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宋無名僧人,用28字描繪出一幅畫面,最後兩句話令人回味無窮

南宋無名僧人,用28字描繪出一幅畫面,最後兩句話令人回味無窮

開卷有益,詩詞閱古今,人生本該充滿詩意。且看《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首《絕句》的後兩聯非常有名,相信很多朋友見過,以上是整首詩的內容。下面我們先來描述一下這首詩的情境。

「我」將一葉篷舟系在老樹濃蔭里,倚扶著藜杖穿過了小橋。這滿目的春色多麼令人愜意啊!浸透了杏花的濛濛細雨幾乎要打濕了衣裳,而穿過楊柳拂來的微風不帶絲毫寒意。

這是一首描寫早春的詩,不帶一個「春」字,卻盡顯春季的空濛輕嫩。前兩聯是在敘事——系好小舟,走過橋東。精妙之處在頷聯的一個「扶」字。不是「我」扶著藜杖,而是藜杖像隨行的一位小童一樣扶著「我」。一處擬人化的手法運用,使得整個敘事妙趣橫生。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那個「東」字。為什麼是走過橋東,而不是橋西呢?這裡帶點約定俗成的意思。在古詩詞中,「東風」象徵春天,而「西風」代表秋天。如果您有一定的古詩詞閱讀經驗,看到「東」字,會自覺得有關於春天的聯想,而觸發讀者聯想,讓讀者自己在腦海中構建意境是詩歌的魅力所在。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兩聯是一組對仗句,描寫了走過橋東後對春天的具體感受。先寫了雨,又寫了風。是什麼樣的雨呢?是幾乎要打濕衣裳的杏花雨;是什麼樣的風呢?是不帶絲毫寒意的楊柳風。雖然只寫了風和雨兩個事物,卻用了「杏花」和「楊柳」兩組別開生面的限定詞來加以修飾,以致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早春美景。我們似乎看到了雲蒸霞蔚的杏花,帶著淡淡清香搖曳在如絲的細雨中,而涼爽的微風又拂動著岸上嫩綠初點的楊芽柳花。色彩繽紛,動靜相宜,圖畫般展現在了讀者眼前。而欲濕未濕、吹面不寒的細節刻畫又浸透出一種水墨般的朦朧美。

「沾衣欲濕」的潮而未濕,「吹面不寒」的涼而欲酥,使得整句詩又從視覺感受深入到了觸覺感受上。我們不但看到了嬌艷的杏花、碧嫩的楊柳,而且感受到了雨的迷濛濕潤和風的柔和涼爽。這不但豐富了描寫層次,也使得意境更為立體可感。因此,也讓這兩聯成為了千古名句,廣為流傳,以至於「杏花雨」、「楊柳風」漸漸成為了一個固定名詞,分別代表清明前後的雨和這個節令的花信風 。

讓人意外的是,這首清麗爽艷的絕句居然是一首宋詩。我們知道,宋詩多以說理為主,難免難免顯得「枯瘦」,而這首詩卻非常的豐潤細膩。詩人是南宋的一位僧人,法號誌南,該詩被記錄在《宋詩紀事》里。志南的生平已經不可考證,但這首《絕句》的精美卻讓他的名字永遠的載入了詩史,而這首小詩也被傳誦至今。

你也跟我一樣喜歡這首詩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天讀宋詞 的精彩文章:

朱棣本應名正言順繼位,為何朱元璋劍走偏鋒,將皇位傳給皇孫?
今日婦女節,一起閱讀李清照的五首詩詞,才女當之無愧

TAG:每天讀宋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