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世人誤解慈悲心就是菩提心,其實它們有兩點根本的區別

世人誤解慈悲心就是菩提心,其實它們有兩點根本的區別

世人誤解慈悲心就是菩提心,其實它們有兩點根本的區別 | 文 三隻眼文齋

佛學禪宗都以明心見性為主,度化眾生以證到菩提,菩提無相無名,是不可得之圓妙精明覺心也。於是,世人大多由於不了解菩提的本來真意,常常誤解菩提心為善心、慈悲心,以為不作惡即是菩提發現,實欠明顯。所以,因地未明,果地不得圓成。佛為了助世人理解,假借文字道出五種「菩提心」。

一、發心菩提。即初發為度眾生而上求佛道的大願,知迷求覺,發心起行,可證到菩提之心。

二、伏心菩提。發心之後,安忍於菩提道的修持,在菩提道上面用功,知以心制心,降伏其粗重積習。此時,心尚未空,終不究竟。

三、明心菩提。已經了知如實自心之真相貌,證得其空凈之根本,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凈,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

四、出到菩提。滅除系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故稱出到菩提。出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然而,至此尚未離功用。

五、無上菩提。已入遍滿圓實之境,遠離妄想執著,為大成就,便是無上菩提。

慈悲心是對眾生皆苦的慈心救度,悲心切願,是有分別相的。菩提心是發願救度眾生,直至成佛。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菩提心是指人類的深層潛意識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諦的願望,是生命的根本,慈悲喜舍心只是生命的體現。菩提心不是任何一種相,不是任何一種好,無形無相。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才會有著落處。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

很多人以為菩提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就是菩提心,這兩者不是一回事。我們要知道菩提心有兩大要素——悲與智:

一、緣眾生的大悲心: 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因及苦果,究竟能成佛;

二、緣佛果的智慧: 也就是為了利益眾生,自己想要成佛的決心。

為何悲和智如此重要呢?因為想要廣大任運地利益眾生,必須證悟究竟的智慧,也就是成佛。成佛的目的,是為了利益眾生,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安樂。如果捨棄了眾生,也就是捨棄了悲心;捨棄了獲證佛果,就是捨棄了智慧。只要捨棄了悲與智的其中一項,就是違犯了菩薩戒的根本墮罪。因此,悲與智,這兩點就是慈悲心和菩提心的根本區別。

慈悲心不是究竟的悲心和慈心。或者說,雖然想到「為了利益眾生」,但如果沒有生起讓眾生成佛的心念,就是一般相似的悲心;儘管想到要成佛,但沒有想到為了利益眾生,就只是一般相似的慈心。所以,一個大乘行者必須想到——為了讓一切眾生都永離苦因及苦果,而下決心成佛,這才是廣大意樂的菩提心。所以,菩提心與慈悲心並不一樣,兩者有深度和廣度上的差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隻眼文齋 的精彩文章:

假如能再回到童年,我要做好這六件事
六祖慧能在神會頭上連敲三下,問了一句「痛不痛」,道盡禪修真諦

TAG:三隻眼文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