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上古史與三皇五帝

上古史與三皇五帝

上古史與三皇五帝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在古人的觀念里,一提到上古史就是前三皇后五帝,他們把三皇五帝已經當成了常識。那麼,三皇五帝的真實情況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要說明的是,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經歷了近代疑古思潮的洗禮以後,普遍認為三皇五帝的傳說,有很多並不是史實,很多都是秦漢時期人們構建起來的歷史。雖然這些傳說的背後也有歷史的影子在,但是不可直接將三皇五帝的歷史當成是信史看待。說到這一點兒,可以去看顧頡剛先生的《秦漢的方士與儒生》。

具體來說,到底有哪三皇,有哪五帝,也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先來說三皇,關於三皇,並沒有確切的說法究竟指的是誰。至少有如下的組合方式:「天皇、地皇、泰皇」,「天皇、地皇、人皇」,「西皇、東皇、上皇」,「燧人、伏羲、神農」,「伏羲、神農、祝融」,「伏羲、女媧、神農」,「伏羲、神農、黃帝」。這些組合中,天皇、地皇、人皇、泰皇沒有明確的對象。女媧都能造人,應該屬於神的範疇。黃帝一般都認為是五帝之首。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和祝融氏,大約比較容易被人們接受。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伏羲氏和神農氏。

上古史與三皇五帝

伏羲氏,也被稱為伏犧氏、庖犧氏、宓羲氏等。關於伏羲氏的記載,首先出現在《莊子》、《易傳》等文獻之中。到西漢末年劉歆明確說出伏羲氏「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為帝太昊」。如此說來,伏羲氏就是太昊部落的首領。

關於炎帝神農氏的傳說在傳世典籍中的記載十分豐富,據說他是姜姓,他的父親叫少典,母親是女媧的女兒女登。據說女登因為一條神龍而懷孕生下了神農,所以神農「人身牛首」。而且他的肚皮是透明的,可以看見各種植物在肚子里的反應。這樣能分辨什麼植物可以吃,什麼植物不可以吃。

上古史與三皇五帝

傳說中神農氏的畫像

炎帝神農氏的主要貢獻是原始農業。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炎帝神農氏發明了耒耜,教會天下人們播種百穀。《風俗通義》說早期的人們以禽獸為食,後來人口繁衍,禽獸不夠吃了,於是神農就發明了農業,解決了人們吃飯的問題。這正是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原始農業剛剛萌發時期的真實寫照。

伏羲氏和神農氏所處的時代,大體相當於考古文化中的仰韶時代。

上古史與三皇五帝

關於五帝,按照《史記·五帝本紀》說法,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也有人將禹看成是五帝之一。因為大禹畢竟沒有直接把領袖的位子傳給兒子,所以夏王朝的建立者應該是啟而非禹。所以大禹的傳說也應該屬於五帝時期而非夏王朝,這樣所謂的「五帝」就成了六個。現代學者一般將五帝的傳說對應於中原龍山時代。

軒轅黃帝是五帝之首,也是全體華夏兒女公認的人文始祖之一。黃帝的記載首先見於《國語》至少到戰國時期,關於軒轅黃帝的傳說就已經開始廣泛流傳。到了西漢,關於黃帝的傳說大體成型,司馬遷寫《史記》就從黃帝開始寫起。

上古史與三皇五帝

皇帝畫像

在黃帝的時代,先是炎帝神農氏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不過當時整個部落聯盟已經處於十分混亂的局面之中,於是黃帝就戰勝了炎帝,擔任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同時,位於東方的蚩尤也對炎黃部落聯盟構成了很嚴重的威脅,經過了非常殘酷的戰爭,黃帝率領炎黃部落戰勝了蚩尤,炎黃部落聯盟進一步壯大。

從黃帝時代開始,華夏文明進入到快速發展的階段。首先從制度層面來說,各種機構進一步健全:「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其次,黃帝也非常重視發展農業,《路史》中說:「歲時熟而亡凶,天地休通,五行期化,故風雨時節,而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他率領百姓「時播百穀草木」。據說黃帝還發明了衣冠,建造了舟車,發明了指南車,弓箭也被看成是他的發明。他還曾和臣子岐伯討論醫術,因而他被看成是《黃帝內經》的作者,後世醫學也被稱為岐黃之術。黃帝的夫人嫘祖則是發明了蠶桑;他的臣子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制;風后衍握奇圖,始制陣法;倉頡發明了文字,大撓發明了甲子……

上古史與三皇五帝

秦漢統一以後,黃帝被看成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祖,甚至各少數民族也都認為自己是黃帝之後,比如鮮卑族就認為自己是黃帝少子昌意的後裔,「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今天漢族姓氏前一百大姓之中有超過七十個自認為自己的始祖就是黃帝。所以「炎黃子孫」成了華夏兒女民族認同的標誌。

而且,從戰國時期開始,黃帝就不斷被神化。所以司馬遷才發出了「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的感慨。近代以來,隨著疑古思潮的興起,對於黃帝的傳說也有了很的懷疑。但是隨著人們對疑古思潮的再反思,黃帝傳說的價值再次被人們肯定。首先,黃帝的傳說並非全是向壁虛造,這些傳說的背後有著歷史的真實,黃帝的時代大體相對於中原龍山時代,正是在那個時代里,文化發展的速度明顯加快。黃帝傳說中的眾多發明創造當然不能簡單看成黃帝個人的功績,但黃帝是那個時代的象徵,是那個時代里英雄群體的代表。其次,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黃帝作為華夏人文始祖的觀念深入人心,炎黃子孫是華夏兒女身份認同的標誌。如今黃帝又成為聯繫全世界各地華人的重要精神紐帶。

上古史與三皇五帝

在黃帝之後繼任部落聯盟首領的是黃帝的孫子顓頊。顓頊相傳是黃帝之子昌意的後裔,據司馬遷記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帝顓頊在二十歲的時候出任部落聯盟首領,以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都城。他即位後,嚴格遵循軒轅黃帝的政策行事,使社會安定太平。據說顓頊還頒布了曆法,所以後世秦國所制定的曆法就叫顓頊歷,顓頊歷一直到漢武帝時期還在使用。

根據《國語》的記載,顓頊的時代發生了「絕地天通」的事件。也就是說,在顓頊的時代開始有了專職的宗教人員。在遠古的宗教發展史上,人們自由祭祀的階段在先,氏族貴族壟斷祭祀在後。壟斷祭祀權是氏族貴族壟斷政權的重要途徑。「絕地天通」就是一場宗教革命,由貴族壟斷了祭祀權,設立了專門的祭祀人員。應該說宗教人員的職業化促進了遠古文明的發展。

上古史與三皇五帝

帝嚳高辛氏,《史記·五帝本紀》認為是黃帝之曾孫,顓頊死後,帝嚳繼承帝位,以亳(今河南商丘)為都城,以木德為帝,時年三十歲。據《五帝本紀》記載,帝嚳「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是一位兼司神職的部落聯盟首領,帝嚳繼續了顓頊的作為,將祭祀與部落聯盟首領的權力結合起來。他的治國方略是:「德莫厚於博愛於人,政莫高於博利於人。政莫大於信,治莫於大仁。」強調以誠信、仁德使天下治。後世,無論是商族人,還是周族人,都以帝嚳後裔而自居。帝嚳有四妃。據傳正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棄,即后稷,被周朝周族人認作其始祖。次妃有娀氏名簡狄,生子契,在姬周族人建立周朝以後被列為商朝的始祖。次妃陳豐氏名慶都,生子放勛,即唐堯。次妃娵訾氏名常儀,生摯(帝摯)。帝嚳死後,摯繼承了嚳的帝位,九年後禪讓給放勛,也就是帝堯。相傳帝嚳活了一百零五歲(一說九十二歲)。

上古史與三皇五帝

堯是帝嚳的兒子,據說堯的名字叫放勛,堯的國號叫做唐,所以堯也被成為唐堯。堯在二十歲的時候接替哥哥擔任了部落聯盟的領袖。堯的事迹主要見於儒家經典《尚書》中的《堯典》之中。

文獻中稱堯,「其仁如天,其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堯當政後生活依然非常儉樸,住茅草屋,穿用葛藤織就的粗布衣。時刻注意傾聽百姓們的意見,在宮門前設了一面「欲諫之鼓」,誰要是對他或國家提什麼意見或建議,隨時可以擊打這面鼓,堯聽到鼓聲,立刻接見,認真聽取。為方便民眾找到朝廷,他還讓人在交通要道設立「誹謗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眾有意見,可以向看守人陳述,如果願去朝廷,看守人會給予指引。後世的華表就是由誹謗木演變而來。由於能及時聽到民眾的意見,堯對百姓的疾苦就非常了解。堯執政初期,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堯開始了制度的建設,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為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上古史與三皇五帝

在儒家經典中,堯被塑造成聖明帝王的典型,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孔子對堯的讚美,隨著儒家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地位漸趨重要,而亦日益深入人心。後來儒家即以「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為標幟,到唐代韓愈以至於宋明理學,大倡「道統」之說,堯遂成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

在堯老年,他主動將帝位禪讓給舜。舜號有虞氏,據說出生於姚墟,即今河南濮陽。關於舜的傳說,主要見於《尚書》中的《舜典》和司馬遷《史記》中的《五帝本紀》。據說舜的出身很貧苦,他的父親瞽叟後來再婚,又生了個兒子名叫象,於是舜的父親和後母以及弟弟象就一天到晚盤算著如何陷害舜,但舜依然能夠做到對父母盡孝,對弟弟友善,因而在很年輕的時候舜就成為遠近聞名的賢人。堯晚年的時候,看到自己的兒子丹朱無能,就希望找個繼承人,於是人們就向堯推薦了舜。堯為了考察舜,就派自己的兒子們跟隨著舜就近觀察,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才幹和高尚的人格力量。據說歷山、雷澤等地方的人經常因為田宅而紛爭,結果「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之風。據說河濱地方的人製作陶器都偷工減料,於是舜就到那裡去以身作則製作陶器非常精良,也能帶動周圍的人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為都)」。後來舜的生活逐漸得到改善,這更激起瞽叟、象等人對舜的嫉妒,他們多次想辦法陷害舜。一次讓舜修理倉庫,瞽叟和象在下面點起火,而舜用斗笠滑翔下來而逃脫。後來又讓舜去掏井,他們在上面把井口封起來,舜則是從旁邊挖洞爬出來。在舜德行的感召下,他的家庭終於被他感動。

上古史與三皇五帝

在對舜充分了解之後,堯就開始讓舜從政了。舜很快就發現了一些民間的才俊,比如高陽氏的「八愷」、高辛氏的「八元」。並把他們推薦給堯,舜讓「八愷」負責民政,讓「八元」負責教化,於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同時,當時也有一些貴族子弟貪婪不法,被人稱為「四凶」,舜就把他們流放到遙遠的邊境去,惡人也就絕跡了。而且一次舜到了野外,「烈風雷雨不迷」。

經過了這些歷練和考驗後,堯知道舜是一個可以託付大事的人,於是就正式將天子之位禪讓給了舜。過了八年,堯去世了。舜為堯服喪三年,喪期結束後,舜主動提出將天子之位讓給堯的兒子丹朱,但天下的人們依然擁戴舜,舜不得已就做了天子。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等眾多的賢人都受到重用。當此之時,「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舜在年老的時候,發現認為自己的兒子商均也不足託付大事,就確定了治水獲得巨大成功的禹為繼任者,並由禹來攝行政事,就如同當年堯晚年讓舜來主理政事一樣。到南方巡守時,死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山,稱為「零陵」。

上古史與三皇五帝

大禹又叫文命,是夏後氏的首領,而夏後氏主要活動於豫西一帶。在豫西一帶有很多關於大禹的傳說,也有很多與大禹有關的遺迹。夏後氏也是一個非常古老的部族,以農耕為主。有學者曾經解釋說他們的姓氏「姒」字就與農具有關。據傳說,大禹的父親鯀就已經開始治水了。不過鯀治水採取的是堵的辦法,最終因治水失敗而被殺。大禹在成年以後,成為夏後氏的領袖,也開始了治水的事業。關於大禹的事迹主要見於《尚書》中的《禹貢》和《皋陶謨》,《偽古文尚書》的《大禹謨》以及《史記·夏本紀》之中。大禹治水不同於他父親的堵,而是採取了疏的辦法,大禹獲得了成功。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後來人們將神州大地也稱為「禹跡」。大禹還把分九州山脈為四列,敘述主要山脈的名稱,分布特點及治理情形,並說明導山的目的是為了治水。大禹除了疏導黃河,還對天下9條主要河流和水系進行了疏導,掌握了他們的分布特徵。九州水土經過治理以後,河川皆與四海相通,再無壅塞潰決之患。在十三年的治水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而且都累得到了「偏枯」的程度。可能是大禹後來得了中風,所以他走路的步姿特殊,被人們稱為「禹步」。據說大禹因為忙於治水而到了「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成語「沐風櫛雨」說的就是大禹。《史記》中說:「禹鑿龍門,通大夏,決河亭水,放之海,身自持築臿,脛毋毛,臣虜之勞不烈於此矣。」大禹始終身先士卒,和眾人一起戰天鬥地。

上古史與三皇五帝

不僅如此,大禹還對治國之道進行了探索,他主張要舉薦賢人,對於舉薦來的人聽其言、觀其行,對有貢獻的人要給予表彰。同時他主張作為統治者,不要傲慢,不要貪圖享樂。他還主張「德惟善政,政在養民」。

由於大禹在治水過程中的突出貢獻,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夏地的一個小邑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大禹。諸侯的擁戴下,五十三歲的禹王正式即位,接替舜成為中原部落聯盟的首領。在大禹去世後,他的兒子啟破壞了傳統的禪讓制,接替了禹的位子,在禹州舉行了鈞台之享,正式建立起我國第一個王朝:夏。不過大禹根據文獻記載,大禹本人並沒有安排兒子接班的打算,因而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還應該是啟。

據記載「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今天的大禹陵位於浙江紹興東南郊的會稽山山麓,由禹陵、禹祠、禹廟三大建築群組成。大禹治水的精神,今天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