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蛇蠍美人倍出的年代,審美領先國際五千年!

蛇蠍美人倍出的年代,審美領先國際五千年!

氧叔跟大家分享了不少當代文社會文化下的審美風尚,覺得我們可以偶爾從現今國際審美中解脫出來,回過頭來審視、欣賞一下我國從古至今的歷代審美變遷。「美」之一字,絕不僅僅是一種感覺,更是我們自身對生活的精神反饋以及行為表達。

陰山岩畫

雖然這些古早的時代離我們過於遙遠,對它們的了解甚至還帶有一定的神話色彩,但是這不妨礙我們對其進行有關美的探索。早在夏代,甚至更早的遠古時代,我國的先民們在造物繪形中就已經表現出了時代與區域的審美特徵。

夏朝不僅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也可以將其稱之為我國美學思想史的源頭。今天就來一起回顧並且欣賞下我國秦代之前——夏商周的美學思想。

一.從審美意識到美學思想

貢布里希認為「一切藝術都源出人類的心靈,出自我們對世界的反映,而非出自可見世界的本身」。

即便是在史前,人類生產文明還不算特別發達的時候,對於美的追求已經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了。

新石器時代——彩陶旋渦紋尖底瓶

夏代以專制體制代替氏族民主制,其審美文化生活從自由、民主的明朗質樸轉向禮制的神秘莊重,初步表現出等級差異的審美品味。

妺喜,君主夏桀的王后

商代高揚「神」的力量,又把神加以人格化,顯示出人與命運抗爭的戰鬥精神,藝術與宗教、王政、乃至求知等意識融為一體。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蘇妲己

西周時期理性進一步發展,神性衰落,人性凸顯,審美意識中人文禮制逐漸增強。

褒姒,周幽王第二任王后

東周是一個風雨飄搖而又極富思想性和創造性的時代,不斷地解構著舊有的審美規範,建構著多元的審美風尚,逐步形成了豐富的美學思想,為後來審美意識與美學思想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夏商周三代審美風尚

後世各種美學思想的產生,都可以上溯至夏商周時期。實際上可以說,是夏商周時期美學,特別是儒道兩家美學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擴充、豐富、深化和發展。儒、道兩家的美學,互相對立而又互相補充,影響中國美學幾千年。

1.夏朝審美境界中的永恆美(尚質)

夏朝先人運用禮器的獨特手法表現出那時人們對於超然於自身有限生活之外的無限之物、永恆之境的強烈關注。透過先人對神話人物的描述,也可以看出背後賦予的思想寄託——顓頊是夏人所追奉的守護神靈。

《史記·夏本紀》:「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顓頊二次元擬人形象

其次,顓頊的神性,體現為他主宰四季之中的冬季,是統治北方的神靈。

《楚辭·遠遊》:「北方之神曰顓頊」。

《白虎通義·五行》:「北方,水,萬物所幽藏也」。

在古人的觀念中北方乃一片冰天雪地的汪洋之處,因此,北方可置換為「水」的概念。「水」的內涵當中也包含了孕育生命的起源性因子。同時,「北方」概念本身也含有「生命起始」的意義(萬物盡於北方,蘇而復生)。

而冬季在語義中,有終結、永恆的意味。

《尚書大傳》曰:「北方者何也?伏方也者。萬物伏藏之方。伏則何以謂之冬?冬者,中也。中也者,物方藏於中也。故曰北方冬也」。

《屍子》卷下:「北方為冬。冬,終也」。

綜上,說明「北方」既是萬物之終結,又是新生之開端,是一個起源性的哲學概念。

在古人對起點的闡釋話語里,起點本身是不明不滅,無始無終,處於超越有限的無限之境當中——是自由、自在、自足的最高概念,具有亘古不變的恆定美。儘管是在久遠的夏朝,但這一美學追求可以說是非常崇高了。

2.商朝審美視域中的感官美(尚敬)

商朝人具有濃郁的「敬鬼神,先鬼後禮」的信仰傳統,同時,商代又是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萌芽的時代。所以,信仰與自我的交合便在於商人開闢了以人為中心的信仰,那時凡事必問,凡事必卜,意義在於使個人或國家的行為得到神靈的佑護從而具有合理性。

早商文化器物的改變反映出商人對於美食和味覺積極的追求。與夏好尚質素,以無味的玄酒為最高規格的祭祀品不同,對商人而言,感官的愉悅能夠帶來充分的美感的體驗。

這種從味覺而來的體驗看似十分日常化,但它卻奠定出商代社會審美的基調——即對於個體感覺的重視。強調個人感覺的愉悅性是值得追求的,並將對感覺美好享受的追求,強化成商代社會普遍的審美風氣。

商朝與對味覺體會全面蘇醒相呼應的,還有視覺上對於美麗、精緻、複雜圖案的喜好。

四羊首瓿,食器

3.周朝審美中的圓融美(尚文)

從族繫上來講,上古時期,周族與夏族關係密切,受夏族文化影響很深;而從歷史時間上看,周代起於殷代之後,商王朝的傳統觀念必然或多或少地遺傳至本時期。所以周文化的源頭,一在夏而一在商。因此,周代文化是一種兼容並蓄的文化,能充分融合多種文化因素並創造出自身的特質來。

女子髮式「椎髻」

周朝三種主要思潮:一為尚德觀念的形成,二為五行說的盛行,三為中庸論的提出。三者都擁有一個共同特徵——即都是中國傳統思想領域當中本源概念的次生形式。

由周代孕育而出的中庸觀念,昭示著一個禮樂文明巍然大成的新的時代的來臨。

三.夏商周青銅器裝飾的藝術特性、美學價值

夏商周時期物質匱乏,時代遙遠,音樂不易保存,舞蹈、繪畫可附註於器物之上;建築也只留遺迹。而陶器、玉器、青銅器卻在歷史的沉積中遺留下來,成為時代的見證。因此器物與器物上的文字自然成為夏商周先民審美意識的重要見證。

夏代的青銅器按功用可分為禮器、兵器、樂器與裝飾品等。其中禮器與裝飾品最能體現夏代青銅工藝的水平和審美意趣。

夏代時期呈現的是一種雄強古拙、清新雅緻的審美觀。而這種觀念受到了時代政治、宗教、禮儀等的強烈影響所致。這也是夏代以後——商、周時期影響審美觀念發展的主要因素。

商代青銅器的造型己很完善,種類豐富,形式變化也很多。其造型特徵不僅體現了商代藝術家對對稱、均衡、和諧等形式美的把握,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商代貴族階層的審美需求和傾向。

商代青銅器亞醜鉞

作為青銅禮器的構成部分一一裝飾紋樣,首要的目的也是為祭祀神靈祖先服務的。所以,對神秘、詭異裝飾風格的追求首先是為「尊神重鬼」服務的,審美文化是宗教巫術觀念的附庸。

大禾方鼎

商代後期青銅器紋樣的題材比前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題材完備,但都呈現出了這種神秘、詭異的審美風格。這種風格表現最為突出的是獸面紋、龍紋、鳳紋等神異動物紋。它們在青銅器上的運用不僅比前期更加廣泛,而且形式繁多。

西周早期許多器物也沿襲了商代的作風 ,一些重要的禮器也和商代的作品一樣表現著神聖、莊嚴之美 。

周中、晚期,青銅器的造型風格有了明顯的改變,完全體現出了周人自己的藝術追求。青銅器造型從商代神秘、莊嚴的風格中脫穎而出,而趨於典雅、優美、和諧。

而一些圓雕的動物形容器,其表現手法也傾向於平易、寫實,不復神秘的性質。如西周時期的羊尊、駒尊、兔尊、虎尊等,形象都生動樸實,軀體也多平素無紋。籠罩在商代動物形禮器上的神秘色彩消失了,代之以一種理性的典雅、寫實風格。

四.夏商周飲食文化的審美解讀

在特定歷史時期產生的審美觀念與其社會制度、自然地理環境、思想形成等,都有直接關係。這裡跟大家聊的是「味」、「節」、「和」,它們是產生於夏商周時期的三個重要審美觀念,且都與飲食密切相關。

1.「味」的起源——「甘與美」

上古時期,由人類感官選擇的「甘」成為了味覺的審美感受。在夏商周時期主體的審美意識中,味覺帶來的舒適感大都與「美」相關。審美主體「甘」「美」「旨」「善」等滿足感都是從味覺開始,源於飲食。所以古代學者常常以「甘」、「善」來釋義「美」。

2.「五味」與「無味」

「味」即食物的口味、味道「甘酸苦辛咸」,是人類對食物的生理功能的反映。「味」,其實十分抽象和模糊,強調的是整體的調和與把握,不僅僅指的是嘴巴即感官接收到的味覺,更帶有宏觀的、廣義的意味。這種廣義的概括實際上和整個中國哲學氛圍中的感悟、體味有相通之處,具有審美的觀念。

老子崇尚「無味」的思想,「無味」也就是淡。從中國美學思想上來審視,『淡』是『無味』的表徵,也是『味』之一種。在『五味』之外,是『五味』之原初根本。

中國古代飲食觀念中有一個觀點幾乎得到了諸多思想家的肯定,那就是「節」。從這一觀念興起的原因上來講,是思想家們食政合一,倡導飲食有度、適量。

1.無飽

夏商周時期器具上的饕餮紋飾,有單獨的饕餮紋,也有饕餮食人圖,《呂氏春秋·先識》中關於周代鼎上鑄饕餮食人的圖案,是要告誡食者不可貪食。

2.無厚、無烈

過分追求厚味、烈味,只會給身體造成負擔導致疾病,這是飲食文化中不提倡的。

中國美學中另一個極為重要的美學範疇是「和」——是「五味」、「五色」、「五聲」之間關係的紐帶。殷商時期就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以做湯調和味道需要調味來比喻殷高宗治理天下有賢能之人相輔佐。

「和」作為審美觀念在夏商周時期被提出,還是一個較為模糊的總結。「和」觀念在中國古代文化意識中積澱已久,既源於對審美對象賦予的和諧感受,又來自於自身文化意識形成的習慣和習俗。

今天聊得這些,算是回顧古代審美的一個小小開始(夏商周的內容過於遙遠,所以文章多少幹了一點)。我國光耀璀璨的五千年文化,其中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其在當下時尚的洪流中隨波逐流,不如向內挖掘,嘗試塑造出一個更有華夏特色的審美風格。

審美在面向大群體時是包容的,回歸到個體,卻又很私人。如果我們能從每一點知識中,都能獲得塑造自己獨特審美的營養,那該是多麼美妙的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氧App 的精彩文章:

劉嘉玲竟然能在54歲把自己的牛魔王鼻子硬生生整成豬鼻子?
腫眼泡的內雙眼妝的秘訣如此簡單,可周冬雨卻做了小雙眼皮?

TAG:新氧App |