亞研究院,被教育部批准設立。這不僅是教育部與天津市共建教育國際化綜合改革試驗區的重要標誌,也是我們與世界頂尖高校的又一次合作,更是我國培養高素質音樂藝術人才的又一次提升。

加速提質增效,不斷完善中國教育標準

2018年初秋,中國教育報刊社記者走進了加拿大多倫多蘇安高級中學。校名中的「蘇」是江蘇省的簡稱,「安」則是安大略省的簡稱。這是一所象徵著中加教育聯誼的中學。

「是中國的教育體系和中國的教育者幫助學生們打牢了教育基礎,使他們能走得更遠。」面對來自中國的記者,瑪麗亞校長說。

中國教育,在助力世界教育發展中,越來越自信,也走得越來越遠。

最近,在泰國大城府大城學院的「魯班工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學生參加了自動化生產線安裝技術的技能培訓。這所我國在海外設立的首個職業教育「孔子學院」,已成為周邊鄰國職業教育的資源中心。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國家的學生紛紛慕名而來。

還記得在去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代表通道」中,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大學校長張榮說,海外辦學的目標是利用國際環境,培養具有多文化背景和駕馭複雜國際事務能力的高層次人才。而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的建立,正是開創了中國高校走出國門辦學的先河。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這些「走出去」的教育工作者,和遠赴海外的留學人員一起,成為促進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間大使。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黨中央和鄧小平同志做出擴大派遣留學生戰略決策40周年。

40年來,我國出國留學生人數迅速增加,出國留學人數由1978年的860人增長到2017年的60.84萬人,累計達519.49萬人,其中313.2萬人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

中外青年學子,一直以來是促進中外交流、民心相通的主體。

近年來,我國來華留學生的規模不斷增加,層次不斷提高。據統計,2017年我國共有來自204個國家和地區的48萬餘名留學生在國內935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學習,其中學歷生24.15萬人,佔總數的49.38%;自費生佔比88.03%,中國政府獎學金生佔比11.97%。中國政府獎學金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不斷提升。在2017年的獎學金生中,碩博研究生佔比69.75%。

在擴大來華留學規模、提高層次的同時,教育部著手以質量促發展,以規範促管理。

2018年9月,教育部首次專門針對來華留學教育制定的質量規範文件《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範(試行)》發布。這是指導和規範高校開展來華留學教育的全國統一的基本準則。

培養新型人才,參與全球教育治理

今年年初,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清華大學倡議並邀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頂尖大學,共商一流大學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進程中應承擔的歷史責任,並聯合發起成立「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

當時,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說,一流大學要有一流擔當,應發揮大學在知識、理念、文化、科學及技術等方面的優勢,發揮引領作用。

我國高校敢於開拓、勇於擔當,自覺承擔起「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這五大使命,並在全球重大問題上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隨著「雙一流」建設的推進,我國高校在世界著名排行中,成績不斷提高。這意味著,中國教育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越來越強,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底氣越來越足。

2018年,第六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教育政策對話,達成一項共識。今年,我國已啟動中國—中東歐國家教育能力建設項目和中國—中東歐國家高校聯合教育項目,在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高校之間開展學術交流、師生互訪、聯合科研等活動。

與此同時,我國積极參与國際教育規則制定,提出2030教育可持續發展指標「中國方案」。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為今後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參與國際教育規則、標準、評價體系的研究制定,推進與國際組織及專業機構的教育交流合作,健全對外教育援助機制等提出了新要求。

為培養參與全球對話的國際組織專項人才,我國高校已經開始著手準備。北京大學開設國際公共政策專業碩士項目、「燕京學堂」項目等國際組織專業人才培養方向;浙江大學形成「X+外語」複合型國際組織精英人才培養模式;上海財經大學則打造語言強化、專業複合、國際組織實習的三類平台……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這一年,教育對外開放邁進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這一年,教育對外開放在豐富內涵中突出特色。

這一年,教育對外開放在提質增效中加快步伐。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10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發現、培養並實現每個孩子的創新天賦
2019《傳承的力量》春節篇2月19日即將播出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